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东岸并没有大槐树,最后只能委屈陈逸、孔融一干人吊死在了大砦门辕上。
泰山军这战俘虏了三千二百鲁国兵,从中将吏士全部抽选了出来,凡是队将以上的军吏统统处决,其余发还乡野。此外有六十人有武艺者,基本都是想继续当兵吃粮的,他们选择加入了泰山军。毕竟像他们这样的人,家中已经没有了田土,离开了军队也是继续玩刀拼命,去哪又不是一样呢?
众军在泗水东岸饱食过后,一把火烧了大营,就回兵博县。
三月初七日,修整半日的泰山军开拔。三月初八日,泰山军突骑随哨探导引穿成县、巨平县界。此两县是博县到鲁县中间两县。泰山军穿县而过,并没有惹得两县多大动静。
最后终于在三月初十日己时,泰山军突骑经过两日的慢行军,终于抵达了汶水西岸,博县就在汶水对岸在望。
两日的行军,饶是正常速度也折腾的突骑们不轻。但没有人埋怨,相比于胜利和继续活着,苦从来不是泰山军这些穷苦人的痛点。
泰山军在附近找了一个向导,从汶水分河口绕道,那里水道最乍,有搭建的浮桥,是理想的渡口。
当泰山军在津桥上飞渡时,济北国停靠在汶水上的船队已经发现了,毕竟千匹战马奔驰,想不发现都不成。
随后船队就发出了示警声,通知远处大营,顿时汶水边的济北国兵又是一阵东忙西乱,警惕地看着这只打着“冲”字旗帜的骑队。
虽然济北国兵发现了援兵,但张冲已经不在乎了,因为胜负的先后手已经决定了。
张冲命身后的扈兵吹响螺声,这是张冲特制的一批海螺,专门作为自己的集兵号。凡泰山军听得此号声,必然知道渠魁亲临。
果然,当汶水之东响起这海螺声后,很快二里外的地方也想起了阵阵号鼓声,这是丁盛、典韦、郭亮三部在应号。
之后张冲就走马上前,观前方济北国兵的营砦。
张冲已经发现了这波兵的士气并不高,旗帜都没几个,随处可见大战之后的痕迹,东南方还有战场的尸首没人殓藏,这会招惹了不知多少的蝇虫,恶臭冲天。
这些都是济北国右校尉阵亡的尸体。三日前他们被迫和泰山军大战一场,但结果尽墨此地,到现在也没人收拾。不是这里是汶水东岸,开发日久,这些人的尸首早就入了豺狼虎豹之口了。
那日大战,说来也是唏嘘。一只耳等人执了张荣后,是真打算退出的。但因为丁盛的傲慢和自大,完全没打算放过他们。这些本也是贼寇的右校尉只能率所部向丁盛部发起攻击。
他们打的心思是将这些泰山贼打狠了,就不敢再瞧不上他们,也就会老实坐下和他们谈。而且,说心里,他们也是想打丁盛的,就是为之前被丁盛偷袭的金胖子部报仇。
也确实如此,新魁一只耳毫不犹豫带着所部勐攻丁盛部果然取得先机。当时作为排头的泰山军曲将赵镕,直接被砍了三刀,重伤垂死。但很快,典韦部和郭亮部就靠了上来,三方合围直接困死了右校尉部。
本来有几个跪着投降的,但直接被暴怒的丁盛给砍了。剩下的济北国兵知道没有后路,皆奋死。最后他们被丁盛给杀光了,但三部也损失惨重,无力发起进攻。
但更惨的还是济北国方面,他们现在完全还有战力的也就是左校尉周凤的三个部,一千兵。七日大战后,防备在汶水东岸的其部已经被中军大营召回了军砦。之后三日,济北国再未出动一兵一卒。
实际上,这三日,济北国的中军大砦在固守待援和撤军两个选择上发生了极大的分裂。
代替济北国相陈珪主持军议的戴祈主张固守待援,中军主将的李臣也同意戴祈的看法,他们认为蛇丘方面仍旧有老卒一千,还可以再征各家族兵二千,到时候顺着汶水南下,还能再聚兵四千。有此军势、胜负有未可知。
但营中最后的实力派周凤却不认同,他很现实的和二人说:
“济北国本就是小国、地乍人稀,全国拢共不过四万户,口不过二十万。原先集兵四千,已经是十户抽一丁了,如果还要再征三千,那真的是要把济北国抽没。”
要知道这当兵打仗的都得是壮劳力,而济北国可能也就是五万不到的青壮年,再加上大多数青壮年又是豪族的附庸不会被征募,也就是说如果这波济北国再死上个四千,前后死亡八千的规模,可以让整个济北国乡野都再无青壮。而要知道一户的生计可就指望这些青壮呢?他们都死在这,那他们的家人也活不下去。
