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于谦参见越王殿下。”
“小王幸会于尚书。”
见朱祁铭回礼时显得十分恭敬,于谦复拱手,“殿下礼重,在下万不敢受。”
朱祁铭这才正身,举目望去,见五十二岁的于谦姿容儒雅,却天生傲骨,眉眼间的那分果决颇能代表他的性格。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于谦,他对于谦的尊敬之情油然而生,他知道,在社稷危殆的当口,眼前这个轻车简从就跑遍了京中各营的兵部尚书,正是大明的柱石!
他目光一动,脸上的浅笑瞬间绽放出来,如发自骨子里一般。
于谦移步近前,看似漫不经心地扫了徐恭、牛三一眼。二人连忙作礼。
“殿下,那不是方从浙闽一带剿贼归来的徐恭吗?他曾任锦衣卫指挥使,在下与他有过数面之缘,且知道他曾追随殿下出生入死。”于谦冲朱祁铭略含深意地笑笑,“徐恭不失为一员良将,恕在下直言,他本该在疆场上效命才是,岂能常随一个迟早都要赴藩的亲王?等击败鞑贼之后,在下即奏请皇上,将徐恭的五千人马重新编入京营,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好一个睿智的于谦!朱祁铭暗中赞叹一声,心中激动不已,虽故作若无其事状,但嘴角还是微微抽动了一下,“此人也可算作良将吧,却不随大流,但愿他能尽展其才,终生适得其所!”
“那是自然。”于谦含笑冲徐恭点点头,扭头转视唐戟,“还有这个唐指挥使及其手下护卫军,尽是虎贲之士啊!大局一旦安定下来,在下便将他们编入京营,还请殿下忍痛割爱!”
闻言,朱祁铭既感动莫名又有几分怅然,嘴角一咧,笑得有点勉强,“嘿嘿嘿······,于尚书,把护卫军调教上路,可是花了小王不少银子的,于尚书总该还小王一场酒宴吧?”
“好说,好说!”于谦大笑片刻,“哎呀,殿下就藩之时,在下还得为殿下重新挑选善作仪仗的护卫军,此事颇为棘手呀!”
你是说,本王还得反过来请你饮酒?本王岂不是亏大发了,不成!此念只在朱祁铭脑中驻留了短短一瞬,下一刻,他的心底就被一阵如释重负的感觉所牢牢占据。
谈笑间,默契业已达成,一帮故旧的最终归属再也不会成为困扰自己的一块心病了!朱祁铭心中释然,赶紧将此前的话题翻篇。
“小王正好有事请教于尚书。”
移目看向唐戟,见他一张脸竟然拉成了驴脸,此刻正斜视着于谦,目中似有埋怨之意。
你个猪头,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朱祁铭顿时气不打一处出,恨不得奔过去猛踢他几脚。好在唐戟反应倒是机敏,一见朱祁铭面色有异,立马躬身相邀。
“于尚书请!”
不待于谦伸手相邀,朱祁铭便移步向前,于谦见状,哂然一笑,放下半伸开的手,随朱祁铭朝高台那边走去。
朱祁铭途中回首冲徐恭、牛三眨眨眼,脸色和煦至极。
什么情况?牛三见状一头雾水,愣在那里不住地挠头。徐恭却是嘴角微微翕动,继而徐徐点头,低声叹道:“殿下这是为了咱们好!”
那边朱祁铭仍在暗中回味方才的那份默契。而今放眼整个朝廷,也只有于谦可堪托付,将护卫军及徐恭、牛三等故旧托付给于谦,自己来日就藩也好,归隐也罢,都可心安!
