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冲出城后,赶到东北方向的赵军营中,连夜拔营,提前吃过早餐,匆匆赶到战场。见战事已经结束,秦军已经构筑起营地,就停止前进,依托最近的那座城池,安下营来。一道道军使从赵军营中驰出,飞奔向邯郸王城……</br>这边的战事就在距离邯郸不过十来里的地方展开,站在邯郸城楼上,就可以望见这边的城池。虽然具体的行动看不大清,但双方军队的进退攻守大略,还是可以分辨出来。今天清晨,见那座城池上升起了秦军的大旗,所有赵人心中都是一沉。</br>自秦军突破武安,至今不到一个月,秦军已经突破到邯郸近郊。廉颇派出的军使很快就到达邯郸王城。邯郸城目前还没有关闭城门,但已经加强了警戒。各门的戍卒已经增加到战时的水平,城内的巡逻也加强了。</br>得到军报,平原君和平阳君匆匆来见赵王。赵王道:“廉卿战不利,秦军将至,奈何?”</br>平原君道:”非独此也。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北地亦危矣。“</br>赵王道:”秦之患,近在腹心。当先之。“</br>平阳君道:“但与秦六城以和,秦必退矣!”</br>赵王道:“愿闻其次。”</br>平原君道:“秦公子子楚现在邯郸,愿王善待之,以缓秦攻。臣愿往楚以盟合纵!”</br>赵王道:“秦入吾都,当斩子楚以殉,奈何善待之?”</br>平原君道:“若斩子楚,秦人无所忌,必并力攻城,则邯郸危矣!留子楚,则秦必缓之。若至秋后,救必至也。”</br>赵王道:“必也与秦决于秋后乎?”</br>平原君道:“秦势之盛,非赵所能敌也。但缓其攻,以待诸侯之援,乃其道也。”</br>平阳君道:“以六城易邯郸一岁之获,所得不亦多乎?奈何必汲汲于诸侯之救,且待之秋耶?且北地所失,恐不下六城矣!”</br>平原君道:“水已覆,岂容复收!今构战已起,气机已动,岂六城所能平之?自当联结诸侯,以挫强秦,是为愈也!”</br>平阳君道:“邯郸无一岁之获,将有三年之饥!其将奈何?”</br>平原君道:“当驱秦军,再计其余!”</br>平阳君道:“廉卿能御秦军经年乎?”</br>平原君道:“是以必得子楚,愿王善待之,以缓秦攻!城外军事,一任于廉卿可也。”</br>平阳君道:“今将战矣,而君出使,得无危乎?”</br>平原君道:“诚然。今臣不外索,但与门下食客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不道祭,不庙辞,将无事也。”</br>赵王道:“任重而礼轻,其可乎?”</br>平原君道:“诸侯且望赵与秦争,而于中取利久矣。今两强皆疲,是彼取利之时。而楚与赵远,赵若败,楚无所利取,故必以援赵!”</br>平阳君道:“闻楚王与秦公主厚,为之废内帏久矣。其可说乎?”</br>平原君道:“楚王虽亲秦,而春申君,天下之智士也。今楚政尽归之,必能察形势而决也。”</br>赵王道:“君之出也,无以为礼。寡人将以灵丘封春申君,为君行色!”</br>平阳君道:“何与诸侯之速也,而悭于秦?”</br>赵王道:“与诸侯,一也;与秦者必数,伊于胡底?”</br>平阳君道:“今与楚盟,其可乎?”</br>平原君道:“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br>平原君也是所谓“战国四公子”之一,以门下养客著称,号称门下有客三千。从中挑选二十人想来不成问题。不料,还真不是这么回事。</br>这次出使情况特殊:邯郸处在秦军的打击之下,平原君出使不能大张旗鼓,必须隐蔽而行,一路自然不能养尊处优,必须低调;沿途只有这二十人相随,一应生活必需都得自己解决;交游要广,能够随时找到得力的人办事;到了楚国,这群人就是使臣,必须熟谙外交礼仪,还得通楚音、楚礼。不说别的,就这路途中和到达后角色转换之大,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承担的。</br>平原君逐一盘点了自己门下的门客,那些温文尔雅的不行,强健彪悍的不行,得穿上长衫像商人,穿上士服像士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武力过人,还得辩才无碍。这些条件一卡,平原君还真找不出几个人来。