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诸葛亮到汉中之时,文书已经洛阳,送至汉中郭嘉处。
后人戏言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也确实是戏言。毕竟郭嘉死的时候,诸葛亮也才是二十多岁而已。再早几年,诸葛亮还没及冠呢。以天命讲人道,实在勉强。
当然王言是信天命的,要不然他最敬爱的活爹说不清楚,只不过对王言来说,他就是天命。很多时候,王某人还是很有几分霸道的,成长很大。
对于王言的命令,派出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诸葛亮,过来分了他两万大军,以攻蜀郡,郭嘉是没什么想法的。王大将军绝世好老板,英明神武了这么多年,从未行差踏错,郭嘉相信王言的眼光。而且他也看到了抄送过来的诸葛亮上疏文章,还是认可诸葛亮水平的。
既然大将军已经下令,他配合就完了,没有那么多的废话。再者他其实也没有多勤快,以前很想出去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但是干的多了,就觉得没意思了。他甚至时常在想,王大将军一统江山登基称帝以后,他就啥也不干,享受生活。现在有人愿意任事,他也是乐见其成。
况且大将军明令,诸葛亮的粮草由他督办,那就是受他辖制,是可以直接命令的。他明白大将军的意思,就是给这个诸葛亮机会,却又要稳妥的保证不能出更大的麻烦。
郭嘉先前就想寻机翻越巴山,派赵云去了西城(安康市),现在正好,这一路的战事就交由诸葛亮来办,他主要负责另一边,也省的鞭长莫及。
所以他没有跟诸葛亮见面,只是写了一封信交代了一些事情也就不管了,只等诸葛亮的军报便是。
诸葛亮听命行事,没有跑去拜见郭嘉,跟赵云认识了一番,发觉其人温润稳妥,顿感大将军厚待。武将不说跋扈,骄傲也是应该的。尤其王言手下的武将,有一个算一个,全是成名多年的猛将,他们是有骄傲的。
他本还准备着应对将领的诘难,没想到赵云一句废话都没有,完全的听命行事,这让他很开心,却也不免有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觉。逼没装起来,不舒服啊。
安康城外的军营中,赵云十分谦虚的坐在了下首,问道:“奉孝原本命我率军翻越巴山,攻打宣汉,以入蜀之腹地,未知参军何谋?”
“下宣汉,则我大军可直入蜀地,无有拦阻。然我料曹军必然欲重兵下我西城,意在汉中,更在我京畿之地。来此之前,我亦欲攻打宣汉,然我武关牢不可破,南阳重兵集结,纵是此安康,去将军两万兵马,又余三万之军,可以护佑我后方无忧。
是故,我欲破鱼复江关(夔门),此通荆、蜀之要地,且我南郡沿江驻军甚广,可以东西夹击。曹军若发对岸兵马救援,则我海军可渡江而击,直取长沙。若其不救,江关既下,蜀地既平。纵江关有重兵防守,轻易难克,我军攻之,亦可动蜀地曹军。有百利而无一害,如何不为啊?”
