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军大部都在陷入乱战中,公孙度再一次选择了转进。
但你也可以说,他现在的转进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割肉,需要莫大的勇气。你也可以说,他是选择留有身躯以报血海深仇,这反应了他的知机。
但不管谁来说,公孙度终究是逃跑了,此时的大营内空无一人。
这对于马超等人来说是坏的,因为莫大的功勋再一次从他们的手里流了出去。但对于整场征辽战事来说是好的,因为辽东地面已经丢了最后的底牌,全境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很快,公孙度抛弃士伍,带着直属的三千骑军悄然撤退的消息传遍整片战场。
本就苦战无援,精神高度紧张的辽东各军纷纷弃械投降。
这一场小辽水南岸的乱战就这样戏剧的结束了。
泰山军打赢这一仗的原因有很多,兵精将勇,士气高昂自不用多说,但更重要的一条就是泰山军,或者说是张冲太善于抓住战机了。
彼时南岸的辽东精兵少说也有三万,按照正常节奏打,绝不可能是这样。
但结果呢?一番乱战下,辽东军十分气力没能用出三分来,以至于公孙度再一次无奈断尾。
可以说,为帅者,张冲可以为当世第一了。
再后面的战事就简单了。
在收降了辽东军的残军后,已经连续作战数日的征辽大军再次马不停蹄,直指襄平。
玄菟是在八月二十六日被攻陷的,而仅仅过了三日,张冲带着征辽大军就兵临襄平城下。
襄平是辽东的郡邑,也是辽东整个政治、经济、商道的中心。
可以说汉家在东北四郡的构建就是围绕于襄平构建的,是东北四郡中真正的根本。也因此,襄平的得失意味着整个征辽战事是否能画上句号。
也因为襄平如此重要,所以汉家对此城的经营也可以说用尽其力。
襄平在地缘上,位于东辽河流域之最重要支流太子河的下游,正处在辽东郡的中央,辐射四郡。
其在地形上,在襄平的东部是绵延不绝的千山山脉,西边是二百里宽的辽泽,南接大海。
可以说,既有山川之险,又有鱼盐之利。
而现在,来自青州济南的张冲,经历多少岁月,绕过半个天下,最后带着大军来到襄平城下,这个距离济南历城直线足有千里之遥的地方。
此时,坐落在张冲眼前的这座襄平城是最早燕国人建立的。其城选址充分反应了燕人的堪舆之术。
自战果时期,堪舆术大兴后,城邑的选址就遵循着依山傍水这一基本原则。其东、北毗邻太子河,西近小辽水,西南与首山相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纳气迎祥。
而现在,张冲的征辽大营就安寨在太子河一带,虎视眈眈的看着城内。
其实太子河昔日叫衍水,但在秦国攻陷燕国都城,蓟城后,燕王僖及太子丹率领燕国的精兵退守辽东,进驻燕国的襄平城,并建立了以襄平城为中心新的燕国政权。
之后,为了苟活,燕王僖诱杀了藏匿于衍水的太子丹,并将他的头颅献给了秦人。
很显然,燕王僖是一个平庸的王,觉得和平是可以用苟求而来。
所以太子丹死了,辽东燕也在五年后被秦人全面占领,分割雄踞的天下最终在秦人的手上,混为一宇。
而现在,张冲继续看着眼前涛涛太子河,只感叹多少英雄兴衰事,唯有这太子河水依旧连绵不绝。
而在张冲临太子河,缅古怀情的时候,他边上的王泽也在讲述着这条流域的血与杀。
因中原人对偏僻辽东的淡漠,所以对这片远离权力中心的地区甚少笔墨。
但实际上,辽东这里同样精彩纷呈。
自燕以来,无论是燕国人、秦人、东胡人、鲜卑人、乌桓人、高句丽人,他们都在以襄平为中心,以太子河流域为舞台,上演着一处处血腥默剧。
之所以这里的厮杀、征战这么频繁,只因为这片偏僻的田土上竟然储备着丰富的军国之用。
无论是盐、铁,还是铜、铅、银,这些强国富军的物资,在这里都是满山满谷。尤其是盐铁物资通过太子河和小辽水的水网,直接可以顺流南下直达大辽河的出海口,直接入海。
而被这两条水冲击而成的平原旷野,又成了辽东的大粮仓,供应着这里的一应军需。
所以为了这些富饶的物资,周边的胡蛮一门心思渴望来到这片流着蜜的土地上生存。
西北的乌桓人、鲜卑人可以通过小辽水来到这里,而东边漫漫长白山里的肃慎人可以沿着太子河南下,直取襄平。
