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依旧跪在地上也不开口辩驳。
不少朝臣也都纷纷出列,指责张玉触犯军纪、品行不端,一个个横眉立目的样子仿佛是要将张玉当场吃掉一般,他们的中心思想就一个:张玉不杀不足以彰国法,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张玉还是面容冷静没有辩驳,张辂站在后面却如热锅上的蚂蚁,大伯啊,您倒是说话啊。
朱元璋坐在主位之上,开口问道:张玉,你可有什么话说?
只见张玉朝着朱元璋磕了一个头,声若洪钟般说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臣相信陛下会做出公正的处罚。
朱元璋看了看朝堂上的众人,摆了摆手,说道:大军远征归来,一场大胜之下实在不宜再添血腥,张玉就先回家待参吧。
朱元璋要杀起人来,哪还管什么是不是大军归来,是不是大胜之下,只要屠刀举起,那便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须知朱元璋对待贪腐一直都是零容忍,更何况现在涉及了军中粮草,哪怕真的不愿杀戮,一般也是先将人投入死牢,可现在张玉只是一个回家待参?
这说明什么?堂间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朱元璋这是明显在偏袒张玉。
一旁的蓝玉却哪里肯干?原本单膝跪地的他也变成了双膝跪地,他开口道:陛下!张玉……
蓝玉话语还未说完,直接被朱元璋抬手打断,他的眸子中闪过一道精光,开口说道:好了!张玉这件事就先这样吧!传朕旨意:大将军蓝玉大破蒙古余孽,赐封为凉国公。
蓝玉知道,今天恐怕是没办法弄死张玉了,他虽然不甘心,但却不敢违逆朱元璋的意思,只能磕头谢恩道:微臣,谢陛下封赏。
张玉那边也是磕头道:谢主隆恩。
朝会算是告一段落,张玉和张辂叔侄俩回了府中,自今日开始,只要判决还没下来,那么这叔侄俩便不能出府了。
朝会结束,蓝玉自然被留了下来,怎么安置俘虏,怎么封赏下边的将校,还有关于战争的细节,还有许多需要奏报。
蓝玉跟着朱元璋来到了御书房,事无巨细地全都奏报了一遍。
朱元璋听完,点了点头道:不错。
他平日里很少夸人,尤其是对于朝臣,能得两字夸赞,已经十分不易。
蓝玉却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朱元璋喜欢简简单单直来直去,那些拐弯抹角的朝臣他最是不喜,见了蓝玉的模样,他皱了皱眉,道:有事就说。
蓝玉却是直接跪在地上,开口便问:陛下,微臣斗胆,还请陛下处理张玉,贪墨粮草还只是表面,他还枉杀俘虏,在回军途中还强占了蒙古余孽的一位公主,导致那位公主自缢而亡。
刚刚在大殿蓝玉不敢违逆朱元璋的意思,可在御书房中只有他们两人,且蓝玉仗着自己灭了大元最后的余孽,立了不世之功,还是壮着胆子说了出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的道理他怎会不懂?
朱元璋却是开口说道:你还真是斗胆。
他声音虽轻,却已经将蓝玉吓得不行。
只见蓝玉直接以头抢地,慌忙说道:臣之心,日月可昭!
朱元璋脸色越来越冷,问道:刚刚朝会之时为何不说?
