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垂着头,脑袋都差点贴在笏板上,也看不出什么表情,沉声道:陛下年岁见长,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依臣之见,应早日册立皇后,以定天下,安社稷。

    催婚的来了,这点倒是古今一同。

    献帝平时装得再威严,但终究只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一时间好生尴尬,不知如何接口。

    眼见皇帝将求救的眼神向他望来,刘毅有些好笑,站出来出来添了一把火:臣以为,太尉说的在理。虽然陛下春秋正盛,但皇嗣大统,可不仅是陛下一人之事,更关乎国本,还是早做定夺的好。

    皇帝本就聪慧,这几年受刘毅熏陶,更是勤政。可正因为如此,在男女情事上,皇帝很不上心。刘毅都有点担心,自己是不是矫枉过正,让这小子成了工作狂,那就罪过大了。既然王允今日提起,刘毅当然要推波助澜,将这小子的终生大事给定下来。

    见刘毅都如此说,皇帝知道躲不过了,可有可无的道:既如此,这事就交予太尉办吧。

    王允趁机道:老臣有一从女,年方十五。聪敏贤惠,姿容秀丽。愿荐于陛下,以奉箕帚!

    王允这话太突然了。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嗡嗡声,就连前方的杨彪蔡邕,都有些不自然。杨彪更拿眼神朝刘毅瞟了瞟,搞得他一阵心虚。

    这么直接么?刘毅也吓了一跳,这老东西果然是一如既往的不要脸。妈的这不是硬塞个皇后么?王允本就势大,官至太尉,真让他成了,就成了国丈。外戚专权,是东汉常态,到时这朝堂上,还有谁能制约他?

    再说了,貂蝉的事,老子还没和你算清楚呢,又开始用女人动歪心思了。

    这根本不用想,刘毅站出来,当即道:皇后乃一宫之主,太尉如此这般,是不是太过草率了?

    王允显然也是有准备的,刘毅话音一落,黄琬就站出来道:太尉从女,名蓉。微臣有幸见过。不但仪态端庄,更兼知书达礼。臣觉得,实乃母仪后宫的不二人选。

    紧接道,廷尉司马防也站了出来:臣附司空议。

    附司空议,就是支持王允了。他一站出来,呼啦啦的,又站出来好几个文臣,同声道:臣等附议,恳请陛下为国本计,早纳皇后,以定国本。

    这么多人站出来,刘毅瞬间恍然。这是王允早就准备好的一步棋,预先和支持他的人通过气,如今朝廷三公,已有两人表示赞同,外加一大群文臣,且理由冠冕堂皇,以有心算无心,还真让人措手不及。

    皇帝坐在御座上,也是一阵茫然。婚姻大事,真的亲临自身,没几个人能处之淡然。更别说王允蓄谋已久。这时蔡邕站出来,义正严词的大声道:皇后乃后宫之主,有母仪天下之责。甄选之事,更有古例可循,焉能如此草率?诸公太过儿戏,简直不成体统。

    他是太常,份属九卿之首,地位比之朝廷三公,也是不遑多让。兼之掌管宗庙礼仪,他跳出来指责,也算恰如其分。

    妙啊!

    有时候,老顽固还是有作用的。刘毅在心里给蔡邕点了个大大的赞。这个盖帽扣得妙到毫巅,很好的瓦解了王允等人的逼人气势。

    这时杨彪出列,补了个助攻:太常说得甚是,采选制度,早有律法可循。应由中大夫,掖廷丞、相工三者合力,甄选适龄良家女,是为笄人。然后统一筛选,再由陛下定夺是否留选,确实不宜如此草率。

    蔡邕一向不靠谱,但他的反驳,好歹还在王允预料中。但杨彪补的这一脚才有些始料不及,真正把王允踢疼了,他闷声道:那依杨司徒之意,依常例采选,只是天下十三州,又有几州听朝廷的?这采选行文发下去,又有几人当真?

    杨彪还未说话,蔡邕已嗔目怒声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正因皇权黯落,才应大张旗鼓举行采选,以正我社稷之气。怎么,太尉久囿于关中弹丸之地,连直面这些乱臣贼子的勇气都没了么?

    王允脑子一晕,真是好悬没被气死。蔡邕有刘毅撑腰,来硬的肯定不行。你要和他辩论,一旦让其抓住大义名分,一身正气,舌辩滔滔,动不动就是大帽子扣下来,足让你目瞪口呆。

    若论辩术,王允谁都不怕,还只虚这种愣头青。

    眼见除了刘毅,连杨彪也站出来反对,他也知不可强为,气哼哼的道:好好好,就依太常之言,采选,采选。

    这事一定下来,皇帝也松了口气,他环视四周,继续道:诸卿,可还有奏?

    刘毅深吸口气,站出来道:臣有贤才举荐。

    汉代要当官,分为征辟和察举。这也是士家大族势力盘根错节的根源所在,他们互相通婚,互相举荐,渐渐形成士人阶层。但朝廷控制的地盘太小,这三年来,凡是有点才能的人,大多已被举荐。要么就是恪于问题,不方便入仕朝廷。

    而刘毅虽顶着个皇兄的头衔,但父母双亡。别说和有四世三公之称杨彪,就算王允和黄琬。两人背后也分别站着太原王氏和江夏黄氏,都是一等一的世家大族。

    而今天刘毅竟然破天荒的要举荐人当官,到底是谁?

    不但是臣属,连皇帝也来了兴趣:哦,刘卿举荐何人?担任何职?

    刘毅并未直接回答皇帝的话,而是道:臣今日荐一人,担任兰台令史。

    兰台令史是官名,东汉始置,隶属御史中丞,秩六百石。掌书奏及印工文书,兼校定宫廷藏书文字。

    此官职在东汉时还有一定的作用,班固就曾担任此职,到了隋唐以后,就成了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相当于一些抄抄写写的小吏了。其实在汉末,兰台令史也没什么权力。

    现在朝廷多事之秋,几乎所有部门都围绕着战争进行,受欢迎的,也就掌握钱粮兵器,人口等部门。

    刘毅上来一开口,仅举荐个兰台令史,让皇帝大失所望:刘卿,你要举荐史官,给司空说一声就成,不用如此大张旗鼓的。

    司空一度称为御史大夫,所以史官一类归其管辖。刘毅不置可否,直接面朝黄琬道:司空大人,若是举荐员担任兰台史令,需什么条件?

    黄琬想也不想,顺口就道:兰台史令只是佐官,要求也不是很高,只需有才学的良家子即可。

    好,刘毅抓住黄琬的话头,当即道:司空此言甚是在理,下官就举荐拙荆昭姬担任此职。

    寂静!

    大殿上落针可闻!

    为您提供大神忆秋风的《三国之最强皇兄》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三章 治国齐家3免费阅读.

章节目录

三国之最强皇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忆秋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忆秋风并收藏三国之最强皇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