正是如此富饶且又优越的交通枢纽,使得襄平成了征辽军的必争之地。
……
公孙度据辽东后,大规模营建了襄平,使其城高地大,墙垣都用砖包,城池四角皆有亭楼,周遭有城壕,且有太子河入壕为堑水。
可以说,单从军事角度来论,襄平果然不愧是辽东第一城,固若金汤。
但战争从来不是军事。
当八月二十九日,泰山军兵临城下。
张冲率领马步军两万并万余随夫,旌旗蔽日,弥山亘野,不能见尾。
在陆续平定乌桓、小辽水以北后,征辽军本部并一众降军,再加上过程中的随附胡汉,此时的征辽军可以说军威之盛,煊赫沸腾。
在见到泰山军倾军南下后,城内汉军严密布防,从外面看不出破绽。
张冲带着军吏团绕城而走后,先行决定让人到护城河和太子河交杂处填土,阻断两水继续沟通。
再之后,征辽大军并没有四面围城,选择扎营固垒。
八月三十日,围城的第二天。
征辽大军于晨时开始陆续抵达城东北角,开始依次过太子河。
此时城内辽东军趁着征辽军未全部过河,主动出城进攻。
时公孙离带着骑丁三千从北门出,直杀泰山军渡河征地。
甚至连公孙度都亲自到了北楼,擂鼓助威。
但三千骑丁刚至太子河,就被埋伏在此的床弩营伏击,在密集的箭矢下,公孙离部损失惨重。
尔后,早在昨夜就偷偷过河的赵云、太史慈率千骑从上游杀下,两军杀做一团。
与此同时,诸多步营接连过河,并从两面压缩公孙离的腾挪空间。
战至午时,城外辽东军力竭崩散。
至此,公孙家之精锐武备损失殆尽。
是夜,张王宿太子河南岸,公孙度醉酒高歌。
八月三十一日,围城的第三天。
城内辽东豪族并幽州寓士见公孙度酩酊大醉,知其心死。但他们却不甘,决定尽起部曲,列阵于北门外。
于此同时,之前一直暧昧不定的高句丽方终于决定出兵救襄平,且已经行至襄平城外五里。
此前,公孙家曾出使高句丽都城国内城,此城原是当年西汉士气建立的土城,之后为高句丽人所据。
彼时高句丽之王故国川王,其有五部众,辖地方二千里,多是山谷。
当时公孙家使者来求援兵,其国内的五部大人皆不同意,因为公孙家和高句丽不睦,屡次进山破城杀民。
在高句丽的权力结构中,王的权力实际上就来自于五部大人。每一任王都是从这五部中选出的。
高句丽的祖先当年是夫余贵族朱蒙,其人带着本部落和当地的土著貊族结合而形成最早的高句丽王族。
当时高句丽还很弱小,其活动区域也只在小辽水的上游一带。
但随着高句丽几代贤王出,东征西讨,先后统一了周边山区部落,并形成了以鸭绿江两岸为中心,西至太子河上游,东至大海,北临扶余的广大地域。
而此前被征服的地区王族和高句丽王族一起,共同形成了五部族的治理结构。其有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之前,高句丽的王权一直被消奴部保持,此部也是当年高句丽的王族。
但随着消奴部衰落,其王权开始在各部之间流转,最终形成如今五部落共治的权力分配。
所以当其他四部大人皆不同意出兵,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高句丽国的意志。
但随着辽东战事风云变化,高句丽上层发现事情不对了。
那就是这一次公孙度可能熬不过去了。
这个时候,其王山上王就和其余四个部大人商议,决定更改计划出山救援公孙度。
这倒不是这些高句丽人有唇亡齿寒的见识,也不是担心那个所谓的张王会在灭了公孙家后,向自己下手。
说个比较自负的话,这些高句丽人认为汉人要想入山攻打自己,那就是自寻死路。
高句丽这个国家是一个比较爱修山城的国家,其国都、大邑、重镇无不修建在山上。
就比如在小辽水和太子河的上游河谷通道上,高句丽就修建了一系列的山城,这些山城完全控遏住这两条河谷通道,防御西部的汉人势力的威胁。
有这些山城在外,高句丽高枕无忧。
那为何高句丽还要出山呢?
这就涉及到高句丽的一个野望了。这个国家自建立起就有一个向西发展的野望。他们渴望夺取发达的辽东郡,这里的农业人口和盐铁之利,让高句丽这个国家垂涎三尺。
所以历代高句丽王常率军出山劫掠汉民以充实国内人口。
而现在泰山军来了,即便以他们不多的历史经验也可以得出,如果不能将最强的击败,那他们妄图全占辽东的野望就只能化为乌有。
所以他们出现在了太子河中上游,逶迤而下。
为自己的国运而战!