蓝玉也不敢抬头,说道:王师北伐,本是正义之师,贪墨粮草已不好看,何况是枉杀俘虏强占公主这等不义之事,说出来实在不好听,有违我天朝之师的威名。
朱元璋没有回答,一时间御书房内陷入了极致的安静,除了蓝玉因为紧张而滚动的喉结的声音,便再没了任何声响。
越是安静的环境有时候就越让人觉得可怕,蓝
玉不想在这种环境中多待一秒,也只能硬着头皮说道:陛下,请恕臣直言,陛下对张玉张辂叔侄二人实在是过于宽厚了,张玉所犯之事本就罪无可赦,那张辂年纪轻轻更是性情乖张,陛下居然还耐着性子在御书房几次单独召见他,这点实为不妥。
过了好半晌,朱元璋这才开口道:朕知你一心为公,张玉所犯之事朕会找人查证,好了,你先起来吧。
蓝玉这也算是松了一口气,他开口答道:是。
说完,他便缓缓起身,如果仔细看会发现,蓝玉的额头已经见汗,这位驰骋沙场的将军在战场之上无所畏惧,可独独却害怕朱元璋。
眼见蓝玉已经起来,朱元璋在一封奏折之上用朱笔打了个勾,又加盖了象征着皇权的御印,把它往前递了递,说道:此次出征的这些将领的封赏,朕批了,卿就跑一趟兵部,把这封奏折交过去吧。
蓝玉马上双手接过奏折,抱拳道了一声是。
随后朱元璋便摆了摆手,道:好了,卿且去吧。
蓝玉弓着身子缓步退出了御书房,这次没能将张玉定罪,他心有不甘,但朱元璋始终不肯吐口,他也没有办法。
朱元璋伏在案上,将手头的奏章处理完毕,这才伸了伸筋骨,缓步走出了御书房。
眼见朱元璋出来,守在门口的宫女太监马上上来跟在了朱元璋的身后。
朱元璋回头看看,忽然冒出一句:在御书房伺候的有多少人?
旁边的领班太监立刻说道:回禀陛下,共有十六个宫人供陛下差遣。其中内侍八人,宫女八人,平日里负责洒扫伺候,给您添茶端水,夏日扇扇,冬日烧地龙也是这些人负责。要是陛下想召见哪个朝臣,也是这些人负责通禀。
领班太监往常是跟在朱元璋身边的,朱元璋到哪他便跟着到哪,对宫里的这些宫人也是如数家珍。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好了,都不用跟着朕了,就在这候着吧。
一众太监宫女马上躬身称是。
朱元璋又走了几步,却发现领班太监还跟在自己身后,便开口说道:朕不是都说了,你们不用跟着了,就在这候着吧。
领班太监也是一脸为难,说道:陛下身边哪能无人,老奴可是您的贴身内侍。
不少朝臣也都纷纷出列,指责张玉触犯军纪、品行不端,一个个横眉立目的样子仿佛是要将张玉当场吃掉一般,他们的中心思想就一个:张玉不杀不足以彰国法,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张玉还是面容冷静没有辩驳,张辂站在后面却如热锅上的蚂蚁,大伯啊,您倒是说话啊。
朱元璋坐在主位之上,开口问道:张玉,你可有什么话说?
只见张玉朝着朱元璋磕了一个头,声若洪钟般说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臣相信陛下会做出公正的处罚。
朱元璋看了看朝堂上的众人,摆了摆手,说道:大军远征归来,一场大胜之下实在不宜再添血腥,张玉就先回家待参吧。
朱元璋要杀起人来,哪还管什么是不是大军归来,是不是大胜之下,只要屠刀举起,那便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须知朱元璋对待贪腐一直都是零容忍,更何况现在涉及了军中粮草,哪怕真的不愿杀戮,一般也是先将人投入死牢,可现在张玉只是一个回家待参?
