对于曹丕是否适合坐在魏国这个最高的位置上,虽然魏国内部也是极有争议,但回到邺城的袁熙在复盘时,其实对曹丕的评价是颇高的。
这几年晋国对魏国用兵,虽然袁熙这边取得过意料之外的进展,但其实也有不少失误,有几个魏国露出的破绽,袁熙自认为自己并没有能够很好抓住,是存在一些失误的。
总体来说,袁熙对于部属的评价很高,对于自己的评价则是中规中矩,只能说是无功无过。
相比之下,袁熙认为曹丕的表现相当亮眼,其实曹操死时,魏国内外都极不安定,加上魏国这些年用兵都是涸泽而渔,所以曹丕接手的时候,魏国称为风雨飘摇,也不为过。
但曹丕首先在内政上,依靠一部分心腹官员,拉拢了一部分举足轻重的曹魏老人,暗暗压下了曹氏夏侯氏将领借机起势的苗头,让剩下的一部分有想法的不敢轻举妄动,由此在朝堂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而在外事上,他能够找出魏国仅剩不多的军政人才加以任用,同时将曹彰等曹植派隐患调到曹魏宗族势力最弱的凉州,让司马懿防守最容易出问题的荆州,虽然最后两边都被晋军打败,但魏军损失并不大,仍旧保持着相当一部分实力。
而长安形成被合围之势前,曹丕反应也很快,他直接留下了曹洪于禁这对逃不掉还无法投降的组合,同时将其家人全部带走,以为威胁。
曹于两人都是在吃过大败的,急需立功以证清白,自然是只能死守长安,接下来等待他们的结局,也只能是和长安一起陪葬。
虽说魏国退入益州,已经提前宣告了其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格,但在晋军一波波攻势下,能苟延残喘至今,也是相当不容易,袁熙自忖换做自己,也未必能做的更好。
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两年之内,长安必定会被晋军攻下,到时候只要经过封住荆州汉中出口,魏国便只能在益州等死。
后世以诸葛亮之能,在勉强在压制住益州投降派的同时,倾尽益州之力,也只能发动五次北伐,袁熙是真的不相信比一盘散沙好不了多少的魏国,能秉持着多大的决心北伐。
毕竟后世时候,蜀国有光复汉室的理想在支撑,而现在的魏国有什么?
至于益州派,袁熙则是毫无拉拢的兴趣,虽然里面确实有些人相当有才干,但其要么是心怀汉室的,要么是趋炎附势,苟安一隅的,要么就是醉心于做当地豪强,只敢对着当地百姓耍威风的,而这些人对于现在的晋国来说,基本是毫无用处。
袁熙曾经分析过华夏各地的豪强士族,发现综合评比下来,发现益州这个地方,堪称是一个巨坑。
益州当地的百姓,也算任劳任怨,勤劳朴实,但是从作战能力上,却是不敢让人恭维。
其地方封闭,没有经过外族大规模入侵的洗礼,所以当地兵士作战能力普遍不强,毕竟连南蛮野人都打不过,远不如事事在和胡人对抗厮杀的幽凉兵士。
后世诸葛亮虽然依靠益州兵打过几次胜仗,但也仅止于此了,因为益州兵能够取胜,归根结底还是得益于诸葛亮的练兵法,而这几场胜利,也几乎是纵贯两千里历史中,益州兵打过的仅有的几场胜仗。
除此之外,前后的两千年里,益州几乎从没有成功抵御外敌的成功经历,在每個时代群雄相争时,都是最容易被打败,也是覆灭最快的政权。
如今换了魏国入川,袁熙不觉得凭借司马懿钟繇那些人,能做得比后世的诸葛亮更好。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现在的晋国,国力远比后世的魏国雄厚得多,此消彼长之下,两百年实力对比已经不是一个量级,对付益州,袁熙只凭幽冀兵士,便能稳稳封死益州出川的两条道路,让魏国慢性死亡。
打到如今这个地步,袁熙反而不急了,就让曹魏朝堂,继续在益州醉生梦死下多活几年吧,毕竟现在的晋国,除了拿下西南边陲这几块并不关键的地盘外,还有大量更加重要的事情。
当前晋国面对的最大威胁,已经不是魏国,而是北面乱成一团的大草原产生的动荡。
柯比能之死,袁熙已经得知是贾诩做的,代县密室的炸药,其实只是暗手之一,袁熙也没有指望就真能炸到柯比能,但偏偏贾诩做到了,他利用仅有的机会,毫不留情将柯比能在内的几十个人都埋在了土里。
当然,还包括无辜躺枪,心思不明的孙权和他的手下。
这是个不在袁熙料算中的意外,但他每每扪心自问,这种情形自己当初的时候,难道一点预料都没有吗?
