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懿心里,曹丕这个主公其实算不上称职,文治武功都远远比不上曹操,但胜在有自知之明,做事不折腾,能将大事放心交给手下去做。
当然,曹魏宗族除外,司马懿曾经听到过一些传闻,说曹丕似乎身体有疾,导致子嗣方面有些问题。
司马懿不知道这么离谱的传闻是怎么出现的,他一度认为是某些和曹丕不对付的曹氏宗族势力传出来的,但要真是这样,魏国只怕将来会有大的动荡。
司马懿是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他尤为讨厌卷入到未知不可控的事情中去,所以当初他宁愿装病,也不愿意出仕,便是害怕出来做了官,会陷入到无法掌控的危险中去。
然而事与愿违,最后他还是进入了朝堂,并且无心插柳之下蹿升的极快,甚至如今他的地位和权力,已经超过了父亲司马防。
但即使如此,他内心的不安全感却从未消除过,作为跟随过曹操曹丕两代的近臣,他深知曹氏有多么翻脸无情,说不定今天还炙手可热,明日便不明不白死去。
司马懿可不想步陈宫许攸的后尘,那些人和曹操亲近的多,尚且死于非命,自己又怎么可能把性命交托给曹氏?
于是司马懿如今所有的行为,都是以自保为首要前提,包括主动来将领和诸葛亮对峙一样。
南阳这地方即使败了,也有不少生路,最不济也能退往汉中,但长安雒阳那一路就不一样了,万一被晋军三路包夹,可是要死无葬身之地的!
尤其想到上一次谷中那一把差点将自己烧死的火,司马懿背心就阵阵发凉,他这次和晋军隔着汉水扎营,便是防止对面火攻的。
与之心态相反的,是从江陵一路北行到樊城的诸葛亮,则是对司马懿的想法了然于胸,对面显然是最近这几仗被打的没了心气,凡事以防守为先,未算胜先算败,怕是早就做好了逃跑的准备。
当然,要让司马懿跑,也要打过才行,诸葛亮这几年和司马懿对战,虽然能占据上风,但诸葛亮认为,这主要是拜晋军各类器械所赐,要是双方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自己未必拿得下司马懿。
这次也是一样,司马懿知道水军不如晋国和汉南国军,所以干脆放弃了整条汉水,只从北岸建立营垒。
这些营垒寨墙很有讲究,邻水一面夯土为墙,让晋军战船不好登陆,且长墙后面有高楼土台,可以放置弓箭投石,针对渡江进攻的敌人战船。
不得不说,这些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投石箭矢能覆盖整条汉水,让晋军和汉南国水军很难找到突破口,尤其是晋军战船顶部多少还有遮挡防护,汉南国这边就不一样了。
初次领军的关平试着带船队冲击了几次,却发现曹魏在岸上应对得当,在水军损失了十几条船后,关平发现单凭自己无法突破,便派人向诸葛亮求助。
诸葛亮收到信后,认为关平还是太急了,现下要等待一个时机,引司马懿上当主动进攻,接下来的仗便会好打许多。
他思虑过后,将魏延黄忠文聘三人叫来,说了自己下一步的想法,“我想兵分三路,让魏军露出破绽。”
“一路樊城,一路麦城,一路新野,着三位将军分别进攻。”
“对面手下大将并不多,只要三位将军持续给司马懿进攻施加压力,其早晚会露出破绽。”
魏延出声道:“樊城那一路,需要汉南国主动让开,他们要是不肯怎么办?”
樊城是汉南国最前线的所在,后面便是襄阳,要是让他们给晋军腾位置,若晋军翻脸,汉南国也保不住襄阳,所以如果给晋军让路,万一打不赢败退,或者让曹军趁机夺取樊城,对汉南国也是相当麻烦的。
魏延有如此一说,也是担心对面这次的主将关平不好说话,毕竟其之前和晋军将领都没有交情。
诸葛亮想了想,出声道:“我修书一封,着人带过去。”
关平那边收到信后,略略一看,便即了然,他起身走动几步,心道对面这军师丞相名不虚传,竟然一下就猜中了自己要什么。
关平之前一直在练习武艺,学习兵法,在关羽看来,关平资质有限,需要勤学苦练,等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方可上阵杀敌,才不会给关家丢脸。
然而关羽的失误在于,他对关平要求的标准,实在是有些高了,关羽是拿着自己标准要求的,所以怎么看关平也是不够资格,但天下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关羽的?
