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嬷嬷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淑宁有没有在新年里偷懒。其实这是非常肯定的,所以淑宁挨了几戒尺,又重新开始练习走路站立坐下起身,幸好她在满月酒过后的悠闲日子里一时心血来潮,稍稍复习了一下宫规礼节,不然会更糟。
渐渐地她又把学过的东西拣起来了,并且慢慢地加入了新的内容,吃饭喝茶说话拿东西,笑该怎么笑,该怎么低头,吃喝到不好的东西该怎么处理,等等。这部分内容倒是不难,淑宁从小就已经习惯了。只是后来崔嬷嬷又叫人买了一堆五文钱一个的粗瓷碗碟回来,时不时地在她周围摔破,要求她对意外状况做到八风不动的地步。起初她每次都会被吓一跳,过了几天只是挑挑眉,又再过几天,已经视若无睹了。
背诵的东西也不再是宫规礼仪,而是一些相对而言比较难以言表的东西。最初是宫中所有后妃的家世、出身、性情、爱好、忌讳;然后是宫中执役的有头脸的太监宫女的名字与职责,淑宁就看到了上次那位明澜姑姑的名字;接着便是各大王公府第的情况。她这才知道原来当红的康亲王与已经没落的巽亲王府从前是一家,都是礼亲王一系的后人;而桐英所在的简亲王府,与她小时候听过的郑亲王其实是一脉相承。
说起来桐英家兄弟姐妹真多啊,济济一堂。今年新春,他刚添了一个小弟弟,仅在兄弟中就排行第十二,生母是正得宠的庶福晋王氏。桐英的继母虽然姓博尔济吉特氏,却不是蒙古王公的女儿。父亲只是正三品的一等侍卫,然而侧福晋高氏却是三品轻车都尉之女,两人眼下正斗得厉害。
看来简亲王府果然很复杂。怪不得桐英三天两头地跑出来。她想想自己,难道要嫁进这样的家庭吗?她有些犹豫。伯爵府这样的大家族,她已经有些受不了了,而简亲王府看来就更……
不过她想到桐英地好,又觉得自己不该动摇。正胡思乱想间,崔嬷嬷一尺子打过来。道:“姑娘怎么走神了?请认真些!”淑宁抿抿嘴,又重新背起书来。小刘氏在廊下看见,忙走过来请求崔嬷嬷手下留情。
这些天小刘氏与小宝都没离开,一直住在槐院里。不知她是不是从佟氏那里得了什么话,对淑宁十分照顾,亲自照管她的饮食,还常常给她做补身地东西。她很少干涉崔嬷嬷的教导,但对淑宁挨打这件事十分不谅解,每次见到都会开口求情。但崔嬷嬷是佟家供奉。怎么会把姑爷的一个侧室看在眼里?因此每次都驳回来了。
淑宁看出她对小刘氏母子有些轻视,心中恼火,板着脸说了句:“嬷嬷虽然资格老。但也不该对姨娘这般无礼。”然后也不多说,拉过小刘氏就走。崔嬷嬷脸上闪过一丝意外。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只是扬声道:“姑娘还未背好书。不能走开。”淑宁只当听不见。
她拉着小刘氏回房,劝对方早日带着小宝回房山去:“小宝弟弟还要上课呢,何况开春农忙,那边总该有个主人家压场才是。”小刘氏却笑道:“你是听了府里的闲话,怕我受委屈吧?怕什么?我如今不在乎那些。老爷太太都不在,叫我丢下你们几个小的回房山过太平日子,我做不出来。以前不知道就算了,现在见了你挨打,我不放心。再说,将军府那边派人来瞧九或送吃食什么地,咱家没个辈份大些的人接待可不好,总不能事事都指望大太太那边。”
