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与赵的谈判从没有结果,到迎来最后时刻。秦赵双方谁都不肯让一步,谈判面临破裂!见郑朱依然寸步不让,行人虎很无奈地说道:”公子奉王命而使于赵,虽炙于大夫,迄未见于王。今将远归,愿得王一言以报敝君!“
郑朱也深感无力,知道两国关系的破裂无可挽回,道:“臣当归邯郸,报于敝王。”两边都怀着沉重的心情,相互告辞。
几天后,郑朱再次回到邺城,告诉公子缯道:“王报公子,夫蔺、离石、祁之地,旷远于赵,而近于大国。有先王之明与先臣之力,故能有之。今寡人不逮,其社稷之不能恤,安能收恤蔺、离石,祁乎寡人有不令之臣,实为此事也,非寡人之所敢知。”
行人虎问道:“臣谨拜谢大夫!臣等使命已毕。愿请于大夫,公子郚犹在赵乎”
郑朱想了想,回答道:“赵实无公子郚!”
行人虎复问道:“相府丞引数十人护公子郚至于陶,其今安在哉”
郑朱道:“其在未可言也。”
行人虎再问道:“有令拘禁吾等乎”
这次郑朱明确地回答道:“未奉王教也。愿卿早发!”
行人虎道:“臣谨谢大夫!”
当天晚上,邺令请使团成员过府赴宴,行人虎以使命已败婉谢。当晚收拾行装,赵王亦无回礼,装礼物的三乘辎车都是空的。次日晨,早早在守候在城门口,郑朱和邺令都来送行。时辰一到,城门开启,使团成员迅速出城,越过漳水,往南而来。
宁新中距邺不过一天路程,人口亦达万户,位于黄河岸边,商业活动还算繁荣,有大的逆旅。它和旁边的防陵、几邑本来都属魏国(顺便说一下,邺在更早的时候也属于魏国,第一任邺令西门豹就是与吴起同时且齐名的魏国贤臣),在魏与秦在启封对峙期间,防陵、几邑被赵将廉颇率兵袭夺,还加固了其中一座城池,只有宁新中还在魏国手中。宁新中有黄河渡口,公子缯几次出邺,都临时停驻在这里,包下几处逆旅。现在再度回来,逆旅主人依然十分热情,邀请他们再住。
在路上,几名行人和公子缯商量的结果是,既然秦与赵的冲突不可避免,那么应该围绕这一问题继续开展外交活动。他们决定暂不回咸阳,而是留在河北,等待进一步指示。
十来天后,咸阳发来指示,使团就地解散,所有行人和剑士及其他成员散入周围城邑,密切注意赵国动向。随使者而来的,是芈戎府中的兵曹从事。此人惯能潜伏刺探用间。公子缯一见这位兵曹从事,立即感到压力巨大。
兵曹从事到达后,不显山不露水地先安排公子缯父子六人过了黄河,住进一家丝帛商铺中,对外只称是远族。一名剑士和一名行人住进旁边的逆旅,负责保护公子缯。其他剑士和行人,以及公子府的家臣,全都安排到不同的城邑,主要是邯郸。邺城虽然也很重要,但公子缯在这里住了很久,城里的人大都认识他们,无法潜伏。
尽管说话带有浓烈的秦音,但在邯郸这座国际化的都市里,几十个人还就潜伏下来了,有些还跟随着一些巨商大贾出席了一些重要的活动,收集到不少重要情报。
这些情况汇集到兵曹从事那里,再转到公子缯处。公子缯就派自己的儿子,两三人一组,租条船到洛阳,交给留在那里的秦国暗线,转回咸阳。
在与赵国的谈判破裂时,张禄与司马靳对头修的栈道终于会师了!最后几天,两边都能看到对方的筑路大军,一股难以言说的喜悦洋溢在工地上。在最为险峻的地段,几十里路没有可以安设营地的地方,从山上伐下来的木料,经过修整,要花几天的时间徒步搬运到施工地段,而施工人员干脆就吃住在栈道上。有不慎落水而死者,有缺医少药生病而死者,有难以忍受生活的单调赴水而亡者。白起准备的三万刑徒,因伤因亡因病减员达千余人,除了生理的劳累外,就是精神上的疲惫和无尽的压力。
在芈戎的劝说下,刑徒们的妻妾们被允许上工地探亲,这才稍稍缓解了刑徒自杀的风潮,但增加了争风吃醋的矛盾。而且芈戎运送粮食的任务更加繁重了:他被迫动员了五万刑徒向工地运粮——而工地上的刑徒通常保持在一万人。
郑安平严重地消瘦了。尽管在他这个级别的人不会存在饥饿的问题,但整日的风餐露宿严重地消耗了他的体力和精力。和以前当武卒不同,那时不需要为诸多的杂事操心,只要不打仗,出完操就可以休息。而现在不同,每天有无数的事情需要处理,每天要往返工地各处,协调人员、催促工期、处理伤病,以及上报因各种原因亡故的。
盖聂的武功向着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他不知怎么地,竟然攀崖走壁如走平地,有一点小坎就能迅速地攀上悬崖,甚至不用手!
