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招贤令
对于一个月后的‘决战’,朱桂并不担心,他完全信任徐膺绪的能力。
而且还有胡世刀这个情报官,也少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现在摆在他案前的是云州秋季税收的问题。
洪武年间,明朝实行的是两税制。
分为夏税和秋税。
朱桂初到云州之时,夏税已过,秋税未至。
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眼看着又到了征收秋税的时间。
不过今年和往年略有不同,主要是因为朱桂之前的一系列政策,使得部分参加了修路的农户免除了部分农业税,而且所占比重非常大。
再加上一系列分土地的措施,让张茂这个郡守不得不三天两头的往代王府跑,希望就秋税一事和代王进行商议。
朱桂已经推脱了几天,今天又被张茂给堵住了。
“王爷,您就想想办法吧,现在税银只收到了往年的一半,再这样下去,下官可就没办法交差了。”
张茂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道。
朱桂皱着眉头说道:“山西大灾,朝廷赈灾措施尚未公布,收税一事可以暂缓。”
“王爷,您有所不知,朝廷已经派出赈灾特使巡查各州郡,以云州目前的情况,可能不够赈灾的资格。”
张茂苦笑着说道。
没办法,谁让朱桂已经先行一步把灾民的问题全部解决了。
那特使见不到‘饿殍千里’的惨状,自然不会有赈灾的需求了。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也能算到张茂的政绩上。
可是现在税收收不上来,那可就是他的问题了。
“还差多少缺口?”
朱桂思考了一下问道。
“去年秋税是一百二十万两,今年只收到五十万两。”
张茂拿出账本,翻了一下说道。
“差了这么多?”
朱桂也吓了一跳。
“这也没办法啊,王爷把土地都分给农户了,那些乡绅世家本是交税的大头,今年都收不上来了,再加上农户新得到土地,第一年照例是不征税的。”
张茂解释道。
朱桂点了点头说道:“这云州百万亩的土地,一年才能收到七十万两的农业税,还不都是因为那些乡绅地主贪墨了,好了,你也不用抱怨了,这笔钱本王给你出了。”
这段时间大同商会的盈利已经远超朱桂自己贩卖精盐的生意。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只需要提供精盐就可以,其他都不需要他亲自来操作。
而大同钱庄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好,所以七十万两看似很多,实际对他来说只是一笔小钱。
“不过,钱本王可以给你,甚至也不会亏待了你们这些本地官员,可一旦被本王发现你们做了出格的事,本王也不会放过你们。”
朱桂叫王管家拿了银票,同时派人亲自给张茂送了回去。
回过头,朱桂想了一下,是该给这些官员一些甜头了,免得他们背后给自己捣乱。
于是他拟定了一份‘高薪养廉’的帖子,云州的每位官员,每月都可以在代王府得到当年的朝廷俸禄。
也就是说,他们一年可以得到十三倍的俸禄。
这些钱也许比不上他们从每年的税收中贪墨所得,但是也足够大部分官员都对这位代王感恩戴德了。
与此同时,朱桂再次发出一份通告,这次不只是面向大同府的,而是面向整个山西甚至是整个大明的。
那就是‘招贤令’。
所有有本事的匠人都可以到大同府进行测试,如果被引为人才,可以由大同府出资为其建设工坊。
每月还有大同府提供订单,完全不限制匠人师傅的自由和其他权利。
同时,大同府将每半年召开一次工匠技能比拼大赛,前一百名都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
这次的招贤令由大同商会和胡世刀手下的情报人员以极快的速度发往其他地区,半个月内便传遍了半个大明。
南京城皇宫。
朱元璋正在看着被太子批改过的奏折。
而他的另一侧则放着不少打开的密函。
半晌过后,朱元璋阴沉的脸突然露出古怪的神色来。
“招贤令?又是大同府,朱桂那小子竟弄出这些破事来。”
不过他这次不是恼怒,而是感慨。
“来人啊,召郭慧妃和太子。”
……
天子脚下,每天都会有各种趣闻。
不过最近流传最多也最广的却是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代王朱桂的事情。
不仅是他孤身一人杀匪徒救王妃。
就连他‘血战蒙古骑兵’,‘激战马匪’等事也被传的沸沸扬扬。
但还是有人对这些故事存疑。
毕竟当年朱桂在南京的形象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
不少人畏之如虎。
街坊之间,有一老者戴着草帽坐在茶摊上喝茶,他身旁还有一俊逸少年。
“爹,你说那代王真的有那般神勇吗?我怎么感觉都是谣传?”
