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多生娃
朱棣也看出来了,回去的路上,他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爹几次想出来看看,却又很怕,如今看到这些,总算是可以安心了,至少,爹坐这江山的时候,老百姓没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朱高燨不以为然地道,“爹,您就放心好了,现在纺织厂多了,制衣厂也多了,不管是布料还是衣服的价格都便宜多了,怎么可能会衣不蔽体?再到处都在开荒,拖拉机也在大量生产售卖,那些有钱人为了开作坊,出让了大量土地,好些土地都分到了老百姓的手里,不愁填不饱肚子。“
棉花是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宋元开始传种,明初,朱元璋强制性大量种植,这两年,纺织业兴起,棉花种植更是广泛,有些地方棉花和红薯套种,成效良好。
朱棣听得直点头。
在浦子口做了短暂停留之后,朱棣便一路北上,汽车在驰道上一日行驶数百里,两三日功夫,便到了驰道的尽头,这里热火朝天,修路的百姓劲头十足。
水泥路上盖了草,用橡胶管连接水冲在路面上。
朱棣不解,上前去与负责洒水的中年男子交谈,“老乡,你这洒水做什么呀?”
这中年男子戴着个草帽,穿着短衣长裤,手里举着水管,一面洒水,一面道,“这水泥刚开始凝固的时候,要是太干燥了,凝固不好,路面容易开裂。”
他抬起头来,晒得黑黑的,一笑,露出一口大白牙,“您是从哪里来的?难怪没有看到过我们这种路呢,好走吧?”
“好走!”朱棣点头,赞道,“你们这路,修得是真好,我从那边来,一路看到你们修的这路,真是好走。”
这人笑道,“前边也在修,你们过去,走不多远土路就能又走上水泥路了。”
那人朝前面指了指,就朝前走,去浇前面那一段路了,看得出来,这人做事的热情很高。
这和以前服徭役可不一样,朱棣跟着朝前走了几步,问道,“你们这一天来,能拿几个工钱?”
“一天包三餐啊,工钱另外算,一天五十文。”那人见朱棣兴致很好,就乐得说,“我这一天,也干不了多少事,还能挣五十文,家里旧年开年分了两亩地,前头一直帮别人种,今年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地了,婆娘领着娃在家,就算不种地,我这挣的钱也够吃了。”
朱棣喜欢听这些,跟着走,问道,“老弟有几个娃儿啊?”
“三个,今年春上添了个小的,上头一个儿,一个女,这又添了个儿,管他呢,那么苦的日子都过来了,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再多添两个也不怕。”
“大的多大了?”
“老大是儿子,今年六岁了,娃他娘说要送去上学,我说上吧,上吧,再不学几个字,也不行,现在都兴上学,我这一天还能挣几个钱,娃儿想上就上呗。”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娃说以后想给公家开拖拉机。”
说起来像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朱棣也觉得很自豪,点头赞道,“以后拖拉机多了,肯定要人开啊,上学要花多少银子?”
“咱是平常老百姓,又不是官绅,花什么银子啊?”这人满足地一笑,“老哥,瞧你这打扮是官绅吧?你们的娃读书要钱,咱们的可不要。都说咱皇上和太祖皇帝一样,是咱们老百姓的皇上呢。“
朱棣愣了一下,笑道,“可不是,这就不公平啊,我家娃儿上学,光花银子不行,要捐地。”
“嘿嘿,那就没办法了,哪儿不公平了?公平得很呢!”
似乎是道不同步相与为谋,这人一听朱棣这话,就不想和朱棣说话了,背过身子,一心一意浇水去了。
徐氏看到这一幕,掩嘴而笑。朱棣讪讪一笑,摇摇头,朝这边走来,看到朱高燨虽然没敢笑,眼底却满是戏谑,不由得朝他头上拍去,“你这小子,敢笑话你爹!”
