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至京城有千里之遥,自然不可能十日八日就有回信,淑宁只好安下心来等候。
佟氏已经出了月子,身体也养得不错,只是又要忙着管理家务,又要忙着照顾小儿子,还要忙着结交各家官眷,可以说是忙得不可开交。
王瑞宝夫妻离开后,长福和周四林夫妻做事少了制肘,自然是方便了许多,但是二嫫不在,佟氏还是觉得有些不太习惯的。
淑宁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要负责一部分家务,为母亲分忧的。佟氏虽然觉得女儿年纪还太小,只是扭不过她一片孝心,便最终答应了将食材间交给她管。
厨房那边的三间大房,有一间厨房,一间柴房,还有一间便是食材间。说是食材间,其实存放的不全是吃的东西,除了各种米面肉菜之类的食材以外,这间屋子还放置了干净碗碟杯盘等餐具。淑宁的任务便是管理这个地方。
这个任务并不繁重,只是事情都很琐碎,佟氏本就是打着对女儿进行家务管理初级培训的算盘,才将这件事交给她。
按照惯例,淑宁每日只需在早上到食材间去看着下人们拿走当日所需食材,然后在饭前确保使用的碗碟都是干净而且恰当的,等饭后人们洗好餐具,再确认他们的确是洗干净了,而且没有打坏任何一只,等所有东西都被放好后,她就可以离开了。
除此之外,还要每天查看一个上锁的橱柜里的高级瓷器餐具没有丢失或损坏,当日是否有用剩的食材,第二天需要添置什么东西;每隔两三天数一次平日使用的餐具是否有所减少,米面调料是否需要补充。等等等等。
不过有其他仆妇帮忙,又能随时向佟氏请教,淑宁很快就上手了。不但上手,她还对这个地方做了些小小的改革。
她发现所有的碗碟洗好后,都是直接用一块布拭干水后,放进橱柜里的。虽然洗碗的人声称那块布很干净,但淑宁却信不过那上头一道一道已经发灰的水痕,更别说吃饭前所有碗筷都没有进行过消毒工作了。想到以前自己都是用这种干净程度很可疑的餐具吃饭,她就忍不住想吐。
于是她叫人到后花园砍了两根竹子,剖成细细的篾条,编了十多个长方形的疏眼竹筐,筐底还编了四个小脚,洗净晾干后,把洗好的碗碟筷子稀稀拉拉地斜放在上头,让水慢慢的流到筐底,又流了出去。等餐具都晾干了,才放进橱柜里。等待的过程中,所有筐子都要拿一块干净的白布盖着,预防有灰尘掉进去。这些布,每天都要洗一次,因此准备了两份,换着用。
每次开饭前,她都要监督上菜的仆妇,把所有碗筷都用滚烫的开水烫过,才拿来装食物。
刚开始时,在厨房做事的人很不习惯,私底下埋怨这是多此一举,没事找事干。佟氏听说后,也问过淑宁。淑宁没法向古代人解释细菌之类的问题,只好对佟氏说,岭南地区潮湿多雨,容易有瘴气,水也不知是否干净,她叫人把碗碟晾干水再存放,用前又拿开水去烫过,是为了预防水里有脏东西,连食物一起吃进肚子里,大人们或许不怕,但小孩子尤其是婴儿却是受不住的。
佟氏半信半疑,但关系到小儿子的身体健康,便命令下人们,要听从淑宁的指挥。
那些仆妇下人们,多数是他们家到了京城后才到三房来的,原本并不把安静的淑宁放在眼里。但时间一长,他们都发现这位三姑娘在三房的地位,一点都不比京城那位二姑娘在府中的地位差,甚至连老爷太太都愿意听她的意见,便渐渐地收起了轻慢的心思,又因为淑宁为人稳重,处事态度大方,都开始对她产生了真正的敬意。
淑宁很快发现,管理食材间的工作有一个很大的好处。这个房间与厨房相通,她在里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阿银和春杏做饭的情形。于是她除了每日照常做针线、看书、练字以及陪母亲弟弟以外,就是呆在这个屋子里。一方面是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为了多跟阿银相处。