像贾诩这种只求自保,卖队友卖的如此干脆有前科的人,自己把他和孙权放在一起,难道心里真的没有存着让其在世上消失的想法?
直到后来,袁熙终于发现,这种事情想太多也没有意义了,每个人心里都有阴暗面,自己并不是圣人,何必为此而苦恼?
于是他终究是将这些过往放于脑后,至于吴夫人那边,袁熙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再去解释什么,路是孙权自己选的,和天下百姓相比,他的性命也不会更加高贵,数十万人因为孙权而死,没有理由百姓死得,孙权死不得。对于自己的子嗣,袁熙也是如此看法,没有能力和心境,即使给他们封王封侯,他们也担不住,那还不如让他们在普通的位置上孤独终老就好。
对此袁熙想的很开,如何安置自己的子嗣们,其实袁熙考量了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发现其中最有可取之处的,反而是宋朝。
宋朝封王有十二等,最上为亲王正一品,其次嗣王,亲王郡王国公都是从一品,然后依次往下,直到最后开国男,正五品。
看着品级不低,其实只彰显地位,没有实际利益,连食邑都是虚的,只有破例单独封赏的实封实邑才能拿到钱,所以宋朝王爷普遍都很穷。
而且宋朝皇嗣升级非常困难,不仅要熬时间资历,还要有从政实绩,好几年升不上一级是常态,而且越往上越困难,毕竟位置高了,立功的机会也更难了。
所以很多皇子嗣终其一生,也只能在四五等上蹭蹬不起,进入前两等的凤毛麟角,一朝一代也出现不了几个。
相反掉等却是非常容易,比如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就因事从楚王被直接贬为庶人,所以宋朝皇嗣普遍做事相对其他朝代要收敛得多。
宋朝确实有很多缺点,打仗不行,税赋很高,苛捐杂税远高于正税,举半个天下之力养一个开封,下层人民过得并不好,但袁熙也不得不承认,宋朝在某些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多少也做出了些改良的尝试。
比如改革科举,比如限制子嗣封王,都有可取之处,如今的晋国改革方向和经济现状,其实有很多方面,是和宋朝有些相似的。
这不是袁熙刻意为之,而是人类社会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推动社会变革所带来必然结果。
毕竟所谓资本主义萌芽也不过是个称呼,其本质是封建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上层社会生产关系进行的一系列改良和变化而已,换个类似诸如华夏特色生产萌芽之类的称呼,其实也是一样的。
晋国现在的内忧外患,其实已经并不复杂了,外患就是柯比能死后,在北部草原留下的权力真空。
中鲜卑虽然成了一盘散沙,但上百个大小部族,上百万人体量,注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其漏一小半到关内,也是个不小的麻烦。
对此袁熙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做法,一方面是利用东西鲜卑中的势力,对中鲜卑的部族进行吞并整合,另外一方面为防止鲜卑出现第二个柯比能,在鲜卑诸部族中寻找亲近晋国的势力尽心培植,打压分化其他势力。
目前来看,袁熙算是比较成功的渗透到了东鲜卑的几个部族中,这也是他今后的重点攻略所在,毕竟大鲜卑山的铁矿,是袁熙势在必得的。
而步度根那边的西鲜卑,袁熙则采用的是腐化麻痹的策略,步度根不是一点野心也没有,作为檀石槐的后人,在鲜卑中也有一定号召力,所以袁熙采用的办法,就是输送糖衣炮弹,磨灭步度根的志向。
只要再拖几十年,袁熙便有能力在幽并地区建立起更加立体有效的防御体系,到时候即使鲜卑再度整合起来,晋国也能轻松应对。
为了做到这一点,晋国便要解决内忧的问题,即突破生产力瓶颈。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多个方面层次的科学技术上进行突破,同时还能将这些技术应用转化到现实中,以改善晋国内部的生产方式和基建水平。
对此袁熙的想法很明确,以燃料改进为纲,用煤炭资源取代木柴资源,而保护树木资源的同时,也能保护森林和河流水资源。