但你也可以说,他现在的转进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割肉,需要莫大的勇气。你也可以说,他是选择留有身躯以报血海深仇,这反应了他的知机。
但不管谁来说,公孙度终究是逃跑了,此时的大营内空无一人。
这对于马超等人来说是坏的,因为莫大的功勋再一次从他们的手里流了出去。但对于整场征辽战事来说是好的,因为辽东地面已经丢了最后的底牌,全境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很快,公孙度抛弃士伍,带着直属的三千骑军悄然撤退的消息传遍整片战场。
本就苦战无援,精神高度紧张的辽东各军纷纷弃械投降。
这一场小辽水南岸的乱战就这样戏剧的结束了。
泰山军打赢这一仗的原因有很多,兵精将勇,士气高昂自不用多说,但更重要的一条就是泰山军,或者说是张冲太善于抓住战机了。
彼时南岸的辽东精兵少说也有三万,按照正常节奏打,绝不可能是这样。
但结果呢?一番乱战下,辽东军十分气力没能用出三分来,以至于公孙度再一次无奈断尾。
可以说,为帅者,张冲可以为当世第一了。
再后面的战事就简单了。
在收降了辽东军的残军后,已经连续作战数日的征辽大军再次马不停蹄,直指襄平。
玄菟是在八月二十六日被攻陷的,而仅仅过了三日,张冲带着征辽大军就兵临襄平城下。
襄平是辽东的郡邑,也是辽东整个政治、经济、商道的中心。
可以说汉家在东北四郡的构建就是围绕于襄平构建的,是东北四郡中真正的根本。也因此,襄平的得失意味着整个征辽战事是否能画上句号。
也因为襄平如此重要,所以汉家对此城的经营也可以说用尽其力。
襄平在地缘上,位于东辽河流域之最重要支流太子河的下游,正处在辽东郡的中央,辐射四郡。
其在地形上,在襄平的东部是绵延不绝的千山山脉,西边是二百里宽的辽泽,南接大海。
可以说,既有山川之险,又有鱼盐之利。
而现在,来自青州济南的张冲,经历多少岁月,绕过半个天下,最后带着大军来到襄平城下,这个距离济南历城直线足有千里之遥的地方。
此时,坐落在张冲眼前的这座襄平城是最早燕国人建立的。其城选址充分反应了燕人的堪舆之术。
自战果时期,堪舆术大兴后,城邑的选址就遵循着依山傍水这一基本原则。其东、北毗邻太子河,西近小辽水,西南与首山相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纳气迎祥。
而现在,张冲的征辽大营就安寨在太子河一带,虎视眈眈的看着城内。
其实太子河昔日叫衍水,但在秦国攻陷燕国都城,蓟城后,燕王僖及太子丹率领燕国的精兵退守辽东,进驻燕国的襄平城,并建立了以襄平城为中心新的燕国政权。
之后,为了苟活,燕王僖诱杀了藏匿于衍水的太子丹,并将他的头颅献给了秦人。
很显然,燕王僖是一个平庸的王,觉得和平是可以用苟求而来。
所以太子丹死了,辽东燕也在五年后被秦人全面占领,分割雄踞的天下最终在秦人的手上,混为一宇。
而现在,张冲继续看着眼前涛涛太子河,只感叹多少英雄兴衰事,唯有这太子河水依旧连绵不绝。
而在张冲临太子河,缅古怀情的时候,他边上的王泽也在讲述着这条流域的血与杀。
因中原人对偏僻辽东的淡漠,所以对这片远离权力中心的地区甚少笔墨。
但实际上,辽东这里同样精彩纷呈。
自燕以来,无论是燕国人、秦人、东胡人、鲜卑人、乌桓人、高句丽人,他们都在以襄平为中心,以太子河流域为舞台,上演着一处处血腥默剧。
之所以这里的厮杀、征战这么频繁,只因为这片偏僻的田土上竟然储备着丰富的军国之用。
无论是盐、铁,还是铜、铅、银,这些强国富军的物资,在这里都是满山满谷。尤其是盐铁物资通过太子河和小辽水的水网,直接可以顺流南下直达大辽河的出海口,直接入海。
而被这两条水冲击而成的平原旷野,又成了辽东的大粮仓,供应着这里的一应军需。
所以为了这些富饶的物资,周边的胡蛮一门心思渴望来到这片流着蜜的土地上生存。
西北的乌桓人、鲜卑人可以通过小辽水来到这里,而东边漫漫长白山里的肃慎人可以沿着太子河南下,直取襄平。
正是如此富饶且又优越的交通枢纽,使得襄平成了征辽军的必争之地。
……