“爹,谁让您说当今皇上的坏话呢?爹难道不知道,朝廷把地收上去后,都是分给了老百姓们?亏您,还在他们面前叫不公平!”
那汉子听到后,扭头过来,朝朱棣狠狠地瞪了一眼,大有‘你再敢说皇上的坏话我对你不客气’的意思。
朱棣忙承认错误,“是爹不对,爹不说了。”
徐氏实在忍不住,掩面而笑,她是真的很开心,上前来用帕子帮朱棣沾了沾他鬓角的汗水,道,“老爷,我们走吧!”
负责此地工程的人是工部侍郎刘俊,而提供技术支持的乃是晁勉之,两人听说朱棣来了,忙过来要行礼,朱棣摆手止住了,上前去,两人行了长辈礼。
“就叫我爹是徐老爷!”朱高燨低声道。
“徐老爷,这边请!”晁勉之灵光一些,忙邀请朱棣往他们临时住的那边去,一路介绍道,“前边丁溪也在修路,很快就会和这边的接上了。“
丁溪乃是两淮盐运司下面的一个盐场,这边修路,很多盐商捐资不少,一来是为了买一个将来进大明帝国学院的入学资格,再就是马上四殿下要出海了,买一个出海的资格。
等进了丁溪,果然又上了驰道,行不多远,又是已经拓宽的土路,沿路都可以看到做事的百姓,以及各种出主力的特种机器,工地上都是热火朝天。
当年,朱棣从北京靖难起义到应天府这条路,他走了三年,这一次,从应天府到北京,他只走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一路过来,朱棣心情复杂,当出了德州,到了武邑,便是漆黑的柏油路。
车行驶在柏油路上,比在水泥路上舒适感要好多了。
朱棣不由得问道,“为何应天府那边的路,不是这种?”
朱高燨道,“爹,说了,还是资源的问题,那边没有煤炭,石油储存量也是少得可怜。这些柏油都是提炼石油的残余物,加工之后用来铺路。这些工业资源,南边都很少,这也是儿子眼下没法在那边发展的原因。”
。.ue
朱高燨不以为然地道,“爹,您就放心好了,现在纺织厂多了,制衣厂也多了,不管是布料还是衣服的价格都便宜多了,怎么可能会衣不蔽体?再到处都在开荒,拖拉机也在大量生产售卖,那些有钱人为了开作坊,出让了大量土地,好些土地都分到了老百姓的手里,不愁填不饱肚子。“
棉花是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宋元开始传种,明初,朱元璋强制性大量种植,这两年,纺织业兴起,棉花种植更是广泛,有些地方棉花和红薯套种,成效良好。
朱棣听得直点头。
在浦子口做了短暂停留之后,朱棣便一路北上,汽车在驰道上一日行驶数百里,两三日功夫,便到了驰道的尽头,这里热火朝天,修路的百姓劲头十足。
水泥路上盖了草,用橡胶管连接水冲在路面上。
朱棣不解,上前去与负责洒水的中年男子交谈,“老乡,你这洒水做什么呀?”
这中年男子戴着个草帽,穿着短衣长裤,手里举着水管,一面洒水,一面道,“这水泥刚开始凝固的时候,要是太干燥了,凝固不好,路面容易开裂。”
他抬起头来,晒得黑黑的,一笑,露出一口大白牙,“您是从哪里来的?难怪没有看到过我们这种路呢,好走吧?”
“好走!”朱棣点头,赞道,“你们这路,修得是真好,我从那边来,一路看到你们修的这路,真是好走。”
这人笑道,“前边也在修,你们过去,走不多远土路就能又走上水泥路了。”
那人朝前面指了指,就朝前走,去浇前面那一段路了,看得出来,这人做事的热情很高。
这和以前服徭役可不一样,朱棣跟着朝前走了几步,问道,“你们这一天来,能拿几个工钱?”
