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筹措支援长平的粮草,上卿蔺相如心血耗尽,已经病卧在床,无力政事。听说赵王要任命赵括为将,急忙上书阻拦:“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王对这些反对意见一概置之不理,但答应了赵括母亲的要求:如果赵括兵败,不连坐家族。
赵括的举动就像一个纨绔子弟,他让家臣在父亲封地马服山周围疯狂购置田产,并把全家都迁往马服山中。这种轰轰烈烈的举动其实是在掩盖赵括真实的动向:他每天住在宫中,与赵王议论长平之事。参与此事的,只有平原君和平阳君。在外面张罗的,其实只是他的冢宰。
随着廉颇战事不利的战报一一传来,赵括对战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秦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而赵军的战意正在一点点消退。这在朝中也有反映:现在已经很少听见慷慨激昂地抗秦表态了;冷静、理智的人越来越多。
赵王仍然十分担心,他忧心忡忡地对赵括道:“卿但以此百万粮,相持至十月,寡人亲引大军与秦决之。”
赵括很冷静,道:“臣往长平,替回廉卿,愿王亲之任之,必使邯郸固若金汤!”
赵王道:“准!”
赵括道:“以百万石粮,食之三月,月只三十万石,日不过万石,此十万人食也。四十万人,曾不得半食。固当为之以非常之策!”
赵王道:“准!”
赵括道:”事急矣,臣当以倒行而逆施之!“
赵王道:“准!”
赵括道:“吾观廉卿,必不肯弄险。臣愿即往引兵。”
赵王道:”姑俟卿家安而后启也。“
母亲似乎对赵括十分生气,她强令遣散了所有的僮仆、家臣和门客;连愿意跟赵括走的,她也坚决不留,只让赵括带走。自己带着全家——媳妇、孙子,移居到赵奢的封地马服山。
马服山位于邯郸西北,是邯郸的“靠山”,有多位赵王安葬于此。赵奢去世后也葬于此,只不过是一个比较靠下的位置。赵括结庐的地点在距离赵奢墓最近的山下。
赵奢被封为马服君后,在封地建了一座不大的住宅,由于他平时主要管理税收,兼管武安一线的防御,住处不定,这处住宅平时并无人居住,只偶尔过来休闲读书。赵括在封地周围又买了些地,佃与人耕种。赵括母亲把家眷搬到这里,跟过来的只有冢宰。
在母亲搬迁到马服山第二天,七月初五,赵括带着近千名年轻的兄弟们出发了。这些人都是赵氏宗族子弟,平时有些勇名,在王城中担任一些中低级职务。许历本来准备了十万更卒,但由于一月前廉颇告急,先派出了五万人,现在只剩下五万人,跟着赵括一起前往长平,算是赵括惟一的生力军。一百万石粮食,已经运了一次,还剩五十万石,就由这五万人临时充作运夫,运往长平。随征的赵室宗亲就充任了这五万人的各级军官,包括五名万人将和十名裨将,一直到百人将。整顿军队花了五天时间。
运输粮食和进军路线有所不同。那时最经济有效的运输手段就是船运,比马拉肩扛要经济得多,所以运输多不取最直捷的山道,而是绕行水道。由于这五万人临时充当了运输队,他们先把这五十万石粮运往邯郸城边的滏水渡口,绕道漳水,向上游前进。漳水在太行山间蜿蜒曲折,行走在千山万壑之中,大部分时间都需要人工纤拉而行。赵括让大队随船行进,由五名家臣协调各军行动。自己只带了五千精锐,从滏口直往长平。
赵括用了八天时间,赶到长平。赵括先把部队留在上党,派出军使报告廉颇。自己则稍事休息,整顿好营务后,就领着一名万人将、一名裨将,五名千人将、十名五百人和五十名百人将进入长平。
当赵括到达百里石城时,廉颇派出的军使也到达那里迎候,将一众人等引到廉颇的帐中。赵括取出节符,向廉颇说明自己奉命接替指挥长平军事。廉颇合符,查验无误,称“敬喏”。随后廉颇问赵括道:“臣屡败,王其罪臣!”
赵括道:“非罪也。但劳将军耳!”