公孙度据辽东后,大规模营建了襄平,使其城高地大,墙垣都用砖包,城池四角皆有亭楼,周遭有城壕,且有太子河入壕为堑水。
可以说,单从军事角度来论,襄平果然不愧是辽东第一城,固若金汤。
但战争从来不是军事。
当八月二十九日,泰山军兵临城下。
张冲率领马步军两万并万余随夫,旌旗蔽日,弥山亘野,不能见尾。
在陆续平定乌桓、小辽水以北后,征辽军本部并一众降军,再加上过程中的随附胡汉,此时的征辽军可以说军威之盛,煊赫沸腾。
在见到泰山军倾军南下后,城内汉军严密布防,从外面看不出破绽。
张冲带着军吏团绕城而走后,先行决定让人到护城河和太子河交杂处填土,阻断两水继续沟通。
再之后,征辽大军并没有四面围城,选择扎营固垒。
八月三十日,围城的第二天。
征辽大军于晨时开始陆续抵达城东北角,开始依次过太子河。
此时城内辽东军趁着征辽军未全部过河,主动出城进攻。
时公孙离带着骑丁三千从北门出,直杀泰山军渡河征地。
甚至连公孙度都亲自到了北楼,擂鼓助威。
但三千骑丁刚至太子河,就被埋伏在此的床弩营伏击,在密集的箭矢下,公孙离部损失惨重。
尔后,早在昨夜就偷偷过河的赵云、太史慈率千骑从上游杀下,两军杀做一团。
与此同时,诸多步营接连过河,并从两面压缩公孙离的腾挪空间。
战至午时,城外辽东军力竭崩散。
至此,公孙家之精锐武备损失殆尽。
是夜,张王宿太子河南岸,公孙度醉酒高歌。
八月三十一日,围城的第三天。
城内辽东豪族并幽州寓士见公孙度酩酊大醉,知其心死。但他们却不甘,决定尽起部曲,列阵于北门外。
于此同时,之前一直暧昧不定的高句丽方终于决定出兵救襄平,且已经行至襄平城外五里。
此前,公孙家曾出使高句丽都城国内城,此城原是当年西汉士气建立的土城,之后为高句丽人所据。
彼时高句丽之王故国川王,其有五部众,辖地方二千里,多是山谷。
当时公孙家使者来求援兵,其国内的五部大人皆不同意,因为公孙家和高句丽不睦,屡次进山破城杀民。
在高句丽的权力结构中,王的权力实际上就来自于五部大人。每一任王都是从这五部中选出的。
高句丽的祖先当年是夫余贵族朱蒙,其人带着本部落和当地的土著貊族结合而形成最早的高句丽王族。
当时高句丽还很弱小,其活动区域也只在小辽水的上游一带。
但随着高句丽几代贤王出,东征西讨,先后统一了周边山区部落,并形成了以鸭绿江两岸为中心,西至太子河上游,东至大海,北临扶余的广大地域。
而此前被征服的地区王族和高句丽王族一起,共同形成了五部族的治理结构。其有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之前,高句丽的王权一直被消奴部保持,此部也是当年高句丽的王族。
但随着消奴部衰落,其王权开始在各部之间流转,最终形成如今五部落共治的权力分配。
所以当其他四部大人皆不同意出兵,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高句丽国的意志。
但随着辽东战事风云变化,高句丽上层发现事情不对了。
那就是这一次公孙度可能熬不过去了。
这个时候,其王山上王就和其余四个部大人商议,决定更改计划出山救援公孙度。
这倒不是这些高句丽人有唇亡齿寒的见识,也不是担心那个所谓的张王会在灭了公孙家后,向自己下手。
说个比较自负的话,这些高句丽人认为汉人要想入山攻打自己,那就是自寻死路。
高句丽这个国家是一个比较爱修山城的国家,其国都、大邑、重镇无不修建在山上。
就比如在小辽水和太子河的上游河谷通道上,高句丽就修建了一系列的山城,这些山城完全控遏住这两条河谷通道,防御西部的汉人势力的威胁。
有这些山城在外,高句丽高枕无忧。
那为何高句丽还要出山呢?
这就涉及到高句丽的一个野望了。这个国家自建立起就有一个向西发展的野望。他们渴望夺取发达的辽东郡,这里的农业人口和盐铁之利,让高句丽这个国家垂涎三尺。
所以历代高句丽王常率军出山劫掠汉民以充实国内人口。
而现在泰山军来了,即便以他们不多的历史经验也可以得出,如果不能将最强的击败,那他们妄图全占辽东的野望就只能化为乌有。
所以他们出现在了太子河中上游,逶迤而下。
为自己的国运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