诸葛亮捋着胡子,说的十分自信。尤其看着赵云眼中的诧异,满意的点头,舒服了……
是个人都知道江关的重要性,一旦打下了江关,那么河南的军队便可以长驱直入。而以王言麾下军队的战斗力,一旦没有险阻据守,那么他们就已经败了。
但是反过来讲,既然都知道江关的重要性,老曹自然也是知道的。重兵防守是必然,三五万军队总是有的。所以人们自然就会拔高江关,从而下意识的忽略。
诸葛亮反其道而行,就算打不下江关,也能封锁江关补给。而一旦没了补给,江关能守多长时间就是问题了。同时蜀地的粮食也不少,曹军相当一部分军需就是走的这一条线。
就算是他们被困在了江关西边,凭借着他们的战斗力,也能阻挡敌人一段时间,甚至来的少了还不够他们打的。如此牵一发动全身,既影响了蜀地的曹军,更影响了荆州的曹军。对于这一场大战,是有重大影响的。
那么郭嘉、贾诩等人想到这里了么?肯定想到了。都是有数的聪明人,如何也不会忽视了这一个地方。只不过贾诩的任务在于看家,而郭嘉的任务在于统筹汉中全局,负责对蜀地的进攻。江关太远,郭嘉不能及时过去决断,一个不好就会葬送数万大军。
纵然他们的家底厚,一战数万大军的损失也不是那么轻松就能够承受的。
最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是因为优势在他们这边。郭嘉跟随王言二十年,深受影响。更加的倾向于,用最小的代价结束战斗,而不是行险。
这就是诸葛亮不同的地方,自称有经国抱负的选手,虽然在王言治下当了这么多年的官,干的也不错,思想理论学习的也挺好,但总是想要更大舞台的,总想施展他的才华。
军政分家,以前他不清楚军队的实力到底是怎么样的。现在他统率大军,深入明白了实力。诸葛亮表示这辈子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想要行行险,也是难免的。
总的来说,现在的诸葛亮还是年轻,更有冲劲,一如原本出山时候意气风发,而不是五丈原之时的无尽遗憾与落寞。
当即,诸葛亮写了文书,讲明白了他的战略意图。
一份送到南郡,要那边守着的军队注意,必要的时候一起进攻。一份当然是送给了郭嘉,一旦局势有变,郭嘉要有准备的。他这边被包了饺子,更要郭嘉发兵援救。还有一份,送到了洛阳督军府,军务调动要有明确的备案,这涉及到各种物资以及后备民兵的调动。督军府会转呈王言,也让王言有所准备,及时应对。
到了第二天,便十分干脆的跟着赵云一起,领军进入了巴山,他们要偷偷过去,打曹军一个措手不及……
为了方便指挥,曹操就率军驻扎在鄱阳县,这里距离扬州战场的三处战线都不远,方便他近距离指挥军队作战。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对于如此重要的战场,他不放心把指挥权交出去。
临近晚上,各处的军情陆续快马送至,各地都遭受了猛烈的攻击,全是请求支援。有那么一瞬间,曹操感受到了排山倒海的压力,各处告急,好像下一刻就要完蛋了,那感觉一般人的心性是完全挺不住的。
不过老曹当然不一般,他第一时间就判断出了,是王言亲自过来了。并且他同样判断出了,王言就在芜湖,许褚面对的就是王言。
很简单的道理,王言的目的是全线渡江。因为如此一来,王言就不必跟他老曹全线的隔江对峙。谁都不敢使江边空防,王言渡江,老曹玩完。老曹渡江,对河南进行破坏,损失太大,王言好几年白干。
而一旦渡过了长江,守卫长江的兵力就得到了解放,那么老曹就是兵败如山倒。别看他同样也解放了守江岸的士兵,但是他的一线士兵要靠着人多才能取得优势,同样的,他的二线士兵也是如此,他的军队素质确实是干不过王言的军队。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大军屯驻和大军调动打仗,消耗的粮草是不一样的。即便王言不能打出歼灭战,老曹的粮草也没法支撑更久,旷日持久,曹操必败。
这是一场本就注定了结果的战争,不过这世上多的是不死心,不甘心的人,老曹就是这样。
鄱阳县城的官署之中,曹操头痛的揉着脑袋,一边喝着酒,一边苦思着应对之法。
下边坐着荀攸、程昱等人,这些都是跟着曹操在这边谋划的,也包括统筹粮草之类的。而在蜀地,则是荀彧掌事,带着蒋济、刘晔、杨修等等,有他们跟郭嘉对垒。
曹操不说话,他们当然也不会多说。
在场的都是有智慧的人,都明白王言这一次的猛烈进攻,到底有什么影响。
现在曹操可以动用的兵力有限,没有办法全部增兵,否则的话长江就守不住。而如果只增兵许褚那边,那么其他几处战场怎么办?何况他们也没办法判断王言那边是否有更多的兵力。开战已经一个多月,王言的军事动员力量强大,谁也不知道到底调了多少人过来。
一旦王言这里没挡住,其他几处战线又被打崩,那么扬州这一战就结束了。王言大举进兵,长沙也保护不了多久。之后他们退守蜀地,王言大军围攻,纵然蜀地险阻又能据守多长时间?