廉颇对赵括还是很有好感的。见赵王命赵括来接替自己,虽然有些不放心,但也觉得是一种解脱。毕竟野外作战了二年,任谁都有心理疲劳的时候。派个人来暂时替换自己,不失为对自己的褒奖。目前朝中,除了赵括,似乎也找不出其他人可以出征了。许历虽然是国尉,但难以独当一面。
现在长平已经有二十万军队,包括从邯郸来的十五万,和太原来的五万。万人将就有二十名,不是宗室,便是贵戚。上党民众也按行伍编组,但只编成一军,由廉颇的一名门客管理。廉颇派军使将这二十名万人将都召到大帐,向大家宣布重大决定。
众将集齐后,廉颇通报了赵王的决定,向大家出示了合符的情况。赵括道:“诸君出征经年,皆生虮矣。王甚劳诸君,命括暂代之!”众人皆拜道:“但为宗庙,不敢言劳!”
一名万人将问道:“何诸将之幼也?”
赵括道:“此前部,大队在后,复有粮秣至焉!”
廉颇道:“月色明亮,各将盍各言其道!”
赵括道:“愿亲往营间以观之。诸君勿辞劳苦。”本来大家只是想在图上简单介绍一下就算了,不想赵括竟然要亲自到前线去巡视。二十万人,三百里防线,这要介绍到什么时候!大家都望向廉颇,希望他能出来阻拦一下。
廉颇道:“少将军欲亲临视之,未得辞劳。臣愿为先驱,诸公且归。但以备战为要,将军至者,乃迎焉!”
赵括道:“无须也。括年少无识,愿得诸父教也!”赵括谦逊的态度为自己赢得不少好评。
将众将送走,廉颇乘着月色,沿着第二道山脚,上到离前线最远的百里石城。这里依着山势,筑垒着一道石墙。所谓石墙,不过是把石头堆在一起,再用土夯实加固,形成的一道胸墙。工事虽然简易,但居高临下,也是很有威胁的。
百里石城,由五万人据守:三万人轮流上城,两万人轮流休息,战时作为预备队,增援危急地段。廉颇指定了一名年资最长的万人将为将军,负责这里的一切。
登上石城的门楼,月光下,整个战场尽收眼底。廉颇让跟来的五名万人将各自回营,指着从对面山梁伸延过来的一道山脚道:“此山之后,乃秦军大营也。”赵括目测一下,从他们站的地方到那座山梁大约二十余里,而那座山脚也大约长二十余里,它与另一支山脚合抱而成的谷口特别清晰,大约有山脚的多一半长。山脚上也筑有壁垒。由于山脚的阻拦,秦军的营栅分布被完全遮蔽,谷内一片火光,在天空中凝成一朵朵乌云。
廉颇又指了指西边十里之外,道:“长平之入上党也,彼径最捷。吾闭此径,则断入上党之道也。”又指了指东边,道:“二十里外亦有孔道通上党。吾夹山而守,此道断矣!”
廉颇的门客加上赵括带来的家臣和青年军官,总计有百十来人,在石墙上漫步。现在墙上是十步一卒放哨,其他人都在墙下休息。军营设在山后的山谷中、山坡上。更远处,灯火通明,应该就是民众居住的场所。由于营地管理得很严格,山谷中不闻多少污秽之气。但成群结队的蚊子却铺天盖地而来,凶狠向士兵们发动攻击。
一边看着地形、壁垒和营地,一边听廉颇的介绍,双方来到一段与前段石墙垂直的石墙前。赵括等走上石墙向下观望,一条道路从山下蜿蜒而过。不用说,这就是扼上党咽喉的丹朱岭阵地了。
廉颇道:“吾所念者,惟此道耳。此道不失,则上党无恙!”他指了指对面山上的秦军阵地,复道:“彼欲攻吾,必出山冈,下山而复登山,力不能济也。”他又指着向两端延伸的石墙道:“城长三十里,彼亦难绕出吾后而攻之。”赵括注意到,这道石墙不仅控制着进入上党的道路,而且也为山谷中的军营提供了防御。在这里,廉颇部署了一万人,另有一万人的部队随时可以加强他。
顺着这道石墙下到山脚,天已经开始亮了。这道山脚与夜间上山的那道山脚几乎相连,两道山脚合抱成的山谷中,依然安置着大量军营。山脚之外就是连绵的城垒,城垒之外,就是丹水。
廉颇道:“天色已明,今日且住。不时将聚众点兵,餐后,吾恐秦人将至也!”