她与阿银交谈时,因为对方只会一点官话,她就跟着学些粤语,然后用它跟阿银交流。小孩子学什么东西都快,学语言更是如此。淑宁渐渐地可以用不咸不淡的粤语跟阿银谈两句话了。
这样一来,她有什么饮食上的想法,都可以直接跟阿银提。阿银会以为她原本就学过或见过,不会起什么疑心;而其他人,则会以为她所知道的烹饪知识,是阿银教给她的,她们交谈的时候,其实是淑宁在向阿银请教。
这可以说是个美丽的误会,也可以说是淑宁的小小计谋。她相信,以后就算自己想出什么现代的菜式来,家里人都不会起疑心的。
淑宁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实行着自己的小计划,日子也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很快,就要过年了。
全家上下都在准备到广州后的第一个新年,佟氏已事先向其他官家太太打听过往年规矩,又从阿银阿娣那里知道了些本地风俗,决心要办得好看些。
离新年愈近,张保发现给自己送礼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送的东西还很贵重,瓷器绸缎这些不算什么,居然还有人送各种西洋物品和珍珠宝石的。他起初不知,收下后一看,吓了一大跳,与苏先生商量一番,便去向苏通判请教。
苏通判却告诉他,其他官员都是这样的,人人都会收,让张保尽管收下。他说:“送这些东西的人多是本地富商,其中大多是十三行的买办,或是依附他们的商家。他们为西洋商人购置货物,自己又有生意,每年最少也有数万两的入息,多的有几十万两。这些礼物看着贵重,实际上顶多花上他们数百两,一千两算是顶天了,相比做生意赚到的,只不过九牛一毛而已。咱们辛苦一年,得些好处也是应当。”
张保还是有些不安:“可是这礼太贵重了,他们送我们这些,该不会是有所求吧?”
苏通判却笑道:“能有什么所求?不过是求个安心罢了,希望各处衙门对他们盘剥不要太重了,平日里不要多加为难,最重要的,是要保住他们的买办之位。要知道,这广州城内外,连同附近的番禺、南海、佛山一带,有名号的商人多了去了,外省的大商家更不必提,想要跟洋人做生意的不知凡几,他们自然要千方百计保住自己的地位。这可是口大肥肉啊。咱们只要不去骚扰他们,就能安安心心收下这些孝敬了。”
张保这才明白了,便谢了苏通判辞了出来。回来后,他笑着对苏先生说:“这样看来,倒是跟从前在奉天城时,底下人孝敬的财物差不多,只不过价值翻了好几番罢了。”
苏先生便笑说:“人人都以为江南的官职才是肥缺,万没有想到这广州城也是这般富庶。可笑当初大人得这个缺的时候,还有人同情大人,说这偏远之地,没有油水可捞呢。”
张保道:“那是他们无知罢了,凡是通商港口,都是富庶之地。不过海禁才重开数年,本地官员也是最近这几年才收到这些财物罢了,大概风声还不曾传进中原内陆去呢。”
他重新看了看送来的礼盒,叹了口气道:“罢了,又不是我要他们送的,我也不会因为收了礼就帮着他们为非作歹,我尽管收下便是。”
他把礼物分出三成,除去一成给苏先生的,其余都分给同知衙门上下人等,这样一来,自然是人人称颂,对他的崇敬之心倒是多了不少,张保有什么吩咐,都肯出力去做。
苏先生本要推却,见张保坚持,便收下了。
其余七成财物,张保全部交给了佟氏。佟氏起初也是吓一跳,听张保说完来龙去脉,便亲自带着素云把东西分门别类收到二楼的库房里。夫妻俩商量了一晚,最后决定先把东西收着,然后慢慢物色一个可靠的行商,把其中用不着的东西带到外省去出手,换回银子。
手中有钱,佟氏就更有底气了,这个年全家都过得甚是滋润。