淑宁虽然知道她说得在理,但仍不肯让步:“嬷嬷打我看着重,其实不痛,她们这些人都是知道分寸的,要是打得重了,留了疤痕,可就糟了。所以姨娘不必担心。”她好说歹说,小刘氏勉强让一步,答应让儿子先回房山去,自己则等端宁小两口回将军府住对月时才回,但之后则每隔十天八天就回伯爵府住几日。
淑宁扭不过她,只好应了,心想至少小宝不会受自家那几个堂弟欺负,也是好的。她送别小宝时,还嘱咐他别光顾着读书,每日都该出门走走,哪怕佃户们怎么种地也是好的。小宝郑重应了,又凑到她耳边说:“姐姐在家里,多照应我娘。嫂子那边的七喜和八福,昨儿说我娘坏话呢。”淑宁皱皱眉,点头答应。
原来真珍陪嫁过来的丫头里,七喜和八福两个长得有几分姿色的,心头都有些高,一过来,便把端宁身边侍候的几个丫头当成眼中钉,时不时地拿话挤兑。端宁宣布过梅院地规矩后,她们平息过几日,后来见端宁公事繁忙,内务都是自家小姐料理,除了二嫫偶尔会教训她们几句,并没有人会多管,便大胆起来。
小刘氏虽是张保二房,其实多年都不见有宠,三房名下的人自然不会对她有所轻视,但保不住伯爵府里的人会嚼舌头。七喜和八福两个不知底细,便小看了她。
真珍嫁过来只有大半个月,可以说仍处蜜月之中,与端宁二人好得蜜里调油,对别地事也不太在意。虽然有人对她提起两个丫头不安份,但她想到九儿她们几个离开父母亲人,陪她嫁到这个家来,便心软了,不愿太过委屈她们。
即便如此,日子长了,她也觉出不对来。公婆不在家,她在三房的地头上,还算过得自在,许多规矩都不需严守。但伯爵府毕竟是世代勋爵,与她娘家大不相同,在礼节方面甚是讲究,比如她与端宁在自家屋子里同桌吃饭,二嫫见了顶多对端宁嗦两句,但要是房里地人知道了,那拉氏或沈氏就会请她过去教导“新媳妇进门头一年不得上桌”地道理了。她渐渐感到在大家族里生活不易,也小心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她的丫头还要得罪公公地侧室。她便忍不住发怒了。
教训过七喜八福一顿后,她特地把小刘氏请过来,向对方道歉。还命两个丫头敬茶陪罪。其中七喜虽然照做了,但脸上仍有忿忿之色。便生气地要她到廊下跪着。
其实小刘氏并不太在意这些。她进门数年,如今在三房地位稳固,儿子又有出息。端宁成亲那天,张保还带着小宝去见亲友,介绍说那是他儿子。而且佟氏也答应等小宝满了十二岁就送他进正红旗地官学。她如今可说是事事顺心,年纪大了,经的事也多了,又信佛,越发把这些闲言闲语都不放在眼里。
她到了梅院,本是要说不打紧的,但因想起淑宁说过地话,便不动声色,冷眼看着真珍罚丫环。喝了口茶,才和颜悦色地道:“这大宅门里的规矩也大,少奶奶还年轻。嫁进咱们家来,想必总有些不习惯地。我当初刚来时也不惯呢。时日一长。也就那么一回事。只是少奶奶要多用心些,做新媳妇跟当闺女时不一样。要注意的地方多着呢。何况这家大业大的,人多嘴杂,头一件事就是要谨言慎行,这回幸好是我,若是遇上别的姨娘,可就说不清了。”
真珍点头受教,但旁边的九儿与八福却觉得不太中听,后者还道:“照姨娘地说 裂土美利坚5200法,难道我们姑娘身为三房嫡长媳,还要被别人的妾压着不成?”真珍怒斥:“住口!敢情你也想到廊下跪着是不是?你也去!”八福委屈地嘟囔一声,乖乖去了。
真珍向小刘氏陪罪,小刘氏却摇摇手,忽然换了话题:“说起来,老爷太太不在家,槐院那边的内务却交给淑姐儿和二嫫,长福照管外务,少奶奶只能管着梅院,原本派来的几个差事,也被二嫫收回去了。不知少奶奶心里是不是觉得添堵?”