周凤虽然出自豪族,但还是不忍心自己的乡党就这么被消耗。但让他反对的更关键因素是,他觉得不值。戴祈和李臣还要打的原因,虽然没明说,但周凤一猜就知,无非是因为二人是此战败的直接主将,就这么回去,命能不能在不清楚,但前途肯定是没了,那还不如现在在赌一把,在和后方要兵,再战。
这就和玩博戏的赌徒一样,输光本的人从不会想着就此罢手,而是会借钱再接着赌,想着一把翻本。
周凤能理解二人的想法,但对不起,他不能陪这二人去疯赌。他手下这一千兵是他的家当,兵在,他周家的权势就在。又何必与二人一起冒险。
最后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只能陷入僵局。周凤是营内最大的实力派,他不同意出兵,那就出不成。而戴祈又受陈珪临危托名,有大义,他不说撤军,周凤也不敢拉着兵回去。
但三日的僵局终于随着泰山贼骑兵抵达的消息结束了。
戴祈和李臣再也不说什么固守待援的话了,现在已经到了能不能活着的地步,翻盘的事就别想了。
他们都是聪明人,当他们得知,泰山军是从西面度过汶水的,就猜到西面的鲁国兵大抵是无了。本来他们也是打算派人去联络鲁国兵,想让其东进直接进攻泰山贼的奉高据点,但他们人还没派,鲁国兵就指望不了了。
没办法,那就只能撤退了。好在他们船队就在纹水上,只要上了船,他们就安全了。
所以当张冲那边吹响召兵号角,济北国大营也在准备着撤退。他们将病重的济北国相陈珪送上了步辇,就开始组织撤退军序。
这撤退要想顺利,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得有断后部队。没有断后部队在前面挡住敌人的进攻,想有序撤退那就是做梦。
但没人想做断后的,因为这活不仅危险还要求高。危险是很容易理解的,毕竟能断后的,肯定不会留多少兵给你。那以弱兵抵敌众兵,那可不就危险吗。但这活还特别考验人,想象一下,当你的袍泽已经陆续安全了,你还在战场上朝不保夕,你想不想跑?你会不会愤恨,凭啥活路的机会给别人,自己留下来送死?
所以啊,一般断后的部队,要不就是不受主将待见的非嫡系,要不就是善守的劲旅。而且,一旦你做了一次断后,那对不起,以后所有断后任务都会交给你。这就是一事不烦二主。
所以当撤退时要选择断后部队,众将都齐齐将目光投向了周凤,因为他完全符合断后的条件,有实力还不受待见。
但周凤也是内心强大,那么多人盯着他看,他就能若无其事,一动不动,就是不表态。因为他知道,时间是站在他这样有实力的人这边的。
果然,最不能等的戴祈主动提议,抽筹决定谁作为殿后部队。李臣和周凤一人从他手上拿一根竹筹,谁的短,谁就负责殿后。李臣没问题,周凤也不好明着拒绝,遂统一决定抓筹定。
最后的结果没意外,就是周凤。
望着手上这根短筹,周凤虽然不清楚戴祈弄的什么把戏,但他知道自己被耍了。但到这个程度,他也只能吞下这个仇,只把事记在了心里。
周凤手下有两将,刘延和氾嶷。一个是他手下爱将,一个是他小舅子。他最后到底还是选择了爱将作为殿后队伍,不是因为他多爱自己小舅子,而是因为他了解氾嶷,这人的秉性要是断后,他们谁也活不下去。反而是刘延,他最能信任,将断后任务交给他,准没错。
有些时候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被抛弃并不一定是因为你能力不行,相反正是因为你能力好,值得信赖,才会被作为弃子。
因为有能力的才叫弃子,没能力的那叫费子。
就这样,济北国兵向着西面汶水方向大开营门,起头先出砦的是五百车兵,他们推着五十辆楯车就沿着大砦到渡口一字排开。
然后一个打着“刘”字旗帜的将领就依据这些楯车打造工事,想以此建一个复道,让大砦直接连到汶水渡口。
而于此同时,东南面“丁”“典”“郭”三部也逶迤而来,在阳光下,甲兵曜日,士气饱腾,显然三日的修整和渠魁的到来,让他们再次战意十足。
一场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泰山军这战俘虏了三千二百鲁国兵,从中将吏士全部抽选了出来,凡是队将以上的军吏统统处决,其余发还乡野。此外有六十人有武艺者,基本都是想继续当兵吃粮的,他们选择加入了泰山军。毕竟像他们这样的人,家中已经没有了田土,离开了军队也是继续玩刀拼命,去哪又不是一样呢?