淑宁虽然不知道父母收到不少值钱的礼物,但也发现家里变得有钱起来。花厅的古董架子上,摆上了不少名贵瓷器;父母小弟和自己为过年做的新衣,用的料子比从前见过的不知漂亮多少倍;连家中的丫环仆役,也都换了新衣服。长福和周四林夫妻穿的都是绸衣,素云、巧云和春杏都得了新首饰,每日里爱不释手地翻看,还互相之间炫耀,阿银、阿娣和阿花几个,虽然没表现出来,却也整天顶着个笑脸,想必也得了不少好处。
淑宁也曾有过担心,不知张保会不会做些收贿的事,私下里问了苏先生。苏先生却说不必担心,城里的官员都是这样,太过清廉反而不合群了。淑宁还不放心,然后又托了阿松到外面打听消息。
说起来,他们全家上下,学说粤语学得最快的,不是淑宁,而是苏先生身边的阿松。淑宁前世有基础,现在还只能说几句半咸不淡的本地话,而阿松却已经能流利地跟人交谈了。
也因为他有这样的本事,平日里苏先生便不用他在身边随侍,而让他到外头市井茶肆处游荡,打听些本地的小道消息。
淑宁从阿松那里打听到,自己老爹在城中官声还好,而且城中百姓对于过年送礼似乎习以为常,便放下了心。回想起自己这般胡思乱想,也有点好笑,难道相处了那么多年,她还不了解自家老爹的个性么?有好处他也会收,但盘剥百姓、官商勾结为非作歹的事,他却是不敢去做的。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正是小年,但岭南地方似乎并不怎么看重这个日子,所以淑宁一家只是随意庆祝一下。不过阿银提出要回家过年,阿花阿娣也辞了去。佟氏十分惋惜,只好跟她们约好过了元宵要再回来。
新年张保要放假,早早带着长贵领了上头分派的东西回来了。佟氏一看,有半扇猪、半只羊,米、面各一石,瓜果蔬菜一大筐,却有两个竹篓,不知装的是什么,叫人打开一看,原来一个装的是活鱼,一个装的是活虾。
张保笑道:“这大冬天的,也算是难得了,这边人都讲究年夜饭要吃鱼,讨个‘年年有余’的吉利意思,这个我们早就知道了。不过吃虾倒是新鲜些,请夫人一并料理了吧。”
佟氏便命人都收到厨房的食材间去,淑宁一一记下了,开始想过年要做些什么新鲜菜式吃。
佟氏已经出了月子,身体也养得不错,只是又要忙着管理家务,又要忙着照顾小儿子,还要忙着结交各家官眷,可以说是忙得不可开交。
王瑞宝夫妻离开后,长福和周四林夫妻做事少了制肘,自然是方便了许多,但是二嫫不在,佟氏还是觉得有些不太习惯的。
淑宁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要负责一部分家务,为母亲分忧的。佟氏虽然觉得女儿年纪还太小,只是扭不过她一片孝心,便最终答应了将食材间交给她管。
厨房那边的三间大房,有一间厨房,一间柴房,还有一间便是食材间。说是食材间,其实存放的不全是吃的东西,除了各种米面肉菜之类的食材以外,这间屋子还放置了干净碗碟杯盘等餐具。淑宁的任务便是管理这个地方。
这个任务并不繁重,只是事情都很琐碎,佟氏本就是打着对女儿进行家务管理初级培训的算盘,才将这件事交给她。
按照惯例,淑宁每日只需在早上到食材间去看着下人们拿走当日所需食材,然后在饭前确保使用的碗碟都是干净而且恰当的,等饭后人们洗好餐具,再确认他们的确是洗干净了,而且没有打坏任何一只,等所有东西都被放好后,她就可以离开了。
除此之外,还要每天查看一个上锁的橱柜里的高级瓷器餐具没有丢失或损坏,当日是否有用剩的食材,第二天需要添置什么东西;每隔两三天数一次平日使用的餐具是否有所减少,米面调料是否需要补充。等等等等。
不过有其他仆妇帮忙,又能随时向佟氏请教,淑宁很快就上手了。不但上手,她还对这个地方做了些小小的改革。
她发现所有的碗碟洗好后,都是直接用一块布拭干水后,放进橱柜里的。虽然洗碗的人声称那块布很干净,但淑宁却信不过那上头一道一道已经发灰的水痕,更别说吃饭前所有碗筷都没有进行过消毒工作了。想到以前自己都是用这种干净程度很可疑的餐具吃饭,她就忍不住想吐。