真珍忙道:“这是婆婆与二嫫疼我呢,想我多些空闲与夫君在一处,我心里并不在意。”她脸色微微发红,这话倒是真心实意的。只是身后的九儿明显与她意见相左,只是不作声而已。
小刘氏淡淡笑道:“少奶奶,其实槐院就是大些,若你能把梅院管好,自然就能管得更多,可若你连手底下的丫环都治不好,叫太太怎么放心把家交给你?我这话虽说得不中听,可着实是一片好意。”
真珍本是个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忙坐直了身子肃然道:“多谢姨娘提点,我年轻不懂事,还请姨娘多教导我。”她恭恭敬敬地给小刘氏添了茶水,又低头坐回原座候教。
小刘氏见她这样,倒也心喜,望了两个丫环一眼,真珍发现了,马上叫九儿与六如出去,然后乖乖听讲。
小刘氏笑道:“少奶奶不必这样紧张,其实也没什么,只是这些丫头的心思,想必你我都心里有数。我多嘴劝你一句,快打消了这主意。太太在别地事上都好话说,唯独对家生丫头收房作妾一事深恶痛绝。你难道没发觉端哥儿身边的几个丫头,模样都不出挑么?这是太太在安你的心呢。”
真珍有些意外。她也是听从温夫人地意思,带几个丫环过来预备日后给端宁的,虽然她心里酸楚,但也被温夫人说地宠妾灭妻地事吓着了,所以才委委屈屈地答应这个安排。也因为这个原因,她明知七喜对端宁献殷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端宁丝毫不为之所动,倒让她心里格外欢喜甜蜜。
但如今照这位刘姨娘的意思,难道婆婆居然是不待见这种做法地?那她纵容手下丫环这样做,是不是反而辜负了婆婆的好意?
小刘氏一见她神色,便猜到她的想法,笑道:“别家收屋里人,本是常事,只是太太见了这府里几个兄弟侄儿的事,自己早年又是吃过亏的,因此不喜。少奶奶带来的人,太太见过后,嘴里虽不说什么,其实心里也是有想法的,只不过怜惜少奶奶,才没说出口来。但我着实不愿意看着你违了她的意,才多嘴说出来罢了。少奶奶身边的人,若是有这个念头的。还是早日打消地好。”
真珍没想到自己居然犯了这么个错,心中也紧张起来,忙向小刘氏请教起其他的事。发现许多事都与自己想的有些不一样,不禁十分懊恼。
晚上她私底下与端宁说起这些。端宁笑道:“我还在想你几时才发现这些呢。我早说了,只想你一个,并不打算纳妾收房,你还当我哄你呢。”真珍嗔道:“男子都爱花言巧语,我怎知你说地不是在哄我呢?”
端宁闷笑。半晌才正色道:“如今你知道了?我额娘不让阿玛纳妾,我妹妹也差不多是这么个想法。小时候,我阿玛本有个妾,因为得宠,还大胆对我们兄妹下毒手。自那以后,我就觉得妾不好,夫妻两个过日子就够了,没必要再插一个进来。你看我阿玛额娘二十年夫妻了还那么恩爱,我们也像他们一样。不好么?”
真珍低头脸红,只是很快就发现不对:“那刘姨娘是怎么回事?你哄我呢?”端宁想了想,便在她耳边小声说了小刘氏为妾的真相。末了还郑重道:“这本是我家地机密,你知道就好。千万别说出去。连你家里和几个丫头也别告诉。”真珍怔了半日,才点了头。
她如今总算知道原本对这个家的想法有许多错误的地方了。于是不再只顾着在自家小院里过蜜糖日子,常常请小刘氏与二嫫来说话,有不懂的地方也会问她们与长福,若是淑宁有空,她还会过来找小姑说话,打听的东西不再仅限于做菜做汤,连家中地规矩和公婆的喜好都问了。
淑宁倒是很满意她终于开始回到现实生活来了,倾囊相授不说,还指点她去向李氏与喜塔腊氏请教。她道:“虽然我们几房平日是各过各的,但总归是在一个府里住着,阿玛额娘都不在,嫂子多去向伯母婶娘们请安也是好的。大嫂子那边更该常去,她本就管着家,虽然话少,其实是个很好相处的人。我要学规矩,没法事事都告诉你,你不如多去问问她?”