少年对坊间的这些小道消息嗤之以鼻。
老者摘下草帽,闭上眼睛,右手五指攒动,半晌之后,脸上露出古怪神色。
“爹,你算到什么了?”
少年对老者的行为见怪不怪。
“这代王,好生奇怪,他的命格本应十分曲折,但不知为何又突然变得中直。”
老者美一脸沉吟之色。
“也许是有什么大变故呢?我听说他孤身一人救了王妃,还杀了十几个匪徒,自己也身负重伤,也许就是因为那件事呢。”
少年不觉说道。
老者点了点头,半晌之后说道:“仲璟啊,为父能教你的已经不多,剩下的都要靠你自己领悟了,现在有一个造化摆在你的眼前,你明天就起身去云州,见见那位代王。”
“爹,可是就要科举了,我想……”
少年有些为难的说道。
“科举只能让你迈入仕途,但仕途未必能改变天下,我算过代王的命格,他的命运和大明休戚相关。”
老者拂着胡须,眼中露出深邃的目光。
少年不再说话,自顾自的坐在那里喝茶。
这时旁边经过一樵夫,似乎认识老者。
“哟,刘大人,又带着儿子来体察民情啊,您真是一位大好官啊。”
刘伯温无奈的点了点头,重新带起草帽,带着少年走入深巷之中。
/90/90932/26609980.htl
而且还有胡世刀这个情报官,也少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现在摆在他案前的是云州秋季税收的问题。
洪武年间,明朝实行的是两税制。
分为夏税和秋税。
朱桂初到云州之时,夏税已过,秋税未至。
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眼看着又到了征收秋税的时间。
不过今年和往年略有不同,主要是因为朱桂之前的一系列政策,使得部分参加了修路的农户免除了部分农业税,而且所占比重非常大。
再加上一系列分土地的措施,让张茂这个郡守不得不三天两头的往代王府跑,希望就秋税一事和代王进行商议。
朱桂已经推脱了几天,今天又被张茂给堵住了。
“王爷,您就想想办法吧,现在税银只收到了往年的一半,再这样下去,下官可就没办法交差了。”
张茂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道。
朱桂皱着眉头说道:“山西大灾,朝廷赈灾措施尚未公布,收税一事可以暂缓。”
“王爷,您有所不知,朝廷已经派出赈灾特使巡查各州郡,以云州目前的情况,可能不够赈灾的资格。”
张茂苦笑着说道。
没办法,谁让朱桂已经先行一步把灾民的问题全部解决了。
那特使见不到‘饿殍千里’的惨状,自然不会有赈灾的需求了。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也能算到张茂的政绩上。
可是现在税收收不上来,那可就是他的问题了。
“还差多少缺口?”
朱桂思考了一下问道。
“去年秋税是一百二十万两,今年只收到五十万两。”
张茂拿出账本,翻了一下说道。
“差了这么多?”