于是她叫人到后花园砍了两根竹子,剖成细细的篾条,编了十多个长方形的疏眼竹筐,筐底还编了四个小脚,洗净晾干后,把洗好的碗碟筷子稀稀拉拉地斜放在上头,让水慢慢的流到筐底,又流了出去。等餐具都晾干了,才放进橱柜里。等待的过程中,所有筐子都要拿一块干净的白布盖着,预防有灰尘掉进去。这些布,每天都要洗一次,因此准备了两份,换着用。
每次开饭前,她都要监督上菜的仆妇,把所有碗筷都用滚烫的开水烫过,才拿来装食物。
刚开始时,在厨房做事的人很不习惯,私底下埋怨这是多此一举,没事找事干。佟氏听说后,也问过淑宁。淑宁没法向古代人解释细菌之类的问题,只好对佟氏说,岭南地区潮湿多雨,容易有瘴气,水也不知是否干净,她叫人把碗碟晾干水再存放,用前又拿开水去烫过,是为了预防水里有脏东西,连食物一起吃进肚子里,大人们或许不怕,但小孩子尤其是婴儿却是受不住的。
佟氏半信半疑,但关系到小儿子的身体健康,便命令下人们,要听从淑宁的指挥。
那些仆妇下人们,多数是他们家到了京城后才到三房来的,原本并不把安静的淑宁放在眼里。但时间一长,他们都发现这位三姑娘在三房的地位,一点都不比京城那位二姑娘在府中的地位差,甚至连老爷太太都愿意听她的意见,便渐渐地收起了轻慢的心思,又因为淑宁为人稳重,处事态度大方,都开始对她产生了真正的敬意。
淑宁很快发现,管理食材间的工作有一个很大的好处。这个房间与厨房相通,她在里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阿银和春杏做饭的情形。于是她除了每日照常做针线、看书、练字以及陪母亲弟弟以外,就是呆在这个屋子里。一方面是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为了多跟阿银相处。
她与阿银交谈时,因为对方只会一点官话,她就跟着学些粤语,然后用它跟阿银交流。小孩子学什么东西都快,学语言更是如此。淑宁渐渐地可以用不咸不淡的粤语跟阿银谈两句话了。
这样一来,她有什么饮食上的想法,都可以直接跟阿银提。阿银会以为她原本就学过或见过,不会起什么疑心;而其他人,则会以为她所知道的烹饪知识,是阿银教给她的,她们交谈的时候,其实是淑宁在向阿银请教。
这可以说是个美丽的误会,也可以说是淑宁的小小计谋。她相信,以后就算自己想出什么现代的菜式来,家里人都不会起疑心的。
淑宁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实行着自己的小计划,日子也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很快,就要过年了。
全家上下都在准备到广州后的第一个新年,佟氏已事先向其他官家太太打听过往年规矩,又从阿银阿娣那里知道了些本地风俗,决心要办得好看些。
离新年愈近,张保发现给自己送礼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送的东西还很贵重,瓷器绸缎这些不算什么,居然还有人送各种西洋物品和珍珠宝石的。他起初不知,收下后一看,吓了一大跳,与苏先生商量一番,便去向苏通判请教。
苏通判却告诉他,其他官员都是这样的,人人都会收,让张保尽管收下。他说:“送这些东西的人多是本地富商,其中大多是十三行的买办,或是依附他们的商家。他们为西洋商人购置货物,自己又有生意,每年最少也有数万两的入息,多的有几十万两。这些礼物看着贵重,实际上顶多花上他们数百两,一千两算是顶天了,相比做生意赚到的,只不过九牛一毛而已。咱们辛苦一年,得些好处也是应当。”
张保还是有些不安:“可是这礼太贵重了,他们送我们这些,该不会是有所求吧?”