众军在泗水东岸饱食过后,一把火烧了大营,就回兵博县。
三月初七日,修整半日的泰山军开拔。三月初八日,泰山军突骑随哨探导引穿成县、巨平县界。此两县是博县到鲁县中间两县。泰山军穿县而过,并没有惹得两县多大动静。
最后终于在三月初十日己时,泰山军突骑经过两日的慢行军,终于抵达了汶水西岸,博县就在汶水对岸在望。
两日的行军,饶是正常速度也折腾的突骑们不轻。但没有人埋怨,相比于胜利和继续活着,苦从来不是泰山军这些穷苦人的痛点。
泰山军在附近找了一个向导,从汶水分河口绕道,那里水道最乍,有搭建的浮桥,是理想的渡口。
当泰山军在津桥上飞渡时,济北国停靠在汶水上的船队已经发现了,毕竟千匹战马奔驰,想不发现都不成。
随后船队就发出了示警声,通知远处大营,顿时汶水边的济北国兵又是一阵东忙西乱,警惕地看着这只打着“冲”字旗帜的骑队。
虽然济北国兵发现了援兵,但张冲已经不在乎了,因为胜负的先后手已经决定了。
张冲命身后的扈兵吹响螺声,这是张冲特制的一批海螺,专门作为自己的集兵号。凡泰山军听得此号声,必然知道渠魁亲临。
果然,当汶水之东响起这海螺声后,很快二里外的地方也想起了阵阵号鼓声,这是丁盛、典韦、郭亮三部在应号。
之后张冲就走马上前,观前方济北国兵的营砦。
张冲已经发现了这波兵的士气并不高,旗帜都没几个,随处可见大战之后的痕迹,东南方还有战场的尸首没人殓藏,这会招惹了不知多少的蝇虫,恶臭冲天。
这些都是济北国右校尉阵亡的尸体。三日前他们被迫和泰山军大战一场,但结果尽墨此地,到现在也没人收拾。不是这里是汶水东岸,开发日久,这些人的尸首早就入了豺狼虎豹之口了。
那日大战,说来也是唏嘘。一只耳等人执了张荣后,是真打算退出的。但因为丁盛的傲慢和自大,完全没打算放过他们。这些本也是贼寇的右校尉只能率所部向丁盛部发起攻击。
他们打的心思是将这些泰山贼打狠了,就不敢再瞧不上他们,也就会老实坐下和他们谈。而且,说心里,他们也是想打丁盛的,就是为之前被丁盛偷袭的金胖子部报仇。
也确实如此,新魁一只耳毫不犹豫带着所部勐攻丁盛部果然取得先机。当时作为排头的泰山军曲将赵镕,直接被砍了三刀,重伤垂死。但很快,典韦部和郭亮部就靠了上来,三方合围直接困死了右校尉部。
本来有几个跪着投降的,但直接被暴怒的丁盛给砍了。剩下的济北国兵知道没有后路,皆奋死。最后他们被丁盛给杀光了,但三部也损失惨重,无力发起进攻。
但更惨的还是济北国方面,他们现在完全还有战力的也就是左校尉周凤的三个部,一千兵。七日大战后,防备在汶水东岸的其部已经被中军大营召回了军砦。之后三日,济北国再未出动一兵一卒。
实际上,这三日,济北国的中军大砦在固守待援和撤军两个选择上发生了极大的分裂。
代替济北国相陈珪主持军议的戴祈主张固守待援,中军主将的李臣也同意戴祈的看法,他们认为蛇丘方面仍旧有老卒一千,还可以再征各家族兵二千,到时候顺着汶水南下,还能再聚兵四千。有此军势、胜负有未可知。
但营中最后的实力派周凤却不认同,他很现实的和二人说:
“济北国本就是小国、地乍人稀,全国拢共不过四万户,口不过二十万。原先集兵四千,已经是十户抽一丁了,如果还要再征三千,那真的是要把济北国抽没。”
要知道这当兵打仗的都得是壮劳力,而济北国可能也就是五万不到的青壮年,再加上大多数青壮年又是豪族的附庸不会被征募,也就是说如果这波济北国再死上个四千,前后死亡八千的规模,可以让整个济北国乡野都再无青壮。而要知道一户的生计可就指望这些青壮呢?他们都死在这,那他们的家人也活不下去。
周凤虽然出自豪族,但还是不忍心自己的乡党就这么被消耗。但让他反对的更关键因素是,他觉得不值。戴祈和李臣还要打的原因,虽然没明说,但周凤一猜就知,无非是因为二人是此战败的直接主将,就这么回去,命能不能在不清楚,但前途肯定是没了,那还不如现在在赌一把,在和后方要兵,再战。