想要出奇制胜,又如何出奇?他们连江都过不去。甚至就算让他们一战覆灭扬州这边的十万精锐,控制了江南地区,也于事无补,只能说又多活了十年。因为王言的底蕴在那里,损失十万精锐确实伤筋动骨,但是他们想要北伐,也是难如登天。
强如王言,渡江尚且如此费劲,何况他们的那些小舢板。
在他们的突袭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战果之时,他们就已经败了。又是突袭,又是数倍的兵力,这样的情况都没能打穿王言的军队,取得汉中以及扬州东部,以致于后续的对于长安、洛阳的偷袭行动,迟迟未决以致不能成行。
他们在蜀地的战略,就是守。抵御住汉中的攻击,发现良机,能够给王言方面沉重打击。顺便也等扬州这边的情况,接着再议。
王言的军队越打越多,越打越强,还有近几年他们的高压,以致民心不稳。虽然总是在黑化王言,但是王言那边的传说可是一直流传的。百姓再是愚昧,那也知道自己过的不好,总有逆反心理的。
后边的仗,就是硬挺着打的,因为不打不行。他们全都寄希望于,能够在动态的战场之中,找到弱点,一击而胜,绝地翻盘。
但显然,英明了二十四年的王言,仍旧英明。
所以老曹喝闷酒,所以一众有智慧的谋士不说话。
许是觉察到了士气的低落,曹操重重的将酒樽放下:“传我军令,调遣三万兵马驰援许褚,再调一万五千兵马,各部增兵五千,必须守住。明日我亲往阵前,生机在此一战。若擒王言,大事可定。若不成……天亡我也。”
他琢磨了半天,也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靠着兵力取胜。而这不到五万兵马,是他能抽出来的全部。一万五是他身边的护卫力量,三万是从江边抽走的。再多,长江就守不住了。
所以他决定殊死一搏,寄希望于他比王言更高明,八万大军,在那么小的一个地方,他就不信干不过王言……
荀攸拱了拱手,起身到一边写了军令,交由曹操看了一眼,而后用了印,由军士快马传令。
综合来看,目前的情况下,确实只有寄希望于能够干死王言。只要王言死了,虽然底蕴还是在那的,但是内部的政治斗争之下,必然影响战事。甚至如果他们活捉了王言,完全可以囚禁王言,那么王言的手下是绝对不敢乱动的。
想的真美啊,竟然把王大将军想成了窝囊的徽钦二宗,想成了朱祁镇?
亏着王大将军不知道他们竟然胆大包天的有么美的想法,若不然的话,这帮人战败了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实在太侮辱人了。
胜利了一天,这一天的战果还是不错的,除了使得对面减员三千人,还将战线推进了三十里。
至于他行军的补给问题,那实在是太简单了。江上都是战船,对面全是补给。所以在战线推进以后,便调遣了河对岸的民兵过来押送俘虏,刨坑埋尸,顺便补充兵员损耗。
到现在为止,他直接发动的一线战兵已经达到了二十万,汉中、扬州各十万。而二线的民兵,以及十五岁以上半成年的男丁,达到了百万。其中二线民兵负责押送粮草,补充兵员,守卫各处关隘以及江边等等,十五岁以上的则是单纯的负责运送粮草,给他们提供一些战争参与感。
这个十五岁以上,是包括了以前的退伍士兵,除了残疾人以及四十岁以上的男人。大量的警尉没有动,还是在各地维稳,以及处理各地的物资转运问题。
一个月过去,命令已经通传四方,从东北到草原再到凉州,就没有闲着的,全都在为战争服务。