芒未完全承担起施工的组织工作,而且越来越熟练、高效,令郑安平望尘莫及。芒未本来英俊的面孔变得沧桑,望之如三四十的中年人。张禄有时想着,回咸阳后,要给他说一门亲事。
一向以体弱多病示人的张禄,依然体弱多病,佝偻的身躯更加佝偻了,不停的咳嗽,还带着粗重的喘息,但没有阻止他在工地上来回奔波;连以一向无病的车右先生也拼不过他的体力。
除了盖聂和张禄以外,这些人每个都病倒过,但旁边的人你出个主意,他出个偏方,也还都鼓捣好了。
施工时遇到几场大暴雨,河水猛涨,造成了不小损失,许多人在转移的过程中失足落水。
无论经历了多少困苦,现在终于看到胜利的曙光了,如同长期在黑暗中摸索,几乎绝望的人,突然看到光亮一样。那光亮虽然微弱,但就在前方。没有什么比这更能鼓舞士气了!
双方首领提前碰了面,商讨进一步工作,并分别向咸阳和汉中报告。芈戎在朝会上通报了褒斜道的施工进展。由于参与的人不多,大家对工程的艰难困苦都没有切身体会,但一致对通往汉中的道路畅通表示高兴。秦王特别教令,华阳君芈戎和高陵君代秦王到合龙的现场劳军,现场批准授予不更以下的爵位,并提名大夫以上的爵位。众臣没有异议,穰侯的相府发出教令。
随着对赵谈判的破裂,魏冉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处理对赵的军事上。由于白起鬼迷心窍似地专注于修筑褒斜道,对赵用兵的准备工作主要由中更胡阳主持。左更错年事已高,秦王准备将其调任上郡守。在蔺、离石转手后,上郡的防御变得重要了。
由于近十万刑徒都被用来修筑褒斜道,可用于对赵作战的刑徒不过三五万人。胡阳亲自进入河东,观察太原防御,认为仅靠三五万刑徒很难突破太原防御。更为重要的是,一但打进太原,就必须完整地控制住它,不可能分阶段、分步骤一口口吃掉。这绝不是三五万人所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出河东攻打太原不可行,那么出黄河直接攻打邯郸自然更不可行:邯郸的防御,以及邯郸所能动员的资源,远不是太原所能比拟的。
胡阳思考着,如果能在太原和邯郸的结合部动手,也许可行!太原与邯郸最大的结合部就是原中山国境,被称为井陉的那一条路。那一条路远在北方,两端被太原和邯郸很好地保护着,也许只有从中间突破才有可能。
于是胡阳和魏冉一起把目光投向上党。
在太行山和太岳山之间,有一块略低的盆地。说是盆地,其实是高原,比太原还要高,在当时中国人的世界里,就算“世界屋脊”了,故称“上党”。这片高原,除了太行、太岳两山东西左右挟持外,还有王屋、中条两山封堵住了南面的缺口,形成一个三角形。这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然而穷山恶水,民生艰难。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人们自然地区隔出无数的聚邑,魏、韩、赵三家瓜分了这片地区,各自设立了上党郡。其实哪一家的地域都不是完整成片的,而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形势。
秦国在上党没有占领任何一块土地,要想进攻上党地区的赵邑,只能取道别的国家。
秦国遂派出使臣,与韩、魏交涉联合攻赵事宜。
秦使辘辘的马车碾过荒凉的古道,奔驰在中原大地上。赵国自然也不甘被困,同样派出使臣,巩固自己的邦交。
“赵背盟弃信,诈吾三城。秦本盟国之心而信之,竟为所欺,是所难忍。若魏韩有失意于赵者,秦愿为王雪之!”秦使对两国都这么说。两国听说秦国被骗,喜不自胜,但只能摆出一副同情的面孔,喏喏连声。
“秦以诈力,欲夺吾济东三城。贼心不死,欲魏韩为取之!愿王本同盟之义,勿相交伐!”赵使一般是这样的说辞。听说秦将矛头指向赵国,两国自然只会幸灾乐祸,但也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三晋誓同兄弟,焉得为秦所间。然……”
郑朱也深感无力,知道两国关系的破裂无可挽回,道:“臣当归邯郸,报于敝王。”两边都怀着沉重的心情,相互告辞。
几天后,郑朱再次回到邺城,告诉公子缯道:“王报公子,夫蔺、离石、祁之地,旷远于赵,而近于大国。有先王之明与先臣之力,故能有之。今寡人不逮,其社稷之不能恤,安能收恤蔺、离石,祁乎寡人有不令之臣,实为此事也,非寡人之所敢知。”
行人虎问道:“臣谨拜谢大夫!臣等使命已毕。愿请于大夫,公子郚犹在赵乎”
郑朱想了想,回答道:“赵实无公子郚!”
