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3章 迁移程序,确定时间
“诸位爱卿先不要问,问了朕也不会说,不过你们可以放出消息!”
我去……
听着皇帝的话,群臣齐齐在心中爆了粗口。
皇帝是真会玩,彻底的将他们的好奇心给吊起来了,欲罢不能。
他们搞不清皇帝这个杀手锏到底是什么,到底是故意这么说还是真有这种手段。
“行了,迁移范围就这么定了,户部掌管鱼鳞册、工部掌管天下工匠、礼部掌管天下读书人,迁移范围和百姓就由三部共同完成!”
“臣等领旨!”
户部尚书毕自严、工部尚书范景文、礼部尚书刘宗周三人齐齐回应。
商议到这里,就差最后一步的迁移时间了。
想到这里,崇祯便向群臣问出了这个问题。
依旧是户部尚书毕自严第一个出班,也能理解,毕竟迁移这事儿都是户部负责。
“陛下,迁移时间决定了大明彻底掌控中南半岛的时间,以及同化的时间,能早一天算一天,但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事情,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中南半岛三十余座大城的选址,大城的选址涉及到百姓迁移的目的地、路程远近等等;
第二步,划定迁移区域、报名人数够不够,人数不够那就得继续调整。
民间老话说的好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赶,迁移百姓也是,迁移一百和五百没什么太大区别,自然是一次性搞定是做好的;
第三步,人数够了的情况下,规划详细的迁移路线、停靠休息点,每天走多少里、什么时间到达,给百姓一个准确时间,未知的才是最可怕的。
第四步,根据规划好的路线调拨安家费、沿途所需粮草、陆路所需马车、水路所需船只以及沿途护送兵力等等。
这一点关系到百姓的吃喝拉撒,你不能等到人到了补给没到,饿着肚子前进,百姓有没有怨言不好说,但这不靠谱的事情会降低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补给中最重要的是药品,湿热的环境容易出现湿疹、风寒或风邪、滞下等等,必须的及时治理。
数千里的迁移,东一点不靠谱、西一点不信任,慢慢的积累起来很容易出问题的。
第五步,大队人马到达总目的地、然后开始朝着四周分散;
这五步中,第一步若是确定不下来,那后面的就要跟着变化,牵一发动全身。”
“除了这五步外,我们还要准备百姓所需农具、百姓建房所需材料等等,总不能百姓到了,开始要耕种了,结果没有合适的农具,白白错过播种时间。
百姓耕种的锄头、铁锹等等可以携带原有的,一辆四**车就能装数百把,可代耕、取水车、风谷车、禾戽(héhu)、筛子、簸箕等等大件的都只能在那边领取。
乃至于说锅碗瓢盆等等都需要安排工匠提前去那边制作,安排工匠这些都需要协调。”
“除此之外,更重要一点,那就是迁移地是否安全,这是百姓迁移的信心所在,毕竟谁也不想去一个满是匪患、排外、容易丢掉性命的地方。”
……
毕自严自顾自说,一条又一条,环环相扣,有理有据。
群臣听得连连点头,几乎是滴水不漏了。
崇祯也不催促,就这么足足听了大半刻钟的时间后,毕自严突然就停止了。
“中南半岛的雨季是每年的六月到十月,而旱季则是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的五月份。雨季期间,降水量大且集中。
南掌和真腊的雨季较短,只有四五个月,而暹罗南部则有八个月的时间是雨季。”
“我大明无论是南方的广东、福建,还是北方山东、河南等地,旱季和雨季虽然时间长短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夏天雨水多、冬天雨水多,雨水多集中到四到九月,而旱季则是集中在十到三月。”
“综上所述,臣建议大明境内迁移时间从明年九月份开始,也就是崇祯七年九月份。
一是这个时候秋收差不多结束了,开始进入旱季,从迁移地到沿海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天气很适合。
二是秋冬是西北风,商船、战船可以借助风力南下。
三是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用来打造蒸汽机战船,争取缩短迁移时间。
四是中南半岛的清理、各项物资的准备和调拨等等都需要时间来准备。
以上是臣的一些想法,请陛下圣裁!”
“嗯!”
崇祯点了点头,看着群臣:“诸位爱卿可还有想法?”
“陛下,毕尚书所讲滴水不漏,有理有据,臣以为可行!”
“陛下,毕尚书已经将该考虑的都考虑了,时间上臣以为可行。”
“陛下,虽然还有一年的时间,但各项准备都充满不确定性,时间久点也能准备充分点。”
“陛下,臣赞同毕尚书所建议的时间!”
“臣附议!”
“臣附议!”
……
“袁爱卿,你的想法呢?”
听着皇帝的询问,袁可立出班:“陛下,迁移百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同化诸国百姓,耕种倒是其次,晚一点也无妨。
陕西大旱虽然持续但目前还能坚持且有储粮准备三年内问题不大的,无论是运河还是大灾所需粮食,只要大军驻扎中南半岛,粮食都不缺的。
另外,臣建议,还地于民等到明年迁移之后一起实施,在这之前的一年中,朝廷收取百姓耕地产出的三成,三成相对诸国百姓之前的税收已经很少了,他们不会拒绝的。
这也算是同化之前的最后一次利用了,非常时期行非常规手段!
从这三点来看,臣以为毕尚书的提出的时间刚刚好,请陛下圣裁!”