虽然发动了百万男丁,但这还达不到全力以赴的程度。因为还留了很大的余地,准备着明年的春耕事宜,种地的事儿是打死都不敢耽搁的。
说到底,王言就没把老曹当对手,他也确实是有这样的实力,毕竟都种了二十多年地了,哪能是白种的。
饱睡一夜,翌日一早,吃过了早饭之后,又是开始了战斗。今天的战斗很有意思,上午的时候他是打的对面勉力支撑,几仗下去就打的对面减员两千多,推进了十里。可到了临近天黑,一场突然的失败,折损了几百人手,让王言笑了起来。
他知道,老曹来了……
日常感谢投月票的好哥哥们支持、
感谢投推荐的众位哥哥们支持、
感谢默默看书的大哥们支持。
后人戏言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也确实是戏言。毕竟郭嘉死的时候,诸葛亮也才是二十多岁而已。再早几年,诸葛亮还没及冠呢。以天命讲人道,实在勉强。
当然王言是信天命的,要不然他最敬爱的活爹说不清楚,只不过对王言来说,他就是天命。很多时候,王某人还是很有几分霸道的,成长很大。
对于王言的命令,派出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诸葛亮,过来分了他两万大军,以攻蜀郡,郭嘉是没什么想法的。王大将军绝世好老板,英明神武了这么多年,从未行差踏错,郭嘉相信王言的眼光。而且他也看到了抄送过来的诸葛亮上疏文章,还是认可诸葛亮水平的。
既然大将军已经下令,他配合就完了,没有那么多的废话。再者他其实也没有多勤快,以前很想出去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但是干的多了,就觉得没意思了。他甚至时常在想,王大将军一统江山登基称帝以后,他就啥也不干,享受生活。现在有人愿意任事,他也是乐见其成。
况且大将军明令,诸葛亮的粮草由他督办,那就是受他辖制,是可以直接命令的。他明白大将军的意思,就是给这个诸葛亮机会,却又要稳妥的保证不能出更大的麻烦。
郭嘉先前就想寻机翻越巴山,派赵云去了西城(安康市),现在正好,这一路的战事就交由诸葛亮来办,他主要负责另一边,也省的鞭长莫及。
所以他没有跟诸葛亮见面,只是写了一封信交代了一些事情也就不管了,只等诸葛亮的军报便是。
诸葛亮听命行事,没有跑去拜见郭嘉,跟赵云认识了一番,发觉其人温润稳妥,顿感大将军厚待。武将不说跋扈,骄傲也是应该的。尤其王言手下的武将,有一个算一个,全是成名多年的猛将,他们是有骄傲的。
他本还准备着应对将领的诘难,没想到赵云一句废话都没有,完全的听命行事,这让他很开心,却也不免有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觉。逼没装起来,不舒服啊。
安康城外的军营中,赵云十分谦虚的坐在了下首,问道:“奉孝原本命我率军翻越巴山,攻打宣汉,以入蜀之腹地,未知参军何谋?”
“下宣汉,则我大军可直入蜀地,无有拦阻。然我料曹军必然欲重兵下我西城,意在汉中,更在我京畿之地。来此之前,我亦欲攻打宣汉,然我武关牢不可破,南阳重兵集结,纵是此安康,去将军两万兵马,又余三万之军,可以护佑我后方无忧。
是故,我欲破鱼复江关(夔门),此通荆、蜀之要地,且我南郡沿江驻军甚广,可以东西夹击。曹军若发对岸兵马救援,则我海军可渡江而击,直取长沙。若其不救,江关既下,蜀地既平。纵江关有重兵防守,轻易难克,我军攻之,亦可动蜀地曹军。有百利而无一害,如何不为啊?”