真珍听了她的话,便时不时地去探望李氏以及喜塔腊氏,相处久了,更深觉自己的幸运。李氏日日要在婆婆跟前立规矩,虽然管着家,但在吃饭时还不能与丈夫公婆共桌,而要立在旁边侍候,晨昏定省更是要严格遵守,丈夫一屋子小妾,她还要事事照顾,一点醋也不能吃。
与她相比,自己嫁到三房,不用在公婆跟前立规矩,丈夫小姑都待自己极好,比起真正的嫡长媳李氏,真是幸运太多了。
真珍自此便格外认真小心行事,礼节方面也讲究起来,手底下的几个丫头,更是管得很严,那拉氏与沈氏见了,也赞了几句。真珍越发谨慎起来,到回娘家住对月地时候,与出嫁前几乎判若两人。
温夫人很是吃了一惊,不由感叹:“那种大户人家真是不一样,姑娘刚嫁过去一个月,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事事都讲究起来了。”
真珍呸了一句,道:“还说呢,二娘先前教我的都是些什么呀?叫我以为大家子真是那样地,结果出了好些丑。幸好婆婆不跟我一般见识,家里人也体贴,不然我都要叫人笑话死了。”她还重点点出佟氏不喜丫环收房之事,道:“七喜那丫头,一过去就闯祸,当初二娘是怎么挑的呀?八福也不是个省油地灯。”
温夫人有些讪讪地:“这两丫头都是我们府里家生地,可靠嘛,年轻人不懂事也是有的。但我也是一片好意。谁知你婆婆想法这样古怪?”
真珍想要解释原因,但又觉得那是夫家秘辛,就不说了,只道:“总之那几个丫头,九儿不敢违我地意,六如也还老实,其他两个,二娘多敲打敲打,她们都以为我糊涂了呢。”
温夫人应了,聊了些琐事,便问起淑宁的情况。真珍有些奇怪地道:“你问她做什么?如今她天天都在学规矩,怪苦的,我看了都觉得可怜。我能够免选,真真是皇恩浩荡。”
温夫人沉吟片刻,道:“其实告诉你也好,你帮着说几句好话吧。你阿玛和二哥看中了你小姑,打算她一落选,就去向你婆婆提亲,将她配给你二哥呢。”
真珍一怔,沉了脸道:“你胡说些什么呢?!”
渐渐地她又把学过的东西拣起来了,并且慢慢地加入了新的内容,吃饭喝茶说话拿东西,笑该怎么笑,该怎么低头,吃喝到不好的东西该怎么处理,等等。这部分内容倒是不难,淑宁从小就已经习惯了。只是后来崔嬷嬷又叫人买了一堆五文钱一个的粗瓷碗碟回来,时不时地在她周围摔破,要求她对意外状况做到八风不动的地步。起初她每次都会被吓一跳,过了几天只是挑挑眉,又再过几天,已经视若无睹了。
背诵的东西也不再是宫规礼仪,而是一些相对而言比较难以言表的东西。最初是宫中所有后妃的家世、出身、性情、爱好、忌讳;然后是宫中执役的有头脸的太监宫女的名字与职责,淑宁就看到了上次那位明澜姑姑的名字;接着便是各大王公府第的情况。她这才知道原来当红的康亲王与已经没落的巽亲王府从前是一家,都是礼亲王一系的后人;而桐英所在的简亲王府,与她小时候听过的郑亲王其实是一脉相承。
说起来桐英家兄弟姐妹真多啊,济济一堂。今年新春,他刚添了一个小弟弟,仅在兄弟中就排行第十二,生母是正得宠的庶福晋王氏。桐英的继母虽然姓博尔济吉特氏,却不是蒙古王公的女儿。父亲只是正三品的一等侍卫,然而侧福晋高氏却是三品轻车都尉之女,两人眼下正斗得厉害。
看来简亲王府果然很复杂。怪不得桐英三天两头地跑出来。她想想自己,难道要嫁进这样的家庭吗?她有些犹豫。伯爵府这样的大家族,她已经有些受不了了,而简亲王府看来就更……
不过她想到桐英地好,又觉得自己不该动摇。正胡思乱想间,崔嬷嬷一尺子打过来。道:“姑娘怎么走神了?请认真些!”淑宁抿抿嘴,又重新背起书来。小刘氏在廊下看见,忙走过来请求崔嬷嬷手下留情。