这就和玩博戏的赌徒一样,输光本的人从不会想着就此罢手,而是会借钱再接着赌,想着一把翻本。
周凤能理解二人的想法,但对不起,他不能陪这二人去疯赌。他手下这一千兵是他的家当,兵在,他周家的权势就在。又何必与二人一起冒险。
最后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只能陷入僵局。周凤是营内最大的实力派,他不同意出兵,那就出不成。而戴祈又受陈珪临危托名,有大义,他不说撤军,周凤也不敢拉着兵回去。
但三日的僵局终于随着泰山贼骑兵抵达的消息结束了。
戴祈和李臣再也不说什么固守待援的话了,现在已经到了能不能活着的地步,翻盘的事就别想了。
他们都是聪明人,当他们得知,泰山军是从西面度过汶水的,就猜到西面的鲁国兵大抵是无了。本来他们也是打算派人去联络鲁国兵,想让其东进直接进攻泰山贼的奉高据点,但他们人还没派,鲁国兵就指望不了了。
没办法,那就只能撤退了。好在他们船队就在纹水上,只要上了船,他们就安全了。
所以当张冲那边吹响召兵号角,济北国大营也在准备着撤退。他们将病重的济北国相陈珪送上了步辇,就开始组织撤退军序。
这撤退要想顺利,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得有断后部队。没有断后部队在前面挡住敌人的进攻,想有序撤退那就是做梦。
但没人想做断后的,因为这活不仅危险还要求高。危险是很容易理解的,毕竟能断后的,肯定不会留多少兵给你。那以弱兵抵敌众兵,那可不就危险吗。但这活还特别考验人,想象一下,当你的袍泽已经陆续安全了,你还在战场上朝不保夕,你想不想跑?你会不会愤恨,凭啥活路的机会给别人,自己留下来送死?
所以啊,一般断后的部队,要不就是不受主将待见的非嫡系,要不就是善守的劲旅。而且,一旦你做了一次断后,那对不起,以后所有断后任务都会交给你。这就是一事不烦二主。
所以当撤退时要选择断后部队,众将都齐齐将目光投向了周凤,因为他完全符合断后的条件,有实力还不受待见。
但周凤也是内心强大,那么多人盯着他看,他就能若无其事,一动不动,就是不表态。因为他知道,时间是站在他这样有实力的人这边的。
果然,最不能等的戴祈主动提议,抽筹决定谁作为殿后部队。李臣和周凤一人从他手上拿一根竹筹,谁的短,谁就负责殿后。李臣没问题,周凤也不好明着拒绝,遂统一决定抓筹定。
最后的结果没意外,就是周凤。
望着手上这根短筹,周凤虽然不清楚戴祈弄的什么把戏,但他知道自己被耍了。但到这个程度,他也只能吞下这个仇,只把事记在了心里。
周凤手下有两将,刘延和氾嶷。一个是他手下爱将,一个是他小舅子。他最后到底还是选择了爱将作为殿后队伍,不是因为他多爱自己小舅子,而是因为他了解氾嶷,这人的秉性要是断后,他们谁也活不下去。反而是刘延,他最能信任,将断后任务交给他,准没错。
有些时候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被抛弃并不一定是因为你能力不行,相反正是因为你能力好,值得信赖,才会被作为弃子。
因为有能力的才叫弃子,没能力的那叫费子。
就这样,济北国兵向着西面汶水方向大开营门,起头先出砦的是五百车兵,他们推着五十辆楯车就沿着大砦到渡口一字排开。
然后一个打着“刘”字旗帜的将领就依据这些楯车打造工事,想以此建一个复道,让大砦直接连到汶水渡口。
而于此同时,东南面“丁”“典”“郭”三部也逶迤而来,在阳光下,甲兵曜日,士气饱腾,显然三日的修整和渠魁的到来,让他们再次战意十足。
一场大战就这样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