当然,他也有些担心于谦的未来处境。一个才能卓绝,品德上又几乎无可挑剔的超凡者,难免会有“木秀于林”之忧。更何况,于谦是个坚定的主战者,极力反对与瓦剌媾和,这违背了许多人的意愿。
挥去脑中杂念,登上高台,就见台上搭着一顶凉棚,棚下设几案,坐在这里,可居高检阅校场练兵。
朱祁铭与于谦相对而坐,唐戟奉了茶,随即退去。
台上秋风正劲,丝丝寒意随风而至。台下则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练兵景象,吼叫声与兵器碰撞声夹杂在一起,不绝于耳。数片呈方块状的骑队极速掠过远处空地,但见烟尘冲天。
朱祁铭正正身子,目光很自然地落在了一脸从容的于谦身上,不知为何,他总觉得于谦似乎早已猜出了他的来意,此刻的从容,只是想在深谈之前做些铺垫而已!
于谦举盏轻啜,不疾不徐落盏,一举一动尽显居家会友时的闲适之态。
“殿下,以步兵战骑兵,倒也不乏成功的先例,唐代郭子仪大军人皆执长刀,以墙式平推战法抗击安禄山胡骑;宋代韩世忠部属抗击金兵,人皆执长斧,上砍其人,下削其马,二者都颇有成效。而今瓦剌骑兵的战法与往古胡虏略有不同,只要花些心思,我明军必定能找到破击瓦剌铁骑的战法。”
缓缓转过头来,伸手抚须,“至于我大明的骑兵嘛,有殿下的几次征战作范例,不难依样操练。可惜,大战将至,要把他们训练成越府护卫军这个样子,恐怕来不及了。”
朱祁铭极认真地思虑片刻,“小王总是利用地利之便,料敌先机,先发制人,在鞑贼尚未发力时便抢先动手,攻其不备,这才侥幸获胜。”
“好一个先发制人,那得满脑子都装着‘求战’二字才行!唉,我大明何时······”于谦顿了顿,突然语调一转:“他日也先兵临城下,殿下自会力挽狂澜,是吗?”
你在试探什么?朱祁铭微微蹙眉,徐徐摇头,“不,力挽狂澜者应是当今皇上,还有一群临危受命的文武官员。至于小王嘛,能如愿赶在也先兵败北遁之时,乘机率军掩杀一阵,于五彩夺目的锦绣上添朵小花,足矣!
于谦举目深望朱祁铭,目中激赏与讶异的意味杂陈。
“锦上添花?这的确比力挽狂澜更为有趣!殿下看得清大局,此乃社稷之幸。或许,他日殿下截击逃敌时,会立下奇功,但与朝中君臣力保京城不失这一赫赫成就相比,殿下的那分大功也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了。嗯,有意思!”
猛然起身,看似心意已决,神色一凛,目中闪出逼人的寒芒。
“殿下是为上皇的那道敕书特意来找在下的吧?十多年了,大明给了瓦剌无数好处,可悲的是,到头来大明还是免不了挨打,北境哪有和平可言?时至今日,某些人还在变着花样逼皇上与也先媾和,明知和平使者岳谦已被也先扣留,仍不死心,又打出了出迎上皇圣驾的旗号,真不知他们为何如此怯懦!”
朱祁铭定在座上,漆黑的双眸光影浮动,“恐怕不只是媾和那么简单。朝中若只有一君,而有几派廷臣,那么,天子大可利用廷臣之间的勾心斗角,成就许多大事;反之,若国有二君,而廷臣依然是那帮廷臣,试问,届时君与臣究竟谁利用谁更为便利?当今皇上还驾驭得住百官么?即便也先善心大发,无条件放回上皇,那又如何?紫禁城里实有二君,大明难有中兴之日!”
于谦迎风背手而立,断然道:“一切都是私心在作怪!上皇一日不回,出迎上皇的鼓噪声便一日不得消停。可眼下社稷危殆,折腾不起,要迎回上皇也须等到击败虏寇后再说!”
朱祁铭微微一怔,目中闪过一丝疑惑,“原来于尚书已有主意!既然如此,于尚书为何不早向皇上进言?”
“朝中的事倒好说,只是皇太后那边有些麻烦,故而在下还须等一人亮相。这不,殿下来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不谋而合么?朱祁铭既惊且喜,直直站起身来,顿觉接下来的任何话语都显得多余。
一切尽在不言中!