诸葛亮捋着胡子,说的十分自信。尤其看着赵云眼中的诧异,满意的点头,舒服了……
是个人都知道江关的重要性,一旦打下了江关,那么河南的军队便可以长驱直入。而以王言麾下军队的战斗力,一旦没有险阻据守,那么他们就已经败了。
但是反过来讲,既然都知道江关的重要性,老曹自然也是知道的。重兵防守是必然,三五万军队总是有的。所以人们自然就会拔高江关,从而下意识的忽略。
诸葛亮反其道而行,就算打不下江关,也能封锁江关补给。而一旦没了补给,江关能守多长时间就是问题了。同时蜀地的粮食也不少,曹军相当一部分军需就是走的这一条线。
就算是他们被困在了江关西边,凭借着他们的战斗力,也能阻挡敌人一段时间,甚至来的少了还不够他们打的。如此牵一发动全身,既影响了蜀地的曹军,更影响了荆州的曹军。对于这一场大战,是有重大影响的。
那么郭嘉、贾诩等人想到这里了么?肯定想到了。都是有数的聪明人,如何也不会忽视了这一个地方。只不过贾诩的任务在于看家,而郭嘉的任务在于统筹汉中全局,负责对蜀地的进攻。江关太远,郭嘉不能及时过去决断,一个不好就会葬送数万大军。
纵然他们的家底厚,一战数万大军的损失也不是那么轻松就能够承受的。
最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是因为优势在他们这边。郭嘉跟随王言二十年,深受影响。更加的倾向于,用最小的代价结束战斗,而不是行险。
这就是诸葛亮不同的地方,自称有经国抱负的选手,虽然在王言治下当了这么多年的官,干的也不错,思想理论学习的也挺好,但总是想要更大舞台的,总想施展他的才华。
军政分家,以前他不清楚军队的实力到底是怎么样的。现在他统率大军,深入明白了实力。诸葛亮表示这辈子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想要行行险,也是难免的。
总的来说,现在的诸葛亮还是年轻,更有冲劲,一如原本出山时候意气风发,而不是五丈原之时的无尽遗憾与落寞。
当即,诸葛亮写了文书,讲明白了他的战略意图。
一份送到南郡,要那边守着的军队注意,必要的时候一起进攻。一份当然是送给了郭嘉,一旦局势有变,郭嘉要有准备的。他这边被包了饺子,更要郭嘉发兵援救。还有一份,送到了洛阳督军府,军务调动要有明确的备案,这涉及到各种物资以及后备民兵的调动。督军府会转呈王言,也让王言有所准备,及时应对。
到了第二天,便十分干脆的跟着赵云一起,领军进入了巴山,他们要偷偷过去,打曹军一个措手不及……
为了方便指挥,曹操就率军驻扎在鄱阳县,这里距离扬州战场的三处战线都不远,方便他近距离指挥军队作战。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对于如此重要的战场,他不放心把指挥权交出去。
临近晚上,各处的军情陆续快马送至,各地都遭受了猛烈的攻击,全是请求支援。有那么一瞬间,曹操感受到了排山倒海的压力,各处告急,好像下一刻就要完蛋了,那感觉一般人的心性是完全挺不住的。
不过老曹当然不一般,他第一时间就判断出了,是王言亲自过来了。并且他同样判断出了,王言就在芜湖,许褚面对的就是王言。
很简单的道理,王言的目的是全线渡江。因为如此一来,王言就不必跟他老曹全线的隔江对峙。谁都不敢使江边空防,王言渡江,老曹玩完。老曹渡江,对河南进行破坏,损失太大,王言好几年白干。
而一旦渡过了长江,守卫长江的兵力就得到了解放,那么老曹就是兵败如山倒。别看他同样也解放了守江岸的士兵,但是他的一线士兵要靠着人多才能取得优势,同样的,他的二线士兵也是如此,他的军队素质确实是干不过王言的军队。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大军屯驻和大军调动打仗,消耗的粮草是不一样的。即便王言不能打出歼灭战,老曹的粮草也没法支撑更久,旷日持久,曹操必败。
这是一场本就注定了结果的战争,不过这世上多的是不死心,不甘心的人,老曹就是这样。
鄱阳县城的官署之中,曹操头痛的揉着脑袋,一边喝着酒,一边苦思着应对之法。
下边坐着荀攸、程昱等人,这些都是跟着曹操在这边谋划的,也包括统筹粮草之类的。而在蜀地,则是荀彧掌事,带着蒋济、刘晔、杨修等等,有他们跟郭嘉对垒。
曹操不说话,他们当然也不会多说。
在场的都是有智慧的人,都明白王言这一次的猛烈进攻,到底有什么影响。
现在曹操可以动用的兵力有限,没有办法全部增兵,否则的话长江就守不住。而如果只增兵许褚那边,那么其他几处战场怎么办?何况他们也没办法判断王言那边是否有更多的兵力。开战已经一个多月,王言的军事动员力量强大,谁也不知道到底调了多少人过来。
一旦王言这里没挡住,其他几处战线又被打崩,那么扬州这一战就结束了。王言大举进兵,长沙也保护不了多久。之后他们退守蜀地,王言大军围攻,纵然蜀地险阻又能据守多长时间?