赵括道:“吾之营五千在上党,愿近之。”
廉颇道:“餐后便当迎之。”
赵王对这些反对意见一概置之不理,但答应了赵括母亲的要求:如果赵括兵败,不连坐家族。
赵括的举动就像一个纨绔子弟,他让家臣在父亲封地马服山周围疯狂购置田产,并把全家都迁往马服山中。这种轰轰烈烈的举动其实是在掩盖赵括真实的动向:他每天住在宫中,与赵王议论长平之事。参与此事的,只有平原君和平阳君。在外面张罗的,其实只是他的冢宰。
随着廉颇战事不利的战报一一传来,赵括对战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秦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而赵军的战意正在一点点消退。这在朝中也有反映:现在已经很少听见慷慨激昂地抗秦表态了;冷静、理智的人越来越多。
赵王仍然十分担心,他忧心忡忡地对赵括道:“卿但以此百万粮,相持至十月,寡人亲引大军与秦决之。”
赵括很冷静,道:“臣往长平,替回廉卿,愿王亲之任之,必使邯郸固若金汤!”
赵王道:“准!”
赵括道:“以百万石粮,食之三月,月只三十万石,日不过万石,此十万人食也。四十万人,曾不得半食。固当为之以非常之策!”
赵王道:“准!”
赵括道:”事急矣,臣当以倒行而逆施之!“
赵王道:“准!”
赵括道:“吾观廉卿,必不肯弄险。臣愿即往引兵。”
赵王道:”姑俟卿家安而后启也。“
母亲似乎对赵括十分生气,她强令遣散了所有的僮仆、家臣和门客;连愿意跟赵括走的,她也坚决不留,只让赵括带走。自己带着全家——媳妇、孙子,移居到赵奢的封地马服山。
马服山位于邯郸西北,是邯郸的“靠山”,有多位赵王安葬于此。赵奢去世后也葬于此,只不过是一个比较靠下的位置。赵括结庐的地点在距离赵奢墓最近的山下。
赵奢被封为马服君后,在封地建了一座不大的住宅,由于他平时主要管理税收,兼管武安一线的防御,住处不定,这处住宅平时并无人居住,只偶尔过来休闲读书。赵括在封地周围又买了些地,佃与人耕种。赵括母亲把家眷搬到这里,跟过来的只有冢宰。
在母亲搬迁到马服山第二天,七月初五,赵括带着近千名年轻的兄弟们出发了。这些人都是赵氏宗族子弟,平时有些勇名,在王城中担任一些中低级职务。许历本来准备了十万更卒,但由于一月前廉颇告急,先派出了五万人,现在只剩下五万人,跟着赵括一起前往长平,算是赵括惟一的生力军。一百万石粮食,已经运了一次,还剩五十万石,就由这五万人临时充作运夫,运往长平。随征的赵室宗亲就充任了这五万人的各级军官,包括五名万人将和十名裨将,一直到百人将。整顿军队花了五天时间。
运输粮食和进军路线有所不同。那时最经济有效的运输手段就是船运,比马拉肩扛要经济得多,所以运输多不取最直捷的山道,而是绕行水道。由于这五万人临时充当了运输队,他们先把这五十万石粮运往邯郸城边的滏水渡口,绕道漳水,向上游前进。漳水在太行山间蜿蜒曲折,行走在千山万壑之中,大部分时间都需要人工纤拉而行。赵括让大队随船行进,由五名家臣协调各军行动。自己只带了五千精锐,从滏口直往长平。
赵括用了八天时间,赶到长平。赵括先把部队留在上党,派出军使报告廉颇。自己则稍事休息,整顿好营务后,就领着一名万人将、一名裨将,五名千人将、十名五百人和五十名百人将进入长平。
当赵括到达百里石城时,廉颇派出的军使也到达那里迎候,将一众人等引到廉颇的帐中。赵括取出节符,向廉颇说明自己奉命接替指挥长平军事。廉颇合符,查验无误,称“敬喏”。随后廉颇问赵括道:“臣屡败,王其罪臣!”
赵括道:“非罪也。但劳将军耳!”
