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都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之中家里有不少人是经商的吧?”陈恪问道。

    这点儿不用调查,便可知道。

    寒门子弟是也可读书,但那是微乎其微的。

    从蒙学到考中童生,再到考中举人有了做官资格,至少得在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寒门之家,倒也能供到二十岁。

    可又有几人是在二十岁能够考中的,三十四十,比比皆是。

    一般穷苦人家,谁家有多余的粮食白白养着一个壮年丁口。

    所以大部分士子,要么是地主,要么是小自耕农,要么就是经商的,反正绝对不会是贫寒之家的。

    而且,凡是地主,自耕农只要手中有了资产,便必然会涉足商业的,以赚取更多钱财的。

    陈恪出言,没人答话。

    谁敢说,谁若说自个儿家不是,那当场就可查验。

    陈恪紧接着便又道“你们若谁敢说,能让你们家不再经商,再来说这些吧。”

    这样说,就更没人敢接了。

    “既没人敢,一切便都免谈了,比你们自己赚的盆满钵满了,却不管别人的死活了,这可不太地道。”

    自己还涉足其中呢,却反对别人去做,这可说不过去。

    陈恪出言,依旧没人说话。

    今日本是由孔敏学讲学,批判朝廷扶持商贾之事。

    没成想,孔敏学不过才说了两句,主场却被陈恪抢了过去。

    陈恪知晓,孔敏学若引经据典与他辩驳的话,他绝对不会是是其对手的。

    因而他那一番话讲完,没再给孔敏学任何讲话的机会,随之便做了最后的总结,道“任何事物是会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儒学发展至今经历了多少次变革?这次也是一样,经济乃是国之命脉,非发展不可,谁若不顺应时代潮流必将只有死路一条。”

    老朱可并非轻易妥协之人,只要是老朱认定的事情,那就绝不会被人所阻拦。

    丢下这句话,陈恪抬脚便走。

    走至门口,随之又转身道“你们还是散了吧,朝廷花钱培养你们是为你们能为国为民所效力的,而不是让你们聚众闹事给朝廷出难题的。”

    之后,陈恪径直离开国子监。

    那些士子虽还有人不认可陈恪所言,但孔敏学却觉自己在陈恪一番言语打击下颜面招致损害,完全没有心思再讲下去。

    吵吵着,要去找老朱告状。

    这事儿乃是老朱拍板定下的,即便是找老朱告状,怕是也得不了什么好结果。

    其实说来,主要还是孔敏学降不下去了。

    若能讲下去的话,在这些士子面前为自己的言论积累名气,再去老朱那里告状,不是更能给自己增加筹码吗?

    孔敏学离开后,其他士子自是纷纷散去。

    虽说是江南之地的格局,好像是商放于了第一位,但士子的地位却并未降低。

    反而有不少百姓开始寻那些士子请教起来。

    因为贸易往来即便送货那也得识字才行,不识字连个营生都不好找。

    读书,那是不管怎么变化都是受人尊敬之事。

    说到底,那些士子其实是担心重商之后,他们的地位会被拉下。

    既然没有,他们也不会那么反对了。

    江南的那些士子都已不再反对了,其他地方的士子再说什么都已无用。

    之后,陈恪直接从江南之地找来了些亲身经历了江南一些列变化的百姓,有他们现身说法,讲出江南变化带给他们的好处。

    寻常百姓听江南那些百姓说的那么好,竟跃跃欲试,开始盼望着他们这里什么时候也能碰到这些好事。

    这也是这个时候不能随意流动,若是可以的话,怕是有一多半的人,开始往江南之地寻营生了。

    对江南有希翼那是好事,便证明江南之地的事情可顺利进行下去了。

    就在陈恪忙着江南之地的时候,汤和却直接找到了老朱。

    此去江南,汤和可没少出力。

    许是因为给陈恪那道密旨的原因,老朱见到汤和异常客气。

    不等汤和见礼,便招呼着给陈恪赐坐。

    但汤和却很执拗,即便在老朱开口后,李德喜搬来了凳子,但汤和却还是见了礼。

    汤和小心翼翼,老朱也了解。

    <scrpt>();</scrpt>

章节目录

大明:我真的只是普通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张六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六阳并收藏大明:我真的只是普通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