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乐讲完,秦思宁和太子都摇头。
“小乐,如果失败了,你可要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我不希望你这样做!”
秦思宁最先表示反对。
太子思索一番,也说道:“不错,那么多人都做不到,你去做肯定行不通的。”
“我说你们俩啊!对我实在太没有信心的了!本候是什么人?我就问你们,本候那次说要办的事儿,没有办成过?”赵小乐浑不在意地说道。
“可这次不一样啊!你想和那么多饱学大儒辩论,你一张嘴怎么可能说得过那么多人呢?”秦思宁满脸担忧,“人家饱读圣贤诗书,就是光用口水都能淹没你!”
“不错,这场辩论是没有胜算的,我本来打算用滁州的改革带动全国改革,现在看来,当初的想法还是太天真了,没想到这些士绅根本不给我们机会!”
太子略显落寞地说道。
赵小乐走到太子身边,缓缓开口,“殿下,完成改革,是延续国运的百年大计,若本候不参与这场辩论,只怕民智难开,再加上三皇子和皇后娘娘阻挠。”
“殿下,只怕这江山都难以坐稳!”赵小乐又一拱手,“本候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还请殿下准了微臣,让臣去说服那些所谓的饱学大儒!”
“这……!”
太子愣在原地一时间失语了。
赵小乐的形象似乎突然光辉起来了。
他以前就是个小太监,虽然和别人不同,很得太子欢心,他如今这么光辉的形象,太子还从来没有见到过。
秦思宁和太子的想法差不多,没想到赵小乐突然说出这么有哲理的话,无形中拔高了他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
许久之后,太子深吸一口气,称赞道:“好!好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小乐,本宫的心结也被你打开了,你尽管放手去干吧,不管惹下什么祸事,本宫来给你兜底!”
太子脸上一扫先前的颓势。
改革是百年大计,她先前因为遇到阻力,已经有了放弃的心思,如今,她的信心无比坚定。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只要认为对的事情,就应该坚持到底!
秦思宁没有说话,却默默站了起来,满含深情地望向赵小乐,目中全是自豪。
这等男子,才配做她秦思宁的老公啊!
额!
好吧,虽然他是个太监!
可不知为何,形象是那么的伟岸!
赵小乐自己却纳闷了,什么情况?到底怎么了?
老子不过随口说说罢了。
这俩人怎么像打鸡血了一样?
他当然有自信辩论过哪些人啊!他是穿越者,对新思想的理解深刻而精髓。
他本身就受惠于新时代,和古代的人当然不一样了。
什么饱学大儒?
他只相信真香定律!
赵小乐有这种自信,才敢在打包票说自己能辩过对方,若不然,他早让西厂出去抓人了!
至于败了怎么办?
怎么可能会败?
赵小乐压根没往这方面想。
三人说好的这事儿,接下来就是如何推动舆论,和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
商量好之后,已经到了后半夜。
太子和秦思宁都很兴奋,一点睡意都没,赵小乐却困得不行,结束后,就拉着秦思宁一块儿离开了。
……
春闱结束了。
第三场考完后,有人欢喜有人忧,虽然最后的结果只有放榜才知道。
却有人已经迫不及待了。
他们急于知道自己的成绩,或者说,想让自己的成绩更好,除了走关系送礼外。
还有一件事儿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高峰,就是关于太子新政的问题。
若是通过舆论把新政否定了,那些答题反对新政的考生,无疑更加受益。
而答题支持新政的考生,这次考试肯定要吃亏。
通过舆论,进而给朝廷施加压力,让朝廷被迫做出决断,在三皇子和宰相等人的暗中推动下,太子的局势一直很被动。
考试结束后,第一天的朝会上,吏部尚书王元,就把此事禀告了太子。
王元出列后,递上自己的奏折,“民间舆论甚嚣,举国士绅抵京,无数鸿儒抨击,如今满城非议新政之声,臣请殿下下令,禁止此等非议!”
“新政乃是国策,如何允许民众议论?长此以往,定然有损朝廷威严!”
太子没有立即回复,反问其他官员,“诸位怎么看?”
恒候出列,回禀道:“殿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禁而无功,有损殿下的威名!王大人之言非为殿下计也,实包藏祸心,臣请杀之!”
王元面色大变。
什么玩意儿?
这恒候怎么说杀人就杀人?
这就想搞死我了?
按理说,到了王元的这个等级,是不会直接上这种奏折的,会让手下的小弟先趟趟水。
形势对头了,他再跟着上书。
自古伴君如伴虎,你甚至不知道皇帝今天心情好不好,一句话可能平时说了没事儿,皇帝甚至哈哈大笑。
若时机不对,你上去抖一个机灵,当时皇帝心情极度糟糕,那当场就喝令把你拉出去砍了。
王元这次也是得意了,以为三皇子形势占优,堂而皇之地上个本也问题不大。
可惜,他碰到了恒候的这个愣头青,早就看他不顺眼,逮着机会就把他往死里整。
王元赶忙跪倒在地,“殿下,微臣冤枉,微臣这些谏言并非欲害殿下,是为国家计也,如今吏部官员改卷,确实不知如何评分!”
“些许非议新政的考生,是否准予合格?些许赞扬新政的考生,是否准予合格?还请殿下指教微臣!”
大殿上方,太子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王大人,按照平时的原则评卷即可,无论是否支持新政,但凡有才能者,皆可准予合格,如此评卷,王大人可清楚了?”
“臣明白了。”
王元微微松了口气,再不敢提舆论的事儿。
恒候却没有放过他的打算,再次开口奏请道:“殿下,吏部王元答非所问,以舆论非议上本,却以春闱评卷为自己开脱,阳奉阴违!臣请将其移交督察院问询!”