廉颇对赵括还是很有好感的。见赵王命赵括来接替自己,虽然有些不放心,但也觉得是一种解脱。毕竟野外作战了二年,任谁都有心理疲劳的时候。派个人来暂时替换自己,不失为对自己的褒奖。目前朝中,除了赵括,似乎也找不出其他人可以出征了。许历虽然是国尉,但难以独当一面。
现在长平已经有二十万军队,包括从邯郸来的十五万,和太原来的五万。万人将就有二十名,不是宗室,便是贵戚。上党民众也按行伍编组,但只编成一军,由廉颇的一名门客管理。廉颇派军使将这二十名万人将都召到大帐,向大家宣布重大决定。
众将集齐后,廉颇通报了赵王的决定,向大家出示了合符的情况。赵括道:“诸君出征经年,皆生虮矣。王甚劳诸君,命括暂代之!”众人皆拜道:“但为宗庙,不敢言劳!”
一名万人将问道:“何诸将之幼也?”
赵括道:“此前部,大队在后,复有粮秣至焉!”
廉颇道:“月色明亮,各将盍各言其道!”
赵括道:“愿亲往营间以观之。诸君勿辞劳苦。”本来大家只是想在图上简单介绍一下就算了,不想赵括竟然要亲自到前线去巡视。二十万人,三百里防线,这要介绍到什么时候!大家都望向廉颇,希望他能出来阻拦一下。
廉颇道:“少将军欲亲临视之,未得辞劳。臣愿为先驱,诸公且归。但以备战为要,将军至者,乃迎焉!”
赵括道:“无须也。括年少无识,愿得诸父教也!”赵括谦逊的态度为自己赢得不少好评。
将众将送走,廉颇乘着月色,沿着第二道山脚,上到离前线最远的百里石城。这里依着山势,筑垒着一道石墙。所谓石墙,不过是把石头堆在一起,再用土夯实加固,形成的一道胸墙。工事虽然简易,但居高临下,也是很有威胁的。
百里石城,由五万人据守:三万人轮流上城,两万人轮流休息,战时作为预备队,增援危急地段。廉颇指定了一名年资最长的万人将为将军,负责这里的一切。
登上石城的门楼,月光下,整个战场尽收眼底。廉颇让跟来的五名万人将各自回营,指着从对面山梁伸延过来的一道山脚道:“此山之后,乃秦军大营也。”赵括目测一下,从他们站的地方到那座山梁大约二十余里,而那座山脚也大约长二十余里,它与另一支山脚合抱而成的谷口特别清晰,大约有山脚的多一半长。山脚上也筑有壁垒。由于山脚的阻拦,秦军的营栅分布被完全遮蔽,谷内一片火光,在天空中凝成一朵朵乌云。
廉颇又指了指西边十里之外,道:“长平之入上党也,彼径最捷。吾闭此径,则断入上党之道也。”又指了指东边,道:“二十里外亦有孔道通上党。吾夹山而守,此道断矣!”
廉颇的门客加上赵括带来的家臣和青年军官,总计有百十来人,在石墙上漫步。现在墙上是十步一卒放哨,其他人都在墙下休息。军营设在山后的山谷中、山坡上。更远处,灯火通明,应该就是民众居住的场所。由于营地管理得很严格,山谷中不闻多少污秽之气。但成群结队的蚊子却铺天盖地而来,凶狠向士兵们发动攻击。
一边看着地形、壁垒和营地,一边听廉颇的介绍,双方来到一段与前段石墙垂直的石墙前。赵括等走上石墙向下观望,一条道路从山下蜿蜒而过。不用说,这就是扼上党咽喉的丹朱岭阵地了。
廉颇道:“吾所念者,惟此道耳。此道不失,则上党无恙!”他指了指对面山上的秦军阵地,复道:“彼欲攻吾,必出山冈,下山而复登山,力不能济也。”他又指着向两端延伸的石墙道:“城长三十里,彼亦难绕出吾后而攻之。”赵括注意到,这道石墙不仅控制着进入上党的道路,而且也为山谷中的军营提供了防御。在这里,廉颇部署了一万人,另有一万人的部队随时可以加强他。
顺着这道石墙下到山脚,天已经开始亮了。这道山脚与夜间上山的那道山脚几乎相连,两道山脚合抱成的山谷中,依然安置着大量军营。山脚之外就是连绵的城垒,城垒之外,就是丹水。
廉颇道:“天色已明,今日且住。不时将聚众点兵,餐后,吾恐秦人将至也!”
赵括道:“吾之营五千在上党,愿近之。”
廉颇道:“餐后便当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