所以关平自成年后,就一直没有征战的机会,只关上门闭门造车,要不是先前张飞刘备先后亡故,汉南国急缺人手,他说不定还不会被关羽放出来。
但随着刘禅上位,作为辅国丞相的徐庶,力排众议说服了关羽,放关平出战,便是如今襄阳的情势。
辅佐关平的,是襄阳守将郝昭,以及参军马良,两人都是颇有能耐之辈,所以当初关平过来的时,还是信心满满的。
但倒霉的是,关平偏偏碰到的是司马懿,两人虽然同龄,但司马懿早是已经战阵老手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所以一番交战,就将关平马良等人搞得吃了几个小亏。
而郝昭长处是在守城,所以对于进攻帮不上多少忙,说到底徐庶和关羽的初衷,就是让关平守好襄阳,而不是寻找机会杀敌夺城。
但以关平的心气,岂能忍耐自己如此蹉跎下去,而此时诸葛亮的来信,却是正好说中了他的心事。
信中说关平需要立功,就必须要大败司马懿这个大敌,这需要两边合力,所以诸葛亮请求黄忠秘密带兵进入樊城,和关平一起做个局,引司马懿的魏兵入彀,好一举反击,方好击败司马懿。
此战晋国在樊城这路并无图谋,战后关平可获得全部的战功和地盘。
这无疑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关平当即就心动了,他将书信展示给马良,说道:“参军以为如何?”
“能相信晋军吗?”
马良道:“下官以为,可以相信。”
“晋军和关将军向来将来,断无坑害少将军的动机。”
“说实在,相比晋军,对面魏军更看轻我们这一路,若是少将军能够让其轻敌大意,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关平沉吟半晌,方才叹道:“是我无能,辜负了阿父和你们的期望。”
“如今不能单独击败魏军,反而要晋军相助,实在是没有颜面啊。”
马良安慰道:“少将军勿妄自菲薄,对面的镇军大将军司马懿,可是第一个从文官凭借军功走到如今的。”
“这可以说是魏国最难对付的人,少将军稍有挫折,并不丢人,关键是还是看最后的结果。”
关平点头道:“好,既如此,那便按照晋军的计划,配合那黄忠行事,看看能不能在这一路取得突破!”
那边司马懿也是挑灯熬夜,他面前的桌案上摊着一副地图,这地图远不如晋军的详细,但已经是魏国最好的地图了,上面同样密密麻麻写满了标记。
司马懿身边是军师徐邈和参军梁畿,面对两人的恭维,司马懿则是眉头紧锁,说道:“不太对。”
“晋军攻势这几天放缓了不少,以我对诸葛亮的了解,他应该是分兵布局去了。”
“我思来想去,最容易出问题的,便是汉南国这一路,其怕是早就有打算和晋军一起冲击汉水防线了。”
“我们的营垒虽然建的不错,这毕竟是几百里战线,根本不能防御得住,要是对面结合所有船只,对某处进行饱和攻击,只怕不出两天,我们这江水防线就会完全崩溃。”
徐邈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便不能坐以待毙,要不尝试抢先反击,掌握主动权?”
梁畿道:“若这真是对面计谋,引诱我主动攻击,露出破绽怎么办?”
徐邈道:“这也不过是猜测而已,我们要是一味防守,那迟早会被对方找出破绽啊。”
梁畿叹道:“可对面的,是那诸葛亮啊。”
“这人智计百出,谁知道什么时候会上他的当?”
徐邈无言以对,他自忖比不上司马懿,诸葛亮又数次击败司马懿,如今曹魏谋士对上诸葛亮都都是疑神疑鬼,那还怎么打?
司马懿道:“我倒是有个主意。”
“不管汉南国这一路,战事的关键,还是在于晋军。”
“如今晋军综合实力比我们强,若不采用些奇谋,只怕我们再这样下去,只会被对面慢慢磨死。”
“而晋军成败,则系于诸葛亮一人。”
“我根据得到消息推测,晋军可能要分兵包围我们,这就露出了一个破绽,其中军兵力不足。”
“只要我们能打败其中一路,亦或直接突袭其中军,说不定会收到意料之外的结果。”
徐邈梁畿面面相觑,心道这一支军可是极为冒险,稍有不慎,便会落入晋军陷阱,到时候有来无回,损兵折将,再想赢晋军就难了。
司马懿转向一旁默不作声的长史郭淮,“伯济,你有没有信心?”