“小王幸会于尚书。”
见朱祁铭回礼时显得十分恭敬,于谦复拱手,“殿下礼重,在下万不敢受。”
朱祁铭这才正身,举目望去,见五十二岁的于谦姿容儒雅,却天生傲骨,眉眼间的那分果决颇能代表他的性格。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于谦,他对于谦的尊敬之情油然而生,他知道,在社稷危殆的当口,眼前这个轻车简从就跑遍了京中各营的兵部尚书,正是大明的柱石!
他目光一动,脸上的浅笑瞬间绽放出来,如发自骨子里一般。
于谦移步近前,看似漫不经心地扫了徐恭、牛三一眼。二人连忙作礼。
“殿下,那不是方从浙闽一带剿贼归来的徐恭吗?他曾任锦衣卫指挥使,在下与他有过数面之缘,且知道他曾追随殿下出生入死。”于谦冲朱祁铭略含深意地笑笑,“徐恭不失为一员良将,恕在下直言,他本该在疆场上效命才是,岂能常随一个迟早都要赴藩的亲王?等击败鞑贼之后,在下即奏请皇上,将徐恭的五千人马重新编入京营,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好一个睿智的于谦!朱祁铭暗中赞叹一声,心中激动不已,虽故作若无其事状,但嘴角还是微微抽动了一下,“此人也可算作良将吧,却不随大流,但愿他能尽展其才,终生适得其所!”
“那是自然。”于谦含笑冲徐恭点点头,扭头转视唐戟,“还有这个唐指挥使及其手下护卫军,尽是虎贲之士啊!大局一旦安定下来,在下便将他们编入京营,还请殿下忍痛割爱!”
闻言,朱祁铭既感动莫名又有几分怅然,嘴角一咧,笑得有点勉强,“嘿嘿嘿······,于尚书,把护卫军调教上路,可是花了小王不少银子的,于尚书总该还小王一场酒宴吧?”
“好说,好说!”于谦大笑片刻,“哎呀,殿下就藩之时,在下还得为殿下重新挑选善作仪仗的护卫军,此事颇为棘手呀!”
你是说,本王还得反过来请你饮酒?本王岂不是亏大发了,不成!此念只在朱祁铭脑中驻留了短短一瞬,下一刻,他的心底就被一阵如释重负的感觉所牢牢占据。
谈笑间,默契业已达成,一帮故旧的最终归属再也不会成为困扰自己的一块心病了!朱祁铭心中释然,赶紧将此前的话题翻篇。
“小王正好有事请教于尚书。”
移目看向唐戟,见他一张脸竟然拉成了驴脸,此刻正斜视着于谦,目中似有埋怨之意。
你个猪头,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朱祁铭顿时气不打一处出,恨不得奔过去猛踢他几脚。好在唐戟反应倒是机敏,一见朱祁铭面色有异,立马躬身相邀。
“于尚书请!”
不待于谦伸手相邀,朱祁铭便移步向前,于谦见状,哂然一笑,放下半伸开的手,随朱祁铭朝高台那边走去。
朱祁铭途中回首冲徐恭、牛三眨眨眼,脸色和煦至极。
什么情况?牛三见状一头雾水,愣在那里不住地挠头。徐恭却是嘴角微微翕动,继而徐徐点头,低声叹道:“殿下这是为了咱们好!”
那边朱祁铭仍在暗中回味方才的那份默契。而今放眼整个朝廷,也只有于谦可堪托付,将护卫军及徐恭、牛三等故旧托付给于谦,自己来日就藩也好,归隐也罢,都可心安!