行人虎复问道:“相府丞引数十人护公子郚至于陶,其今安在哉”
郑朱道:“其在未可言也。”
行人虎再问道:“有令拘禁吾等乎”
这次郑朱明确地回答道:“未奉王教也。愿卿早发!”
行人虎道:“臣谨谢大夫!”
当天晚上,邺令请使团成员过府赴宴,行人虎以使命已败婉谢。当晚收拾行装,赵王亦无回礼,装礼物的三乘辎车都是空的。次日晨,早早在守候在城门口,郑朱和邺令都来送行。时辰一到,城门开启,使团成员迅速出城,越过漳水,往南而来。
宁新中距邺不过一天路程,人口亦达万户,位于黄河岸边,商业活动还算繁荣,有大的逆旅。它和旁边的防陵、几邑本来都属魏国(顺便说一下,邺在更早的时候也属于魏国,第一任邺令西门豹就是与吴起同时且齐名的魏国贤臣),在魏与秦在启封对峙期间,防陵、几邑被赵将廉颇率兵袭夺,还加固了其中一座城池,只有宁新中还在魏国手中。宁新中有黄河渡口,公子缯几次出邺,都临时停驻在这里,包下几处逆旅。现在再度回来,逆旅主人依然十分热情,邀请他们再住。
在路上,几名行人和公子缯商量的结果是,既然秦与赵的冲突不可避免,那么应该围绕这一问题继续开展外交活动。他们决定暂不回咸阳,而是留在河北,等待进一步指示。
十来天后,咸阳发来指示,使团就地解散,所有行人和剑士及其他成员散入周围城邑,密切注意赵国动向。随使者而来的,是芈戎府中的兵曹从事。此人惯能潜伏刺探用间。公子缯一见这位兵曹从事,立即感到压力巨大。
兵曹从事到达后,不显山不露水地先安排公子缯父子六人过了黄河,住进一家丝帛商铺中,对外只称是远族。一名剑士和一名行人住进旁边的逆旅,负责保护公子缯。其他剑士和行人,以及公子府的家臣,全都安排到不同的城邑,主要是邯郸。邺城虽然也很重要,但公子缯在这里住了很久,城里的人大都认识他们,无法潜伏。
尽管说话带有浓烈的秦音,但在邯郸这座国际化的都市里,几十个人还就潜伏下来了,有些还跟随着一些巨商大贾出席了一些重要的活动,收集到不少重要情报。
这些情况汇集到兵曹从事那里,再转到公子缯处。公子缯就派自己的儿子,两三人一组,租条船到洛阳,交给留在那里的秦国暗线,转回咸阳。
在与赵国的谈判破裂时,张禄与司马靳对头修的栈道终于会师了!最后几天,两边都能看到对方的筑路大军,一股难以言说的喜悦洋溢在工地上。在最为险峻的地段,几十里路没有可以安设营地的地方,从山上伐下来的木料,经过修整,要花几天的时间徒步搬运到施工地段,而施工人员干脆就吃住在栈道上。有不慎落水而死者,有缺医少药生病而死者,有难以忍受生活的单调赴水而亡者。白起准备的三万刑徒,因伤因亡因病减员达千余人,除了生理的劳累外,就是精神上的疲惫和无尽的压力。
在芈戎的劝说下,刑徒们的妻妾们被允许上工地探亲,这才稍稍缓解了刑徒自杀的风潮,但增加了争风吃醋的矛盾。而且芈戎运送粮食的任务更加繁重了:他被迫动员了五万刑徒向工地运粮——而工地上的刑徒通常保持在一万人。
郑安平严重地消瘦了。尽管在他这个级别的人不会存在饥饿的问题,但整日的风餐露宿严重地消耗了他的体力和精力。和以前当武卒不同,那时不需要为诸多的杂事操心,只要不打仗,出完操就可以休息。而现在不同,每天有无数的事情需要处理,每天要往返工地各处,协调人员、催促工期、处理伤病,以及上报因各种原因亡故的。
盖聂的武功向着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他不知怎么地,竟然攀崖走壁如走平地,有一点小坎就能迅速地攀上悬崖,甚至不用手!