当然,曹魏宗族除外,司马懿曾经听到过一些传闻,说曹丕似乎身体有疾,导致子嗣方面有些问题。
司马懿不知道这么离谱的传闻是怎么出现的,他一度认为是某些和曹丕不对付的曹氏宗族势力传出来的,但要真是这样,魏国只怕将来会有大的动荡。
司马懿是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他尤为讨厌卷入到未知不可控的事情中去,所以当初他宁愿装病,也不愿意出仕,便是害怕出来做了官,会陷入到无法掌控的危险中去。
然而事与愿违,最后他还是进入了朝堂,并且无心插柳之下蹿升的极快,甚至如今他的地位和权力,已经超过了父亲司马防。
但即使如此,他内心的不安全感却从未消除过,作为跟随过曹操曹丕两代的近臣,他深知曹氏有多么翻脸无情,说不定今天还炙手可热,明日便不明不白死去。
司马懿可不想步陈宫许攸的后尘,那些人和曹操亲近的多,尚且死于非命,自己又怎么可能把性命交托给曹氏?
于是司马懿如今所有的行为,都是以自保为首要前提,包括主动来将领和诸葛亮对峙一样。
南阳这地方即使败了,也有不少生路,最不济也能退往汉中,但长安雒阳那一路就不一样了,万一被晋军三路包夹,可是要死无葬身之地的!
尤其想到上一次谷中那一把差点将自己烧死的火,司马懿背心就阵阵发凉,他这次和晋军隔着汉水扎营,便是防止对面火攻的。
与之心态相反的,是从江陵一路北行到樊城的诸葛亮,则是对司马懿的想法了然于胸,对面显然是最近这几仗被打的没了心气,凡事以防守为先,未算胜先算败,怕是早就做好了逃跑的准备。
当然,要让司马懿跑,也要打过才行,诸葛亮这几年和司马懿对战,虽然能占据上风,但诸葛亮认为,这主要是拜晋军各类器械所赐,要是双方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自己未必拿得下司马懿。
这次也是一样,司马懿知道水军不如晋国和汉南国军,所以干脆放弃了整条汉水,只从北岸建立营垒。
这些营垒寨墙很有讲究,邻水一面夯土为墙,让晋军战船不好登陆,且长墙后面有高楼土台,可以放置弓箭投石,针对渡江进攻的敌人战船。
不得不说,这些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投石箭矢能覆盖整条汉水,让晋军和汉南国水军很难找到突破口,尤其是晋军战船顶部多少还有遮挡防护,汉南国这边就不一样了。
初次领军的关平试着带船队冲击了几次,却发现曹魏在岸上应对得当,在水军损失了十几条船后,关平发现单凭自己无法突破,便派人向诸葛亮求助。
诸葛亮收到信后,认为关平还是太急了,现下要等待一个时机,引司马懿上当主动进攻,接下来的仗便会好打许多。
他思虑过后,将魏延黄忠文聘三人叫来,说了自己下一步的想法,“我想兵分三路,让魏军露出破绽。”
“一路樊城,一路麦城,一路新野,着三位将军分别进攻。”
“对面手下大将并不多,只要三位将军持续给司马懿进攻施加压力,其早晚会露出破绽。”
魏延出声道:“樊城那一路,需要汉南国主动让开,他们要是不肯怎么办?”
樊城是汉南国最前线的所在,后面便是襄阳,要是让他们给晋军腾位置,若晋军翻脸,汉南国也保不住襄阳,所以如果给晋军让路,万一打不赢败退,或者让曹军趁机夺取樊城,对汉南国也是相当麻烦的。
魏延有如此一说,也是担心对面这次的主将关平不好说话,毕竟其之前和晋军将领都没有交情。
诸葛亮想了想,出声道:“我修书一封,着人带过去。”
关平那边收到信后,略略一看,便即了然,他起身走动几步,心道对面这军师丞相名不虚传,竟然一下就猜中了自己要什么。
关平之前一直在练习武艺,学习兵法,在关羽看来,关平资质有限,需要勤学苦练,等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方可上阵杀敌,才不会给关家丢脸。
然而关羽的失误在于,他对关平要求的标准,实在是有些高了,关羽是拿着自己标准要求的,所以怎么看关平也是不够资格,但天下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关羽的?