这些天小刘氏与小宝都没离开,一直住在槐院里。不知她是不是从佟氏那里得了什么话,对淑宁十分照顾,亲自照管她的饮食,还常常给她做补身地东西。她很少干涉崔嬷嬷的教导,但对淑宁挨打这件事十分不谅解,每次见到都会开口求情。但崔嬷嬷是佟家供奉。怎么会把姑爷的一个侧室看在眼里?因此每次都驳回来了。
淑宁看出她对小刘氏母子有些轻视,心中恼火,板着脸说了句:“嬷嬷虽然资格老。但也不该对姨娘这般无礼。”然后也不多说,拉过小刘氏就走。崔嬷嬷脸上闪过一丝意外。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只是扬声道:“姑娘还未背好书。不能走开。”淑宁只当听不见。
她拉着小刘氏回房,劝对方早日带着小宝回房山去:“小宝弟弟还要上课呢,何况开春农忙,那边总该有个主人家压场才是。”小刘氏却笑道:“你是听了府里的闲话,怕我受委屈吧?怕什么?我如今不在乎那些。老爷太太都不在,叫我丢下你们几个小的回房山过太平日子,我做不出来。以前不知道就算了,现在见了你挨打,我不放心。再说,将军府那边派人来瞧九或送吃食什么地,咱家没个辈份大些的人接待可不好,总不能事事都指望大太太那边。”
淑宁虽然知道她说得在理,但仍不肯让步:“嬷嬷打我看着重,其实不痛,她们这些人都是知道分寸的,要是打得重了,留了疤痕,可就糟了。所以姨娘不必担心。”她好说歹说,小刘氏勉强让一步,答应让儿子先回房山去,自己则等端宁小两口回将军府住对月时才回,但之后则每隔十天八天就回伯爵府住几日。
淑宁扭不过她,只好应了,心想至少小宝不会受自家那几个堂弟欺负,也是好的。她送别小宝时,还嘱咐他别光顾着读书,每日都该出门走走,哪怕佃户们怎么种地也是好的。小宝郑重应了,又凑到她耳边说:“姐姐在家里,多照应我娘。嫂子那边的七喜和八福,昨儿说我娘坏话呢。”淑宁皱皱眉,点头答应。
原来真珍陪嫁过来的丫头里,七喜和八福两个长得有几分姿色的,心头都有些高,一过来,便把端宁身边侍候的几个丫头当成眼中钉,时不时地拿话挤兑。端宁宣布过梅院地规矩后,她们平息过几日,后来见端宁公事繁忙,内务都是自家小姐料理,除了二嫫偶尔会教训她们几句,并没有人会多管,便大胆起来。
小刘氏虽是张保二房,其实多年都不见有宠,三房名下的人自然不会对她有所轻视,但保不住伯爵府里的人会嚼舌头。七喜和八福两个不知底细,便小看了她。
真珍嫁过来只有大半个月,可以说仍处蜜月之中,与端宁二人好得蜜里调油,对别地事也不太在意。虽然有人对她提起两个丫头不安份,但她想到九儿她们几个离开父母亲人,陪她嫁到这个家来,便心软了,不愿太过委屈她们。
即便如此,日子长了,她也觉出不对来。公婆不在家,她在三房的地头上,还算过得自在,许多规矩都不需严守。但伯爵府毕竟是世代勋爵,与她娘家大不相同,在礼节方面甚是讲究,比如她与端宁在自家屋子里同桌吃饭,二嫫见了顶多对端宁嗦两句,但要是房里地人知道了,那拉氏或沈氏就会请她过去教导“新媳妇进门头一年不得上桌”地道理了。她渐渐感到在大家族里生活不易,也小心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她的丫头还要得罪公公地侧室。她便忍不住发怒了。
教训过七喜八福一顿后,她特地把小刘氏请过来,向对方道歉。还命两个丫头敬茶陪罪。其中七喜虽然照做了,但脸上仍有忿忿之色。便生气地要她到廊下跪着。
其实小刘氏并不太在意这些。她进门数年,如今在三房地位稳固,儿子又有出息。端宁成亲那天,张保还带着小宝去见亲友,介绍说那是他儿子。而且佟氏也答应等小宝满了十二岁就送他进正红旗地官学。她如今可说是事事顺心,年纪大了,经的事也多了,又信佛,越发把这些闲言闲语都不放在眼里。