想要出奇制胜,又如何出奇?他们连江都过不去。甚至就算让他们一战覆灭扬州这边的十万精锐,控制了江南地区,也于事无补,只能说又多活了十年。因为王言的底蕴在那里,损失十万精锐确实伤筋动骨,但是他们想要北伐,也是难如登天。
强如王言,渡江尚且如此费劲,何况他们的那些小舢板。
在他们的突袭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战果之时,他们就已经败了。又是突袭,又是数倍的兵力,这样的情况都没能打穿王言的军队,取得汉中以及扬州东部,以致于后续的对于长安、洛阳的偷袭行动,迟迟未决以致不能成行。
他们在蜀地的战略,就是守。抵御住汉中的攻击,发现良机,能够给王言方面沉重打击。顺便也等扬州这边的情况,接着再议。
王言的军队越打越多,越打越强,还有近几年他们的高压,以致民心不稳。虽然总是在黑化王言,但是王言那边的传说可是一直流传的。百姓再是愚昧,那也知道自己过的不好,总有逆反心理的。
后边的仗,就是硬挺着打的,因为不打不行。他们全都寄希望于,能够在动态的战场之中,找到弱点,一击而胜,绝地翻盘。
但显然,英明了二十四年的王言,仍旧英明。
所以老曹喝闷酒,所以一众有智慧的谋士不说话。
许是觉察到了士气的低落,曹操重重的将酒樽放下:“传我军令,调遣三万兵马驰援许褚,再调一万五千兵马,各部增兵五千,必须守住。明日我亲往阵前,生机在此一战。若擒王言,大事可定。若不成……天亡我也。”
他琢磨了半天,也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靠着兵力取胜。而这不到五万兵马,是他能抽出来的全部。一万五是他身边的护卫力量,三万是从江边抽走的。再多,长江就守不住了。
所以他决定殊死一搏,寄希望于他比王言更高明,八万大军,在那么小的一个地方,他就不信干不过王言……
荀攸拱了拱手,起身到一边写了军令,交由曹操看了一眼,而后用了印,由军士快马传令。
综合来看,目前的情况下,确实只有寄希望于能够干死王言。只要王言死了,虽然底蕴还是在那的,但是内部的政治斗争之下,必然影响战事。甚至如果他们活捉了王言,完全可以囚禁王言,那么王言的手下是绝对不敢乱动的。
想的真美啊,竟然把王大将军想成了窝囊的徽钦二宗,想成了朱祁镇?
亏着王大将军不知道他们竟然胆大包天的有么美的想法,若不然的话,这帮人战败了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实在太侮辱人了。
胜利了一天,这一天的战果还是不错的,除了使得对面减员三千人,还将战线推进了三十里。
至于他行军的补给问题,那实在是太简单了。江上都是战船,对面全是补给。所以在战线推进以后,便调遣了河对岸的民兵过来押送俘虏,刨坑埋尸,顺便补充兵员损耗。
到现在为止,他直接发动的一线战兵已经达到了二十万,汉中、扬州各十万。而二线的民兵,以及十五岁以上半成年的男丁,达到了百万。其中二线民兵负责押送粮草,补充兵员,守卫各处关隘以及江边等等,十五岁以上的则是单纯的负责运送粮草,给他们提供一些战争参与感。
这个十五岁以上,是包括了以前的退伍士兵,除了残疾人以及四十岁以上的男人。大量的警尉没有动,还是在各地维稳,以及处理各地的物资转运问题。
一个月过去,命令已经通传四方,从东北到草原再到凉州,就没有闲着的,全都在为战争服务。
虽然发动了百万男丁,但这还达不到全力以赴的程度。因为还留了很大的余地,准备着明年的春耕事宜,种地的事儿是打死都不敢耽搁的。
说到底,王言就没把老曹当对手,他也确实是有这样的实力,毕竟都种了二十多年地了,哪能是白种的。
饱睡一夜,翌日一早,吃过了早饭之后,又是开始了战斗。今天的战斗很有意思,上午的时候他是打的对面勉力支撑,几仗下去就打的对面减员两千多,推进了十里。可到了临近天黑,一场突然的失败,折损了几百人手,让王言笑了起来。
他知道,老曹来了……
日常感谢投月票的好哥哥们支持、
感谢投推荐的众位哥哥们支持、
感谢默默看书的大哥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