所以关平自成年后,就一直没有征战的机会,只关上门闭门造车,要不是先前张飞刘备先后亡故,汉南国急缺人手,他说不定还不会被关羽放出来。
但随着刘禅上位,作为辅国丞相的徐庶,力排众议说服了关羽,放关平出战,便是如今襄阳的情势。
辅佐关平的,是襄阳守将郝昭,以及参军马良,两人都是颇有能耐之辈,所以当初关平过来的时,还是信心满满的。
但倒霉的是,关平偏偏碰到的是司马懿,两人虽然同龄,但司马懿早是已经战阵老手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所以一番交战,就将关平马良等人搞得吃了几个小亏。
而郝昭长处是在守城,所以对于进攻帮不上多少忙,说到底徐庶和关羽的初衷,就是让关平守好襄阳,而不是寻找机会杀敌夺城。
但以关平的心气,岂能忍耐自己如此蹉跎下去,而此时诸葛亮的来信,却是正好说中了他的心事。
信中说关平需要立功,就必须要大败司马懿这个大敌,这需要两边合力,所以诸葛亮请求黄忠秘密带兵进入樊城,和关平一起做个局,引司马懿的魏兵入彀,好一举反击,方好击败司马懿。
此战晋国在樊城这路并无图谋,战后关平可获得全部的战功和地盘。
这无疑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关平当即就心动了,他将书信展示给马良,说道:“参军以为如何?”
“能相信晋军吗?”
马良道:“下官以为,可以相信。”
“晋军和关将军向来将来,断无坑害少将军的动机。”
“说实在,相比晋军,对面魏军更看轻我们这一路,若是少将军能够让其轻敌大意,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关平沉吟半晌,方才叹道:“是我无能,辜负了阿父和你们的期望。”
“如今不能单独击败魏军,反而要晋军相助,实在是没有颜面啊。”
马良安慰道:“少将军勿妄自菲薄,对面的镇军大将军司马懿,可是第一个从文官凭借军功走到如今的。”
“这可以说是魏国最难对付的人,少将军稍有挫折,并不丢人,关键是还是看最后的结果。”
关平点头道:“好,既如此,那便按照晋军的计划,配合那黄忠行事,看看能不能在这一路取得突破!”
那边司马懿也是挑灯熬夜,他面前的桌案上摊着一副地图,这地图远不如晋军的详细,但已经是魏国最好的地图了,上面同样密密麻麻写满了标记。
司马懿身边是军师徐邈和参军梁畿,面对两人的恭维,司马懿则是眉头紧锁,说道:“不太对。”
“晋军攻势这几天放缓了不少,以我对诸葛亮的了解,他应该是分兵布局去了。”
“我思来想去,最容易出问题的,便是汉南国这一路,其怕是早就有打算和晋军一起冲击汉水防线了。”
“我们的营垒虽然建的不错,这毕竟是几百里战线,根本不能防御得住,要是对面结合所有船只,对某处进行饱和攻击,只怕不出两天,我们这江水防线就会完全崩溃。”
徐邈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便不能坐以待毙,要不尝试抢先反击,掌握主动权?”
梁畿道:“若这真是对面计谋,引诱我主动攻击,露出破绽怎么办?”
徐邈道:“这也不过是猜测而已,我们要是一味防守,那迟早会被对方找出破绽啊。”
梁畿叹道:“可对面的,是那诸葛亮啊。”
“这人智计百出,谁知道什么时候会上他的当?”
徐邈无言以对,他自忖比不上司马懿,诸葛亮又数次击败司马懿,如今曹魏谋士对上诸葛亮都都是疑神疑鬼,那还怎么打?
司马懿道:“我倒是有个主意。”
“不管汉南国这一路,战事的关键,还是在于晋军。”
“如今晋军综合实力比我们强,若不采用些奇谋,只怕我们再这样下去,只会被对面慢慢磨死。”
“而晋军成败,则系于诸葛亮一人。”
“我根据得到消息推测,晋军可能要分兵包围我们,这就露出了一个破绽,其中军兵力不足。”
“只要我们能打败其中一路,亦或直接突袭其中军,说不定会收到意料之外的结果。”
徐邈梁畿面面相觑,心道这一支军可是极为冒险,稍有不慎,便会落入晋军陷阱,到时候有来无回,损兵折将,再想赢晋军就难了。
司马懿转向一旁默不作声的长史郭淮,“伯济,你有没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