朱桂也吓了一跳。
“这也没办法啊,王爷把土地都分给农户了,那些乡绅世家本是交税的大头,今年都收不上来了,再加上农户新得到土地,第一年照例是不征税的。”
张茂解释道。
朱桂点了点头说道:“这云州百万亩的土地,一年才能收到七十万两的农业税,还不都是因为那些乡绅地主贪墨了,好了,你也不用抱怨了,这笔钱本王给你出了。”
这段时间大同商会的盈利已经远超朱桂自己贩卖精盐的生意。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只需要提供精盐就可以,其他都不需要他亲自来操作。
而大同钱庄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好,所以七十万两看似很多,实际对他来说只是一笔小钱。
“不过,钱本王可以给你,甚至也不会亏待了你们这些本地官员,可一旦被本王发现你们做了出格的事,本王也不会放过你们。”
朱桂叫王管家拿了银票,同时派人亲自给张茂送了回去。
回过头,朱桂想了一下,是该给这些官员一些甜头了,免得他们背后给自己捣乱。
于是他拟定了一份‘高薪养廉’的帖子,云州的每位官员,每月都可以在代王府得到当年的朝廷俸禄。
也就是说,他们一年可以得到十三倍的俸禄。
这些钱也许比不上他们从每年的税收中贪墨所得,但是也足够大部分官员都对这位代王感恩戴德了。
与此同时,朱桂再次发出一份通告,这次不只是面向大同府的,而是面向整个山西甚至是整个大明的。
那就是‘招贤令’。
所有有本事的匠人都可以到大同府进行测试,如果被引为人才,可以由大同府出资为其建设工坊。
每月还有大同府提供订单,完全不限制匠人师傅的自由和其他权利。
同时,大同府将每半年召开一次工匠技能比拼大赛,前一百名都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
这次的招贤令由大同商会和胡世刀手下的情报人员以极快的速度发往其他地区,半个月内便传遍了半个大明。
南京城皇宫。
朱元璋正在看着被太子批改过的奏折。
而他的另一侧则放着不少打开的密函。
半晌过后,朱元璋阴沉的脸突然露出古怪的神色来。
“招贤令?又是大同府,朱桂那小子竟弄出这些破事来。”
不过他这次不是恼怒,而是感慨。
“来人啊,召郭慧妃和太子。”
……
天子脚下,每天都会有各种趣闻。
不过最近流传最多也最广的却是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代王朱桂的事情。
不仅是他孤身一人杀匪徒救王妃。
就连他‘血战蒙古骑兵’,‘激战马匪’等事也被传的沸沸扬扬。
但还是有人对这些故事存疑。
毕竟当年朱桂在南京的形象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
不少人畏之如虎。
街坊之间,有一老者戴着草帽坐在茶摊上喝茶,他身旁还有一俊逸少年。
“爹,你说那代王真的有那般神勇吗?我怎么感觉都是谣传?”
少年对坊间的这些小道消息嗤之以鼻。
老者摘下草帽,闭上眼睛,右手五指攒动,半晌之后,脸上露出古怪神色。
“爹,你算到什么了?”
少年对老者的行为见怪不怪。
“这代王,好生奇怪,他的命格本应十分曲折,但不知为何又突然变得中直。”
老者美一脸沉吟之色。
“也许是有什么大变故呢?我听说他孤身一人救了王妃,还杀了十几个匪徒,自己也身负重伤,也许就是因为那件事呢。”
少年不觉说道。
老者点了点头,半晌之后说道:“仲璟啊,为父能教你的已经不多,剩下的都要靠你自己领悟了,现在有一个造化摆在你的眼前,你明天就起身去云州,见见那位代王。”
“爹,可是就要科举了,我想……”
少年有些为难的说道。
“科举只能让你迈入仕途,但仕途未必能改变天下,我算过代王的命格,他的命运和大明休戚相关。”
老者拂着胡须,眼中露出深邃的目光。
少年不再说话,自顾自的坐在那里喝茶。
这时旁边经过一樵夫,似乎认识老者。
“哟,刘大人,又带着儿子来体察民情啊,您真是一位大好官啊。”
刘伯温无奈的点了点头,重新带起草帽,带着少年走入深巷之中。
/90/90932/26609980.h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