“小乐,如果失败了,你可要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我不希望你这样做!”
秦思宁最先表示反对。
太子思索一番,也说道:“不错,那么多人都做不到,你去做肯定行不通的。”
“我说你们俩啊!对我实在太没有信心的了!本候是什么人?我就问你们,本候那次说要办的事儿,没有办成过?”赵小乐浑不在意地说道。
“可这次不一样啊!你想和那么多饱学大儒辩论,你一张嘴怎么可能说得过那么多人呢?”秦思宁满脸担忧,“人家饱读圣贤诗书,就是光用口水都能淹没你!”
“不错,这场辩论是没有胜算的,我本来打算用滁州的改革带动全国改革,现在看来,当初的想法还是太天真了,没想到这些士绅根本不给我们机会!”
太子略显落寞地说道。
赵小乐走到太子身边,缓缓开口,“殿下,完成改革,是延续国运的百年大计,若本候不参与这场辩论,只怕民智难开,再加上三皇子和皇后娘娘阻挠。”
“殿下,只怕这江山都难以坐稳!”赵小乐又一拱手,“本候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还请殿下准了微臣,让臣去说服那些所谓的饱学大儒!”
“这……!”
太子愣在原地一时间失语了。
赵小乐的形象似乎突然光辉起来了。
他以前就是个小太监,虽然和别人不同,很得太子欢心,他如今这么光辉的形象,太子还从来没有见到过。
秦思宁和太子的想法差不多,没想到赵小乐突然说出这么有哲理的话,无形中拔高了他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
许久之后,太子深吸一口气,称赞道:“好!好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小乐,本宫的心结也被你打开了,你尽管放手去干吧,不管惹下什么祸事,本宫来给你兜底!”
太子脸上一扫先前的颓势。
改革是百年大计,她先前因为遇到阻力,已经有了放弃的心思,如今,她的信心无比坚定。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只要认为对的事情,就应该坚持到底!
秦思宁没有说话,却默默站了起来,满含深情地望向赵小乐,目中全是自豪。
这等男子,才配做她秦思宁的老公啊!
额!
好吧,虽然他是个太监!
可不知为何,形象是那么的伟岸!
赵小乐自己却纳闷了,什么情况?到底怎么了?
老子不过随口说说罢了。
这俩人怎么像打鸡血了一样?
他当然有自信辩论过哪些人啊!他是穿越者,对新思想的理解深刻而精髓。
他本身就受惠于新时代,和古代的人当然不一样了。
什么饱学大儒?
他只相信真香定律!
赵小乐有这种自信,才敢在打包票说自己能辩过对方,若不然,他早让西厂出去抓人了!
至于败了怎么办?
怎么可能会败?
赵小乐压根没往这方面想。
三人说好的这事儿,接下来就是如何推动舆论,和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
商量好之后,已经到了后半夜。
太子和秦思宁都很兴奋,一点睡意都没,赵小乐却困得不行,结束后,就拉着秦思宁一块儿离开了。
……
春闱结束了。
第三场考完后,有人欢喜有人忧,虽然最后的结果只有放榜才知道。
却有人已经迫不及待了。
他们急于知道自己的成绩,或者说,想让自己的成绩更好,除了走关系送礼外。
还有一件事儿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高峰,就是关于太子新政的问题。
若是通过舆论把新政否定了,那些答题反对新政的考生,无疑更加受益。
而答题支持新政的考生,这次考试肯定要吃亏。
通过舆论,进而给朝廷施加压力,让朝廷被迫做出决断,在三皇子和宰相等人的暗中推动下,太子的局势一直很被动。
考试结束后,第一天的朝会上,吏部尚书王元,就把此事禀告了太子。
王元出列后,递上自己的奏折,“民间舆论甚嚣,举国士绅抵京,无数鸿儒抨击,如今满城非议新政之声,臣请殿下下令,禁止此等非议!”
“新政乃是国策,如何允许民众议论?长此以往,定然有损朝廷威严!”
太子没有立即回复,反问其他官员,“诸位怎么看?”
恒候出列,回禀道:“殿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禁而无功,有损殿下的威名!王大人之言非为殿下计也,实包藏祸心,臣请杀之!”
王元面色大变。
什么玩意儿?
这恒候怎么说杀人就杀人?
这就想搞死我了?
按理说,到了王元的这个等级,是不会直接上这种奏折的,会让手下的小弟先趟趟水。
形势对头了,他再跟着上书。
自古伴君如伴虎,你甚至不知道皇帝今天心情好不好,一句话可能平时说了没事儿,皇帝甚至哈哈大笑。
若时机不对,你上去抖一个机灵,当时皇帝心情极度糟糕,那当场就喝令把你拉出去砍了。
王元这次也是得意了,以为三皇子形势占优,堂而皇之地上个本也问题不大。
可惜,他碰到了恒候的这个愣头青,早就看他不顺眼,逮着机会就把他往死里整。
王元赶忙跪倒在地,“殿下,微臣冤枉,微臣这些谏言并非欲害殿下,是为国家计也,如今吏部官员改卷,确实不知如何评分!”
“些许非议新政的考生,是否准予合格?些许赞扬新政的考生,是否准予合格?还请殿下指教微臣!”
大殿上方,太子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王大人,按照平时的原则评卷即可,无论是否支持新政,但凡有才能者,皆可准予合格,如此评卷,王大人可清楚了?”
“臣明白了。”
王元微微松了口气,再不敢提舆论的事儿。
恒候却没有放过他的打算,再次开口奏请道:“殿下,吏部王元答非所问,以舆论非议上本,却以春闱评卷为自己开脱,阳奉阴违!臣请将其移交督察院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