咚……咚……
崇祯没有立刻回应,而是手指轻轻的敲打着扶手,眉头微皱。
这不几十上百人的移民,而是数百万之多,整个华夏历史数千年来四次大移民,全都是百姓自行迁移。
即便是大明开国的迁移,那也只是官府下达诏令,给出办理‘凭照川资’的地点和时间后由百姓自行选择路线迁移。
所以,这次由朝廷组织的迁移是没法借助前人经验或者能借鉴的经验极少。
我去……
听着皇帝的话,群臣齐齐在心中爆了粗口。
皇帝是真会玩,彻底的将他们的好奇心给吊起来了,欲罢不能。
他们搞不清皇帝这个杀手锏到底是什么,到底是故意这么说还是真有这种手段。
“行了,迁移范围就这么定了,户部掌管鱼鳞册、工部掌管天下工匠、礼部掌管天下读书人,迁移范围和百姓就由三部共同完成!”
“臣等领旨!”
户部尚书毕自严、工部尚书范景文、礼部尚书刘宗周三人齐齐回应。
商议到这里,就差最后一步的迁移时间了。
想到这里,崇祯便向群臣问出了这个问题。
依旧是户部尚书毕自严第一个出班,也能理解,毕竟迁移这事儿都是户部负责。
“陛下,迁移时间决定了大明彻底掌控中南半岛的时间,以及同化的时间,能早一天算一天,但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事情,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中南半岛三十余座大城的选址,大城的选址涉及到百姓迁移的目的地、路程远近等等;
第二步,划定迁移区域、报名人数够不够,人数不够那就得继续调整。
民间老话说的好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赶,迁移百姓也是,迁移一百和五百没什么太大区别,自然是一次性搞定是做好的;
第三步,人数够了的情况下,规划详细的迁移路线、停靠休息点,每天走多少里、什么时间到达,给百姓一个准确时间,未知的才是最可怕的。
第四步,根据规划好的路线调拨安家费、沿途所需粮草、陆路所需马车、水路所需船只以及沿途护送兵力等等。
这一点关系到百姓的吃喝拉撒,你不能等到人到了补给没到,饿着肚子前进,百姓有没有怨言不好说,但这不靠谱的事情会降低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补给中最重要的是药品,湿热的环境容易出现湿疹、风寒或风邪、滞下等等,必须的及时治理。
数千里的迁移,东一点不靠谱、西一点不信任,慢慢的积累起来很容易出问题的。
第五步,大队人马到达总目的地、然后开始朝着四周分散;
这五步中,第一步若是确定不下来,那后面的就要跟着变化,牵一发动全身。”
“除了这五步外,我们还要准备百姓所需农具、百姓建房所需材料等等,总不能百姓到了,开始要耕种了,结果没有合适的农具,白白错过播种时间。
百姓耕种的锄头、铁锹等等可以携带原有的,一辆四**车就能装数百把,可代耕、取水车、风谷车、禾戽(héhu)、筛子、簸箕等等大件的都只能在那边领取。
乃至于说锅碗瓢盆等等都需要安排工匠提前去那边制作,安排工匠这些都需要协调。”
“除此之外,更重要一点,那就是迁移地是否安全,这是百姓迁移的信心所在,毕竟谁也不想去一个满是匪患、排外、容易丢掉性命的地方。”
……
毕自严自顾自说,一条又一条,环环相扣,有理有据。
群臣听得连连点头,几乎是滴水不漏了。
崇祯也不催促,就这么足足听了大半刻钟的时间后,毕自严突然就停止了。
“中南半岛的雨季是每年的六月到十月,而旱季则是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的五月份。雨季期间,降水量大且集中。
南掌和真腊的雨季较短,只有四五个月,而暹罗南部则有八个月的时间是雨季。”
“我大明无论是南方的广东、福建,还是北方山东、河南等地,旱季和雨季虽然时间长短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夏天雨水多、冬天雨水多,雨水多集中到四到九月,而旱季则是集中在十到三月。”
“综上所述,臣建议大明境内迁移时间从明年九月份开始,也就是崇祯七年九月份。
一是这个时候秋收差不多结束了,开始进入旱季,从迁移地到沿海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天气很适合。
二是秋冬是西北风,商船、战船可以借助风力南下。
三是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用来打造蒸汽机战船,争取缩短迁移时间。
四是中南半岛的清理、各项物资的准备和调拨等等都需要时间来准备。
以上是臣的一些想法,请陛下圣裁!”
“嗯!”
崇祯点了点头,看着群臣:“诸位爱卿可还有想法?”
“陛下,毕尚书所讲滴水不漏,有理有据,臣以为可行!”
“陛下,毕尚书已经将该考虑的都考虑了,时间上臣以为可行。”
“陛下,虽然还有一年的时间,但各项准备都充满不确定性,时间久点也能准备充分点。”
“陛下,臣赞同毕尚书所建议的时间!”
“臣附议!”
“臣附议!”
……
“袁爱卿,你的想法呢?”
听着皇帝的询问,袁可立出班:“陛下,迁移百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同化诸国百姓,耕种倒是其次,晚一点也无妨。
陕西大旱虽然持续但目前还能坚持且有储粮准备三年内问题不大的,无论是运河还是大灾所需粮食,只要大军驻扎中南半岛,粮食都不缺的。
另外,臣建议,还地于民等到明年迁移之后一起实施,在这之前的一年中,朝廷收取百姓耕地产出的三成,三成相对诸国百姓之前的税收已经很少了,他们不会拒绝的。
这也算是同化之前的最后一次利用了,非常时期行非常规手段!
从这三点来看,臣以为毕尚书的提出的时间刚刚好,请陛下圣裁!”
咚……咚……
崇祯没有立刻回应,而是手指轻轻的敲打着扶手,眉头微皱。
这不几十上百人的移民,而是数百万之多,整个华夏历史数千年来四次大移民,全都是百姓自行迁移。
即便是大明开国的迁移,那也只是官府下达诏令,给出办理‘凭照川资’的地点和时间后由百姓自行选择路线迁移。
所以,这次由朝廷组织的迁移是没法借助前人经验或者能借鉴的经验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