挑来挑去,找到了十九个人。平原君把他们召集起来,向他们说明了出使的任务。大家都各自散去。由于平原君要扮作商人前往楚国,他们自然不能从王城出发,大部分人先到邯郸城内,佣好舟船,与平原君约好时间、地点,秘密汇合。</br>门客们离开后,平原君开始打理自己的行装。这自然不用他亲自动手,只要动动口,早有家臣们把一切都准备好,只等他过过目就行。为了养精蓄锐,他夜间也没有叫姬妾侍寢,而是打算自己一个人在书房内就寢。</br>就在他独自在书房内读书,准备入睡时,忽听门外有人报道:“臣毛遂谨求见君上!”</br>侍候的僮子过去开了门,引进来一个削瘦的青年。进门后对平原君礼道:“遂闻君将合纵于楚,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br>平原君道:“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br>毛遂道:“三年于此矣。”</br>平原君道:“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br>平原君毫不客气的拒绝,没有引起毛遂丝毫情绪反应,他依然恭敬道:“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br>毛遂的反应引起了平原君的兴趣:自己苛刻的语言竟然没有让毛遂有一点情绪波动,至少这人的胸怀器量不一般,不是受点委屈就不得了的那种人。他又问道:”胜之出也,未敢显于人,颠沛劳累,先生其可耐之?“</br>毛遂道:”臣素贱,跋涉千里,未足为劳也。“</br>平原君又问道:”敢问先生贯里,师从何人?“</br>毛遂道:”臣本赵人,幼从庠序,长则游学四方,拜师访友,未记其数。“</br>平原君看毛遂的样子,的确是个经过风霜的人,又问道:”先生之剑尚利否?“</br>毛遂站起,退后两步,长剑出鞘。</br>平原君道:”先生用铁剑乎?胜有好剑,愿以相赠!“</br>毛遂道:”此剑与臣心意相通,救臣于危难。君虽赐,不敢易也!“</br>平原君道:”不意先生剑道如此!既蒙先生不弃,敢劳先生旦日同出。先生辱为僮仆可乎?“</br>毛遂道:”谨喏!“</br>平原君叫来家臣,带毛遂往同行门客的院中。院中只留下四人,其余十五人都往邯郸城去了,这四人是扮作平原君的随从。家臣过来,介绍了毛遂,告诉那四人,毛遂将扮作平原君的僮仆。不多久,家臣又为毛遂收拾出一套行头,路上穿的,和见楚王穿的。</br>商人一般都不佩剑,而作为使臣则必须佩剑。一般青铜剑都不算长,贴身束住没有问题。但毛遂用的偏偏的长铁剑,无法贴身携带。众人都让他换一把短剑。毛遂道:”铜剑者,贵人服之,商贾则匿;若黑铁剑,贱人服之,无碍也。臣为僮仆,为主人持剑,未为过也。“换上一身僮仆的服装,背上行囊,手里拎着一柄剑,腰上还挂着七七八八的东西,松松垮垮,活脱了一个家仆形象。那四人见了皆喝彩!</br>次日,平原君一行从王城东门出,至邯郸城北与门客们汇合,那些门客见多出一个毛遂来,也不在意;有认识的知道是门客,但看那样子,应该就是管理平原君的生活吧。</br>从邯郸出发,不敢动用大船,二十一人分乘三艘小船,从牛首水入漳水,且往黄河。在黄河边休息两天,佣到一艘大船,前往荥阳。再从荥阳佣舟直下陈城。一路行来,毛遂侍候平原君起居甚妥,每到一处津口下船安歇时,也能找到合适的逆旅,看上去对沿途的状况都比较熟悉。平原君道:”先生其出入此间否?“</br>毛遂道:”幼时游历,常过于此,故知之!“其他门客省了心,对毛遂也高看了一眼。</br>到荥阳换船后,平原君一行先到了大梁,拜见魏王和信陵君兄弟俩。平原君与这两人也是亲戚,他们的姐姐就是平原君的夫人。姐夫到了舅子家,自然有一番热闹招待。</br>平原君向二人介绍了邯郸的情况,希望魏国能够出兵,协助赵国夹击秦军。魏王竟然满口答应,甚至没有提出什么先决条件,让原本以为要大费唇舌的平原君很出意外。</br>从大梁出来,平原君一行不再隐藏行迹,全都换上士子之服,佩上剑,乘船先到郑国,拜访了韩王。韩王没有魏王那么爽快,支支吾吾,就不给个准话。但态度上十分诚恳,再三强调了韩、赵两国的兄弟之情;兄弟有难,自然应该相互帮助,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