她到了梅院,本是要说不打紧的,但因想起淑宁说过地话,便不动声色,冷眼看着真珍罚丫环。喝了口茶,才和颜悦色地道:“这大宅门里的规矩也大,少奶奶还年轻。嫁进咱们家来,想必总有些不习惯地。我当初刚来时也不惯呢。时日一长。也就那么一回事。只是少奶奶要多用心些,做新媳妇跟当闺女时不一样。要注意的地方多着呢。何况这家大业大的,人多嘴杂,头一件事就是要谨言慎行,这回幸好是我,若是遇上别的姨娘,可就说不清了。”
真珍点头受教,但旁边的九儿与八福却觉得不太中听,后者还道:“照姨娘地说 裂土美利坚5200法,难道我们姑娘身为三房嫡长媳,还要被别人的妾压着不成?”真珍怒斥:“住口!敢情你也想到廊下跪着是不是?你也去!”八福委屈地嘟囔一声,乖乖去了。
真珍向小刘氏陪罪,小刘氏却摇摇手,忽然换了话题:“说起来,老爷太太不在家,槐院那边的内务却交给淑姐儿和二嫫,长福照管外务,少奶奶只能管着梅院,原本派来的几个差事,也被二嫫收回去了。不知少奶奶心里是不是觉得添堵?”
真珍忙道:“这是婆婆与二嫫疼我呢,想我多些空闲与夫君在一处,我心里并不在意。”她脸色微微发红,这话倒是真心实意的。只是身后的九儿明显与她意见相左,只是不作声而已。
小刘氏淡淡笑道:“少奶奶,其实槐院就是大些,若你能把梅院管好,自然就能管得更多,可若你连手底下的丫环都治不好,叫太太怎么放心把家交给你?我这话虽说得不中听,可着实是一片好意。”
真珍本是个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忙坐直了身子肃然道:“多谢姨娘提点,我年轻不懂事,还请姨娘多教导我。”她恭恭敬敬地给小刘氏添了茶水,又低头坐回原座候教。
小刘氏见她这样,倒也心喜,望了两个丫环一眼,真珍发现了,马上叫九儿与六如出去,然后乖乖听讲。
小刘氏笑道:“少奶奶不必这样紧张,其实也没什么,只是这些丫头的心思,想必你我都心里有数。我多嘴劝你一句,快打消了这主意。太太在别地事上都好话说,唯独对家生丫头收房作妾一事深恶痛绝。你难道没发觉端哥儿身边的几个丫头,模样都不出挑么?这是太太在安你的心呢。”
真珍有些意外。她也是听从温夫人地意思,带几个丫环过来预备日后给端宁的,虽然她心里酸楚,但也被温夫人说地宠妾灭妻地事吓着了,所以才委委屈屈地答应这个安排。也因为这个原因,她明知七喜对端宁献殷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端宁丝毫不为之所动,倒让她心里格外欢喜甜蜜。
但如今照这位刘姨娘的意思,难道婆婆居然是不待见这种做法地?那她纵容手下丫环这样做,是不是反而辜负了婆婆的好意?
小刘氏一见她神色,便猜到她的想法,笑道:“别家收屋里人,本是常事,只是太太见了这府里几个兄弟侄儿的事,自己早年又是吃过亏的,因此不喜。少奶奶带来的人,太太见过后,嘴里虽不说什么,其实心里也是有想法的,只不过怜惜少奶奶,才没说出口来。但我着实不愿意看着你违了她的意,才多嘴说出来罢了。少奶奶身边的人,若是有这个念头的。还是早日打消地好。”
真珍没想到自己居然犯了这么个错,心中也紧张起来,忙向小刘氏请教起其他的事。发现许多事都与自己想的有些不一样,不禁十分懊恼。
晚上她私底下与端宁说起这些。端宁笑道:“我还在想你几时才发现这些呢。我早说了,只想你一个,并不打算纳妾收房,你还当我哄你呢。”真珍嗔道:“男子都爱花言巧语,我怎知你说地不是在哄我呢?”