芒未完全承担起施工的组织工作,而且越来越熟练、高效,令郑安平望尘莫及。芒未本来英俊的面孔变得沧桑,望之如三四十的中年人。张禄有时想着,回咸阳后,要给他说一门亲事。
一向以体弱多病示人的张禄,依然体弱多病,佝偻的身躯更加佝偻了,不停的咳嗽,还带着粗重的喘息,但没有阻止他在工地上来回奔波;连以一向无病的车右先生也拼不过他的体力。
除了盖聂和张禄以外,这些人每个都病倒过,但旁边的人你出个主意,他出个偏方,也还都鼓捣好了。
施工时遇到几场大暴雨,河水猛涨,造成了不小损失,许多人在转移的过程中失足落水。
无论经历了多少困苦,现在终于看到胜利的曙光了,如同长期在黑暗中摸索,几乎绝望的人,突然看到光亮一样。那光亮虽然微弱,但就在前方。没有什么比这更能鼓舞士气了!
双方首领提前碰了面,商讨进一步工作,并分别向咸阳和汉中报告。芈戎在朝会上通报了褒斜道的施工进展。由于参与的人不多,大家对工程的艰难困苦都没有切身体会,但一致对通往汉中的道路畅通表示高兴。秦王特别教令,华阳君芈戎和高陵君代秦王到合龙的现场劳军,现场批准授予不更以下的爵位,并提名大夫以上的爵位。众臣没有异议,穰侯的相府发出教令。
随着对赵谈判的破裂,魏冉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处理对赵的军事上。由于白起鬼迷心窍似地专注于修筑褒斜道,对赵用兵的准备工作主要由中更胡阳主持。左更错年事已高,秦王准备将其调任上郡守。在蔺、离石转手后,上郡的防御变得重要了。
由于近十万刑徒都被用来修筑褒斜道,可用于对赵作战的刑徒不过三五万人。胡阳亲自进入河东,观察太原防御,认为仅靠三五万刑徒很难突破太原防御。更为重要的是,一但打进太原,就必须完整地控制住它,不可能分阶段、分步骤一口口吃掉。这绝不是三五万人所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出河东攻打太原不可行,那么出黄河直接攻打邯郸自然更不可行:邯郸的防御,以及邯郸所能动员的资源,远不是太原所能比拟的。
胡阳思考着,如果能在太原和邯郸的结合部动手,也许可行!太原与邯郸最大的结合部就是原中山国境,被称为井陉的那一条路。那一条路远在北方,两端被太原和邯郸很好地保护着,也许只有从中间突破才有可能。
于是胡阳和魏冉一起把目光投向上党。
在太行山和太岳山之间,有一块略低的盆地。说是盆地,其实是高原,比太原还要高,在当时中国人的世界里,就算“世界屋脊”了,故称“上党”。这片高原,除了太行、太岳两山东西左右挟持外,还有王屋、中条两山封堵住了南面的缺口,形成一个三角形。这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然而穷山恶水,民生艰难。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人们自然地区隔出无数的聚邑,魏、韩、赵三家瓜分了这片地区,各自设立了上党郡。其实哪一家的地域都不是完整成片的,而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形势。
秦国在上党没有占领任何一块土地,要想进攻上党地区的赵邑,只能取道别的国家。
秦国遂派出使臣,与韩、魏交涉联合攻赵事宜。
秦使辘辘的马车碾过荒凉的古道,奔驰在中原大地上。赵国自然也不甘被困,同样派出使臣,巩固自己的邦交。
“赵背盟弃信,诈吾三城。秦本盟国之心而信之,竟为所欺,是所难忍。若魏韩有失意于赵者,秦愿为王雪之!”秦使对两国都这么说。两国听说秦国被骗,喜不自胜,但只能摆出一副同情的面孔,喏喏连声。
“秦以诈力,欲夺吾济东三城。贼心不死,欲魏韩为取之!愿王本同盟之义,勿相交伐!”赵使一般是这样的说辞。听说秦将矛头指向赵国,两国自然只会幸灾乐祸,但也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三晋誓同兄弟,焉得为秦所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