“一天包三餐啊,工钱另外算,一天五十文。”那人见朱棣兴致很好,就乐得说,“我这一天,也干不了多少事,还能挣五十文,家里旧年开年分了两亩地,前头一直帮别人种,今年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地了,婆娘领着娃在家,就算不种地,我这挣的钱也够吃了。”
朱棣喜欢听这些,跟着走,问道,“老弟有几个娃儿啊?”
“三个,今年春上添了个小的,上头一个儿,一个女,这又添了个儿,管他呢,那么苦的日子都过来了,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再多添两个也不怕。”
“大的多大了?”
“老大是儿子,今年六岁了,娃他娘说要送去上学,我说上吧,上吧,再不学几个字,也不行,现在都兴上学,我这一天还能挣几个钱,娃儿想上就上呗。”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娃说以后想给公家开拖拉机。”
说起来像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朱棣也觉得很自豪,点头赞道,“以后拖拉机多了,肯定要人开啊,上学要花多少银子?”
“咱是平常老百姓,又不是官绅,花什么银子啊?”这人满足地一笑,“老哥,瞧你这打扮是官绅吧?你们的娃读书要钱,咱们的可不要。都说咱皇上和太祖皇帝一样,是咱们老百姓的皇上呢。“
朱棣愣了一下,笑道,“可不是,这就不公平啊,我家娃儿上学,光花银子不行,要捐地。”
“嘿嘿,那就没办法了,哪儿不公平了?公平得很呢!”
似乎是道不同步相与为谋,这人一听朱棣这话,就不想和朱棣说话了,背过身子,一心一意浇水去了。
徐氏看到这一幕,掩嘴而笑。朱棣讪讪一笑,摇摇头,朝这边走来,看到朱高燨虽然没敢笑,眼底却满是戏谑,不由得朝他头上拍去,“你这小子,敢笑话你爹!”
“爹,谁让您说当今皇上的坏话呢?爹难道不知道,朝廷把地收上去后,都是分给了老百姓们?亏您,还在他们面前叫不公平!”
那汉子听到后,扭头过来,朝朱棣狠狠地瞪了一眼,大有‘你再敢说皇上的坏话我对你不客气’的意思。
朱棣忙承认错误,“是爹不对,爹不说了。”
徐氏实在忍不住,掩面而笑,她是真的很开心,上前来用帕子帮朱棣沾了沾他鬓角的汗水,道,“老爷,我们走吧!”
负责此地工程的人是工部侍郎刘俊,而提供技术支持的乃是晁勉之,两人听说朱棣来了,忙过来要行礼,朱棣摆手止住了,上前去,两人行了长辈礼。
“就叫我爹是徐老爷!”朱高燨低声道。
“徐老爷,这边请!”晁勉之灵光一些,忙邀请朱棣往他们临时住的那边去,一路介绍道,“前边丁溪也在修路,很快就会和这边的接上了。“
丁溪乃是两淮盐运司下面的一个盐场,这边修路,很多盐商捐资不少,一来是为了买一个将来进大明帝国学院的入学资格,再就是马上四殿下要出海了,买一个出海的资格。
等进了丁溪,果然又上了驰道,行不多远,又是已经拓宽的土路,沿路都可以看到做事的百姓,以及各种出主力的特种机器,工地上都是热火朝天。
当年,朱棣从北京靖难起义到应天府这条路,他走了三年,这一次,从应天府到北京,他只走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一路过来,朱棣心情复杂,当出了德州,到了武邑,便是漆黑的柏油路。
车行驶在柏油路上,比在水泥路上舒适感要好多了。
朱棣不由得问道,“为何应天府那边的路,不是这种?”
朱高燨道,“爹,说了,还是资源的问题,那边没有煤炭,石油储存量也是少得可怜。这些柏油都是提炼石油的残余物,加工之后用来铺路。这些工业资源,南边都很少,这也是儿子眼下没法在那边发展的原因。”
。.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