端宁闷笑。半晌才正色道:“如今你知道了?我额娘不让阿玛纳妾,我妹妹也差不多是这么个想法。小时候,我阿玛本有个妾,因为得宠,还大胆对我们兄妹下毒手。自那以后,我就觉得妾不好,夫妻两个过日子就够了,没必要再插一个进来。你看我阿玛额娘二十年夫妻了还那么恩爱,我们也像他们一样。不好么?”
真珍低头脸红,只是很快就发现不对:“那刘姨娘是怎么回事?你哄我呢?”端宁想了想,便在她耳边小声说了小刘氏为妾的真相。末了还郑重道:“这本是我家地机密,你知道就好。千万别说出去。连你家里和几个丫头也别告诉。”真珍怔了半日,才点了头。
她如今总算知道原本对这个家的想法有许多错误的地方了。于是不再只顾着在自家小院里过蜜糖日子,常常请小刘氏与二嫫来说话,有不懂的地方也会问她们与长福,若是淑宁有空,她还会过来找小姑说话,打听的东西不再仅限于做菜做汤,连家中地规矩和公婆的喜好都问了。
淑宁倒是很满意她终于开始回到现实生活来了,倾囊相授不说,还指点她去向李氏与喜塔腊氏请教。她道:“虽然我们几房平日是各过各的,但总归是在一个府里住着,阿玛额娘都不在,嫂子多去向伯母婶娘们请安也是好的。大嫂子那边更该常去,她本就管着家,虽然话少,其实是个很好相处的人。我要学规矩,没法事事都告诉你,你不如多去问问她?”
真珍听了她的话,便时不时地去探望李氏以及喜塔腊氏,相处久了,更深觉自己的幸运。李氏日日要在婆婆跟前立规矩,虽然管着家,但在吃饭时还不能与丈夫公婆共桌,而要立在旁边侍候,晨昏定省更是要严格遵守,丈夫一屋子小妾,她还要事事照顾,一点醋也不能吃。
与她相比,自己嫁到三房,不用在公婆跟前立规矩,丈夫小姑都待自己极好,比起真正的嫡长媳李氏,真是幸运太多了。
真珍自此便格外认真小心行事,礼节方面也讲究起来,手底下的几个丫头,更是管得很严,那拉氏与沈氏见了,也赞了几句。真珍越发谨慎起来,到回娘家住对月地时候,与出嫁前几乎判若两人。
温夫人很是吃了一惊,不由感叹:“那种大户人家真是不一样,姑娘刚嫁过去一个月,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事事都讲究起来了。”
真珍呸了一句,道:“还说呢,二娘先前教我的都是些什么呀?叫我以为大家子真是那样地,结果出了好些丑。幸好婆婆不跟我一般见识,家里人也体贴,不然我都要叫人笑话死了。”她还重点点出佟氏不喜丫环收房之事,道:“七喜那丫头,一过去就闯祸,当初二娘是怎么挑的呀?八福也不是个省油地灯。”
温夫人有些讪讪地:“这两丫头都是我们府里家生地,可靠嘛,年轻人不懂事也是有的。但我也是一片好意。谁知你婆婆想法这样古怪?”
真珍想要解释原因,但又觉得那是夫家秘辛,就不说了,只道:“总之那几个丫头,九儿不敢违我地意,六如也还老实,其他两个,二娘多敲打敲打,她们都以为我糊涂了呢。”
温夫人应了,聊了些琐事,便问起淑宁的情况。真珍有些奇怪地道:“你问她做什么?如今她天天都在学规矩,怪苦的,我看了都觉得可怜。我能够免选,真真是皇恩浩荡。”
温夫人沉吟片刻,道:“其实告诉你也好,你帮着说几句好话吧。你阿玛和二哥看中了你小姑,打算她一落选,就去向你婆婆提亲,将她配给你二哥呢。”
真珍一怔,沉了脸道:“你胡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