当然,他也有些担心于谦的未来处境。一个才能卓绝,品德上又几乎无可挑剔的超凡者,难免会有“木秀于林”之忧。更何况,于谦是个坚定的主战者,极力反对与瓦剌媾和,这违背了许多人的意愿。
挥去脑中杂念,登上高台,就见台上搭着一顶凉棚,棚下设几案,坐在这里,可居高检阅校场练兵。
朱祁铭与于谦相对而坐,唐戟奉了茶,随即退去。
台上秋风正劲,丝丝寒意随风而至。台下则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练兵景象,吼叫声与兵器碰撞声夹杂在一起,不绝于耳。数片呈方块状的骑队极速掠过远处空地,但见烟尘冲天。
朱祁铭正正身子,目光很自然地落在了一脸从容的于谦身上,不知为何,他总觉得于谦似乎早已猜出了他的来意,此刻的从容,只是想在深谈之前做些铺垫而已!
于谦举盏轻啜,不疾不徐落盏,一举一动尽显居家会友时的闲适之态。
“殿下,以步兵战骑兵,倒也不乏成功的先例,唐代郭子仪大军人皆执长刀,以墙式平推战法抗击安禄山胡骑;宋代韩世忠部属抗击金兵,人皆执长斧,上砍其人,下削其马,二者都颇有成效。而今瓦剌骑兵的战法与往古胡虏略有不同,只要花些心思,我明军必定能找到破击瓦剌铁骑的战法。”
缓缓转过头来,伸手抚须,“至于我大明的骑兵嘛,有殿下的几次征战作范例,不难依样操练。可惜,大战将至,要把他们训练成越府护卫军这个样子,恐怕来不及了。”
朱祁铭极认真地思虑片刻,“小王总是利用地利之便,料敌先机,先发制人,在鞑贼尚未发力时便抢先动手,攻其不备,这才侥幸获胜。”
“好一个先发制人,那得满脑子都装着‘求战’二字才行!唉,我大明何时······”于谦顿了顿,突然语调一转:“他日也先兵临城下,殿下自会力挽狂澜,是吗?”
你在试探什么?朱祁铭微微蹙眉,徐徐摇头,“不,力挽狂澜者应是当今皇上,还有一群临危受命的文武官员。至于小王嘛,能如愿赶在也先兵败北遁之时,乘机率军掩杀一阵,于五彩夺目的锦绣上添朵小花,足矣!
于谦举目深望朱祁铭,目中激赏与讶异的意味杂陈。
“锦上添花?这的确比力挽狂澜更为有趣!殿下看得清大局,此乃社稷之幸。或许,他日殿下截击逃敌时,会立下奇功,但与朝中君臣力保京城不失这一赫赫成就相比,殿下的那分大功也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了。嗯,有意思!”
猛然起身,看似心意已决,神色一凛,目中闪出逼人的寒芒。
“殿下是为上皇的那道敕书特意来找在下的吧?十多年了,大明给了瓦剌无数好处,可悲的是,到头来大明还是免不了挨打,北境哪有和平可言?时至今日,某些人还在变着花样逼皇上与也先媾和,明知和平使者岳谦已被也先扣留,仍不死心,又打出了出迎上皇圣驾的旗号,真不知他们为何如此怯懦!”
朱祁铭定在座上,漆黑的双眸光影浮动,“恐怕不只是媾和那么简单。朝中若只有一君,而有几派廷臣,那么,天子大可利用廷臣之间的勾心斗角,成就许多大事;反之,若国有二君,而廷臣依然是那帮廷臣,试问,届时君与臣究竟谁利用谁更为便利?当今皇上还驾驭得住百官么?即便也先善心大发,无条件放回上皇,那又如何?紫禁城里实有二君,大明难有中兴之日!”
于谦迎风背手而立,断然道:“一切都是私心在作怪!上皇一日不回,出迎上皇的鼓噪声便一日不得消停。可眼下社稷危殆,折腾不起,要迎回上皇也须等到击败虏寇后再说!”
朱祁铭微微一怔,目中闪过一丝疑惑,“原来于尚书已有主意!既然如此,于尚书为何不早向皇上进言?”
“朝中的事倒好说,只是皇太后那边有些麻烦,故而在下还须等一人亮相。这不,殿下来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不谋而合么?朱祁铭既惊且喜,直直站起身来,顿觉接下来的任何话语都显得多余。
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