大量砍伐森林,也会破坏河流资源,导致这个时代丰富的水系资源在数百年内枯竭,而如果能够将这些水资源进行可利用的保护性发展,晋国便能构筑出配套的水路体系,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大提高生产运输效率。
窗外传来爆竹声声,袁熙放下手中的笔,起身走出门去,新的一年到来了。
(本章完)
这几年晋国对魏国用兵,虽然袁熙这边取得过意料之外的进展,但其实也有不少失误,有几个魏国露出的破绽,袁熙自认为自己并没有能够很好抓住,是存在一些失误的。
总体来说,袁熙对于部属的评价很高,对于自己的评价则是中规中矩,只能说是无功无过。
相比之下,袁熙认为曹丕的表现相当亮眼,其实曹操死时,魏国内外都极不安定,加上魏国这些年用兵都是涸泽而渔,所以曹丕接手的时候,魏国称为风雨飘摇,也不为过。
但曹丕首先在内政上,依靠一部分心腹官员,拉拢了一部分举足轻重的曹魏老人,暗暗压下了曹氏夏侯氏将领借机起势的苗头,让剩下的一部分有想法的不敢轻举妄动,由此在朝堂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而在外事上,他能够找出魏国仅剩不多的军政人才加以任用,同时将曹彰等曹植派隐患调到曹魏宗族势力最弱的凉州,让司马懿防守最容易出问题的荆州,虽然最后两边都被晋军打败,但魏军损失并不大,仍旧保持着相当一部分实力。
而长安形成被合围之势前,曹丕反应也很快,他直接留下了曹洪于禁这对逃不掉还无法投降的组合,同时将其家人全部带走,以为威胁。
曹于两人都是在吃过大败的,急需立功以证清白,自然是只能死守长安,接下来等待他们的结局,也只能是和长安一起陪葬。
虽说魏国退入益州,已经提前宣告了其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格,但在晋军一波波攻势下,能苟延残喘至今,也是相当不容易,袁熙自忖换做自己,也未必能做的更好。
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两年之内,长安必定会被晋军攻下,到时候只要经过封住荆州汉中出口,魏国便只能在益州等死。
后世以诸葛亮之能,在勉强在压制住益州投降派的同时,倾尽益州之力,也只能发动五次北伐,袁熙是真的不相信比一盘散沙好不了多少的魏国,能秉持着多大的决心北伐。
毕竟后世时候,蜀国有光复汉室的理想在支撑,而现在的魏国有什么?
至于益州派,袁熙则是毫无拉拢的兴趣,虽然里面确实有些人相当有才干,但其要么是心怀汉室的,要么是趋炎附势,苟安一隅的,要么就是醉心于做当地豪强,只敢对着当地百姓耍威风的,而这些人对于现在的晋国来说,基本是毫无用处。
袁熙曾经分析过华夏各地的豪强士族,发现综合评比下来,发现益州这个地方,堪称是一个巨坑。
益州当地的百姓,也算任劳任怨,勤劳朴实,但是从作战能力上,却是不敢让人恭维。
其地方封闭,没有经过外族大规模入侵的洗礼,所以当地兵士作战能力普遍不强,毕竟连南蛮野人都打不过,远不如事事在和胡人对抗厮杀的幽凉兵士。
后世诸葛亮虽然依靠益州兵打过几次胜仗,但也仅止于此了,因为益州兵能够取胜,归根结底还是得益于诸葛亮的练兵法,而这几场胜利,也几乎是纵贯两千里历史中,益州兵打过的仅有的几场胜仗。
除此之外,前后的两千年里,益州几乎从没有成功抵御外敌的成功经历,在每個时代群雄相争时,都是最容易被打败,也是覆灭最快的政权。
如今换了魏国入川,袁熙不觉得凭借司马懿钟繇那些人,能做得比后世的诸葛亮更好。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现在的晋国,国力远比后世的魏国雄厚得多,此消彼长之下,两百年实力对比已经不是一个量级,对付益州,袁熙只凭幽冀兵士,便能稳稳封死益州出川的两条道路,让魏国慢性死亡。
打到如今这个地步,袁熙反而不急了,就让曹魏朝堂,继续在益州醉生梦死下多活几年吧,毕竟现在的晋国,除了拿下西南边陲这几块并不关键的地盘外,还有大量更加重要的事情。
当前晋国面对的最大威胁,已经不是魏国,而是北面乱成一团的大草原产生的动荡。
柯比能之死,袁熙已经得知是贾诩做的,代县密室的炸药,其实只是暗手之一,袁熙也没有指望就真能炸到柯比能,但偏偏贾诩做到了,他利用仅有的机会,毫不留情将柯比能在内的几十个人都埋在了土里。
当然,还包括无辜躺枪,心思不明的孙权和他的手下。
这是个不在袁熙料算中的意外,但他每每扪心自问,这种情形自己当初的时候,难道一点预料都没有吗?