苏通判却笑道:“能有什么所求?不过是求个安心罢了,希望各处衙门对他们盘剥不要太重了,平日里不要多加为难,最重要的,是要保住他们的买办之位。要知道,这广州城内外,连同附近的番禺、南海、佛山一带,有名号的商人多了去了,外省的大商家更不必提,想要跟洋人做生意的不知凡几,他们自然要千方百计保住自己的地位。这可是口大肥肉啊。咱们只要不去骚扰他们,就能安安心心收下这些孝敬了。”
张保这才明白了,便谢了苏通判辞了出来。回来后,他笑着对苏先生说:“这样看来,倒是跟从前在奉天城时,底下人孝敬的财物差不多,只不过价值翻了好几番罢了。”
苏先生便笑说:“人人都以为江南的官职才是肥缺,万没有想到这广州城也是这般富庶。可笑当初大人得这个缺的时候,还有人同情大人,说这偏远之地,没有油水可捞呢。”
张保道:“那是他们无知罢了,凡是通商港口,都是富庶之地。不过海禁才重开数年,本地官员也是最近这几年才收到这些财物罢了,大概风声还不曾传进中原内陆去呢。”
他重新看了看送来的礼盒,叹了口气道:“罢了,又不是我要他们送的,我也不会因为收了礼就帮着他们为非作歹,我尽管收下便是。”
他把礼物分出三成,除去一成给苏先生的,其余都分给同知衙门上下人等,这样一来,自然是人人称颂,对他的崇敬之心倒是多了不少,张保有什么吩咐,都肯出力去做。
苏先生本要推却,见张保坚持,便收下了。
其余七成财物,张保全部交给了佟氏。佟氏起初也是吓一跳,听张保说完来龙去脉,便亲自带着素云把东西分门别类收到二楼的库房里。夫妻俩商量了一晚,最后决定先把东西收着,然后慢慢物色一个可靠的行商,把其中用不着的东西带到外省去出手,换回银子。
手中有钱,佟氏就更有底气了,这个年全家都过得甚是滋润。
淑宁虽然不知道父母收到不少值钱的礼物,但也发现家里变得有钱起来。花厅的古董架子上,摆上了不少名贵瓷器;父母小弟和自己为过年做的新衣,用的料子比从前见过的不知漂亮多少倍;连家中的丫环仆役,也都换了新衣服。长福和周四林夫妻穿的都是绸衣,素云、巧云和春杏都得了新首饰,每日里爱不释手地翻看,还互相之间炫耀,阿银、阿娣和阿花几个,虽然没表现出来,却也整天顶着个笑脸,想必也得了不少好处。
淑宁也曾有过担心,不知张保会不会做些收贿的事,私下里问了苏先生。苏先生却说不必担心,城里的官员都是这样,太过清廉反而不合群了。淑宁还不放心,然后又托了阿松到外面打听消息。
说起来,他们全家上下,学说粤语学得最快的,不是淑宁,而是苏先生身边的阿松。淑宁前世有基础,现在还只能说几句半咸不淡的本地话,而阿松却已经能流利地跟人交谈了。
也因为他有这样的本事,平日里苏先生便不用他在身边随侍,而让他到外头市井茶肆处游荡,打听些本地的小道消息。
淑宁从阿松那里打听到,自己老爹在城中官声还好,而且城中百姓对于过年送礼似乎习以为常,便放下了心。回想起自己这般胡思乱想,也有点好笑,难道相处了那么多年,她还不了解自家老爹的个性么?有好处他也会收,但盘剥百姓、官商勾结为非作歹的事,他却是不敢去做的。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正是小年,但岭南地方似乎并不怎么看重这个日子,所以淑宁一家只是随意庆祝一下。不过阿银提出要回家过年,阿花阿娣也辞了去。佟氏十分惋惜,只好跟她们约好过了元宵要再回来。
新年张保要放假,早早带着长贵领了上头分派的东西回来了。佟氏一看,有半扇猪、半只羊,米、面各一石,瓜果蔬菜一大筐,却有两个竹篓,不知装的是什么,叫人打开一看,原来一个装的是活鱼,一个装的是活虾。
张保笑道:“这大冬天的,也算是难得了,这边人都讲究年夜饭要吃鱼,讨个‘年年有余’的吉利意思,这个我们早就知道了。不过吃虾倒是新鲜些,请夫人一并料理了吧。”
佟氏便命人都收到厨房的食材间去,淑宁一一记下了,开始想过年要做些什么新鲜菜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