这说明什么?堂间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朱元璋这是明显在偏袒张玉。
一旁的蓝玉却哪里肯干?原本单膝跪地的他也变成了双膝跪地,他开口道:陛下!张玉……
蓝玉话语还未说完,直接被朱元璋抬手打断,他的眸子中闪过一道精光,开口说道:好了!张玉这件事就先这样吧!传朕旨意:大将军蓝玉大破蒙古余孽,赐封为凉国公。
蓝玉知道,今天恐怕是没办法弄死张玉了,他虽然不甘心,但却不敢违逆朱元璋的意思,只能磕头谢恩道:微臣,谢陛下封赏。
张玉那边也是磕头道:谢主隆恩。
朝会算是告一段落,张玉和张辂叔侄俩回了府中,自今日开始,只要判决还没下来,那么这叔侄俩便不能出府了。
朝会结束,蓝玉自然被留了下来,怎么安置俘虏,怎么封赏下边的将校,还有关于战争的细节,还有许多需要奏报。
蓝玉跟着朱元璋来到了御书房,事无巨细地全都奏报了一遍。
朱元璋听完,点了点头道:不错。
他平日里很少夸人,尤其是对于朝臣,能得两字夸赞,已经十分不易。
蓝玉却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朱元璋喜欢简简单单直来直去,那些拐弯抹角的朝臣他最是不喜,见了蓝玉的模样,他皱了皱眉,道:有事就说。
蓝玉却是直接跪在地上,开口便问:陛下,微臣斗胆,还请陛下处理张玉,贪墨粮草还只是表面,他还枉杀俘虏,在回军途中还强占了蒙古余孽的一位公主,导致那位公主自缢而亡。
刚刚在大殿蓝玉不敢违逆朱元璋的意思,可在御书房中只有他们两人,且蓝玉仗着自己灭了大元最后的余孽,立了不世之功,还是壮着胆子说了出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的道理他怎会不懂?
朱元璋却是开口说道:你还真是斗胆。
他声音虽轻,却已经将蓝玉吓得不行。
只见蓝玉直接以头抢地,慌忙说道:臣之心,日月可昭!
朱元璋脸色越来越冷,问道:刚刚朝会之时为何不说?
蓝玉也不敢抬头,说道:王师北伐,本是正义之师,贪墨粮草已不好看,何况是枉杀俘虏强占公主这等不义之事,说出来实在不好听,有违我天朝之师的威名。
朱元璋没有回答,一时间御书房内陷入了极致的安静,除了蓝玉因为紧张而滚动的喉结的声音,便再没了任何声响。
越是安静的环境有时候就越让人觉得可怕,蓝
玉不想在这种环境中多待一秒,也只能硬着头皮说道:陛下,请恕臣直言,陛下对张玉张辂叔侄二人实在是过于宽厚了,张玉所犯之事本就罪无可赦,那张辂年纪轻轻更是性情乖张,陛下居然还耐着性子在御书房几次单独召见他,这点实为不妥。
过了好半晌,朱元璋这才开口道:朕知你一心为公,张玉所犯之事朕会找人查证,好了,你先起来吧。
蓝玉这也算是松了一口气,他开口答道:是。
说完,他便缓缓起身,如果仔细看会发现,蓝玉的额头已经见汗,这位驰骋沙场的将军在战场之上无所畏惧,可独独却害怕朱元璋。
眼见蓝玉已经起来,朱元璋在一封奏折之上用朱笔打了个勾,又加盖了象征着皇权的御印,把它往前递了递,说道:此次出征的这些将领的封赏,朕批了,卿就跑一趟兵部,把这封奏折交过去吧。
蓝玉马上双手接过奏折,抱拳道了一声是。
随后朱元璋便摆了摆手,道:好了,卿且去吧。
蓝玉弓着身子缓步退出了御书房,这次没能将张玉定罪,他心有不甘,但朱元璋始终不肯吐口,他也没有办法。
朱元璋伏在案上,将手头的奏章处理完毕,这才伸了伸筋骨,缓步走出了御书房。
眼见朱元璋出来,守在门口的宫女太监马上上来跟在了朱元璋的身后。
朱元璋回头看看,忽然冒出一句:在御书房伺候的有多少人?
旁边的领班太监立刻说道:回禀陛下,共有十六个宫人供陛下差遣。其中内侍八人,宫女八人,平日里负责洒扫伺候,给您添茶端水,夏日扇扇,冬日烧地龙也是这些人负责。要是陛下想召见哪个朝臣,也是这些人负责通禀。
领班太监往常是跟在朱元璋身边的,朱元璋到哪他便跟着到哪,对宫里的这些宫人也是如数家珍。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好了,都不用跟着朕了,就在这候着吧。
一众太监宫女马上躬身称是。
朱元璋又走了几步,却发现领班太监还跟在自己身后,便开口说道:朕不是都说了,你们不用跟着了,就在这候着吧。
领班太监也是一脸为难,说道:陛下身边哪能无人,老奴可是您的贴身内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