像贾诩这种只求自保,卖队友卖的如此干脆有前科的人,自己把他和孙权放在一起,难道心里真的没有存着让其在世上消失的想法?
直到后来,袁熙终于发现,这种事情想太多也没有意义了,每个人心里都有阴暗面,自己并不是圣人,何必为此而苦恼?
于是他终究是将这些过往放于脑后,至于吴夫人那边,袁熙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再去解释什么,路是孙权自己选的,和天下百姓相比,他的性命也不会更加高贵,数十万人因为孙权而死,没有理由百姓死得,孙权死不得。对于自己的子嗣,袁熙也是如此看法,没有能力和心境,即使给他们封王封侯,他们也担不住,那还不如让他们在普通的位置上孤独终老就好。
对此袁熙想的很开,如何安置自己的子嗣们,其实袁熙考量了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发现其中最有可取之处的,反而是宋朝。
宋朝封王有十二等,最上为亲王正一品,其次嗣王,亲王郡王国公都是从一品,然后依次往下,直到最后开国男,正五品。
看着品级不低,其实只彰显地位,没有实际利益,连食邑都是虚的,只有破例单独封赏的实封实邑才能拿到钱,所以宋朝王爷普遍都很穷。
而且宋朝皇嗣升级非常困难,不仅要熬时间资历,还要有从政实绩,好几年升不上一级是常态,而且越往上越困难,毕竟位置高了,立功的机会也更难了。
所以很多皇子嗣终其一生,也只能在四五等上蹭蹬不起,进入前两等的凤毛麟角,一朝一代也出现不了几个。
相反掉等却是非常容易,比如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就因事从楚王被直接贬为庶人,所以宋朝皇嗣普遍做事相对其他朝代要收敛得多。
宋朝确实有很多缺点,打仗不行,税赋很高,苛捐杂税远高于正税,举半个天下之力养一个开封,下层人民过得并不好,但袁熙也不得不承认,宋朝在某些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多少也做出了些改良的尝试。
比如改革科举,比如限制子嗣封王,都有可取之处,如今的晋国改革方向和经济现状,其实有很多方面,是和宋朝有些相似的。
这不是袁熙刻意为之,而是人类社会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推动社会变革所带来必然结果。
毕竟所谓资本主义萌芽也不过是个称呼,其本质是封建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上层社会生产关系进行的一系列改良和变化而已,换个类似诸如华夏特色生产萌芽之类的称呼,其实也是一样的。
晋国现在的内忧外患,其实已经并不复杂了,外患就是柯比能死后,在北部草原留下的权力真空。
中鲜卑虽然成了一盘散沙,但上百个大小部族,上百万人体量,注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其漏一小半到关内,也是个不小的麻烦。
对此袁熙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做法,一方面是利用东西鲜卑中的势力,对中鲜卑的部族进行吞并整合,另外一方面为防止鲜卑出现第二个柯比能,在鲜卑诸部族中寻找亲近晋国的势力尽心培植,打压分化其他势力。
目前来看,袁熙算是比较成功的渗透到了东鲜卑的几个部族中,这也是他今后的重点攻略所在,毕竟大鲜卑山的铁矿,是袁熙势在必得的。
而步度根那边的西鲜卑,袁熙则采用的是腐化麻痹的策略,步度根不是一点野心也没有,作为檀石槐的后人,在鲜卑中也有一定号召力,所以袁熙采用的办法,就是输送糖衣炮弹,磨灭步度根的志向。
只要再拖几十年,袁熙便有能力在幽并地区建立起更加立体有效的防御体系,到时候即使鲜卑再度整合起来,晋国也能轻松应对。
为了做到这一点,晋国便要解决内忧的问题,即突破生产力瓶颈。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多个方面层次的科学技术上进行突破,同时还能将这些技术应用转化到现实中,以改善晋国内部的生产方式和基建水平。
对此袁熙的想法很明确,以燃料改进为纲,用煤炭资源取代木柴资源,而保护树木资源的同时,也能保护森林和河流水资源。
大量砍伐森林,也会破坏河流资源,导致这个时代丰富的水系资源在数百年内枯竭,而如果能够将这些水资源进行可利用的保护性发展,晋国便能构筑出配套的水路体系,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大提高生产运输效率。
窗外传来爆竹声声,袁熙放下手中的笔,起身走出门去,新的一年到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