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眼京城又迎来了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
浙闽一带内战正酣,北境则进入了一个极度平静的相安无事时期。就在正统十三年十月,瓦剌裹挟“买卖回回”,双方共同组建了一个庞大的使团,人数号称有三千五百九十八人,由瓦剌正使太尉完者帖木儿、副使平章乌马儿率领,浩浩荡荡来到京城,经礼部核查,发现瓦剌使团共虚报人数一千零七十四人,这关系到一大笔赏赐,更关系到泱泱上国的颜面,于是,皇上命礼部查实使团人数,验口给赏。
这一历史事件被现代学界过度解读,可悲的是,现代文人比古人还要怯懦,竟说大明不该较真,因验口给赏,交恶于瓦剌,最终招来战端,太不应该!
可悲之处不止于此,还在于现代学界再次曲解历史,只提及一点而不及其余。
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在于大明戍边武将的玩忽职守颇令人生疑,当时瓦剌使团的人数是由山西都指挥使马义和居庸关署都指挥佥事李景具奏呈报上来的,二人如此大幅虚报使团人数,有暗通瓦剌之嫌,故而朝廷不能大意。事实上,正统皇帝事后赦免了居庸关署都指挥佥事李景,但下令巡按监察御史执拿山西都指挥使马义问罪如律。
那么,大明的这次较真是否就是引发战端的诱“因呢?当然不是!
下旨验口给赏后,正统皇帝担心此举会惹怒瓦剌,便留瓦剌使团在京中好吃好住款待数月之久。翻过年来,在瓦剌使臣陛辞时,他还采取了两大补救措施。
其一是致书瓦剌汗脱脱不花。试想,大明天子只与皇室宗亲偶有书函往来,平时的只言片语都是诏敕,连写份检讨书都是“罪己诏”,何曾有“致书”这样低三下气的时候?洪武年间大明致书所谓的“日本国王”良怀,彼时的“致书”是由礼部尚书具名的,根本就轮不到堂堂明太祖亲自署名。
正统皇帝放低身段,平等对待瓦剌汗脱脱不花,且在书函上十分诚恳地表达了善意,尊称脱脱不花为“可汗”。“自朕即位,重念可汗和好至诚,以其管治迤北人民,特以鞑靼可汗称之,且朕与可汗和好在有诚意,不必论此虚文也······自古和好之道利于君长,不利于小人,盖和好长久,人民安乐,君长永享富贵,其小人欲为恶,无隙可乘······”
书函上满纸都是“和好”二字,简直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正统皇帝还屡屡提示脱脱不花,劝他不要受好战小人的蛊惑,可谓是好话说尽,也隐含着离间的意味。
其二,给脱脱不花和也先以巨额赏赐。这次的赏赐远远超出了常例,赏物的价值堪比一次中型“纳贡”。
我们不妨看看赏赐中都有些什么:织金蟒龙文绮彩绢一百八十四匹,五百斤重的金银锭各五锭,塔纳珠五千六百颗,金银厢木椀各二,织金九龙蟒龙浑金文绮三十八匹,纻丝衣一袭,绣金衣五件,靴袜、乐器、账房、药材无数。另对可汗妃、也先妻各赏织金文绮彩绢三十二匹,锦袍一袭,织金衣三件,此外,靴袜、针线、脂粉、丝绒俱全。
与如此丰厚的赏赐一比,瓦剌人因大明核实虚报人数而少得的赏赐根本就不值一提!脱脱不花与也先只怕嘴都笑歪了,岂会因怒而兴兵?
“使团事件”不仅不是招致战祸的诱因,而且它还以铁的事实昭告世人:忍辱求和求不来和平,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未来某一天外寇大兵压境时,你会发现之前忍受的所有屈辱、不计代价的利益输送全都万分的不值,大明与瓦剌最终还是要以战争的形式决一雌雄,要么丢疆弃土直至灭国,要么击败瓦剌获得重生!
而且,因为大明在幻想中错过了革除积弊、化解内忧的良机,等战祸临头时,必将付出百倍的代价!
大明接连遭受瓦剌的公然羞辱,年深月久,习惯成自然,文武百官的精神状态愈发的萎靡不振,背地里及时行乐,明面上虚言粉饰,这成了士子的生活常态。
可那么多的饱学之士,总会有人不甘忍受屈辱,那些备受压制的侍郎级有识之士,还有大批的青壮士子,他们胸中的怒火在与日俱增,终有一天会像岩浆一样喷发出来!
在此之前,庙堂之上依然是暮气沉沉,不少人在权术搭建的迷宫中不断沉沦。
正统皇帝也忍受不了这样的屈辱,待瓦剌使团离京后,他传来郕王,与之宴饮。
“郕王,如今大明的国力千倍于太祖开国前后所能支配的财力,而瓦剌的兵力根本就不足与当年的元兵相提并论,为何却是攻守易势?”
此言与其说是在问郕王,还不如说是在问皇上自己。郕王心中有数:内政不修,江南还在血战呢!但郕王岂能实话实说?他也不想粉饰太平,放下酒爵,未开口先带三分笑。
“臣弟不问朝政,不能作答,请皇兄恕罪。”
“社稷不宁,你也该留意朝政了。”皇上再饮一爵,眼珠充血,看上去有几分醉态。
他放下酒爵,脑中不知为何竟浮现出了朱祁铭的身影。将近半年来,朱祁铭一直呆在营寨中,不出营寨寸步,不上表上书,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般,连锦衣卫派去的暗探也不知他终日在做些什么。
皇上因此落得了个耳根清净,但瓦剌使臣扰乱了他的清净,陛辞时,完者帖木儿说,越王一向放任不羁,有他在宣府,双方万一再起冲突,瓦剌与大明的和好大局恐怕不保。
“让越王赴藩,你意如何?”皇上茫然道。
郕王心中一惊,定定神,勉强端住了一张笑脸,“越王有勇有谋,此时赴藩似乎······不合时宜,当然喽,兹事体大,臣弟思虑不清,还望皇兄谋及朝中九卿。”
皇上眼中闪过一道透着醉意的光芒。他对自己展开的和平攻势颇为自信,有了那分无比诚恳的书函,再加上厚重的礼物,不怕瓦剌人不领情!
可是,既然瓦剌人开了口,皇上就不能不考虑如何打发呆在龙门川营寨中的那个烦人的家伙。
唉,留在京中添堵,放在北境添乱,干脆把他打发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得了!
浙闽一带内战正酣,北境则进入了一个极度平静的相安无事时期。就在正统十三年十月,瓦剌裹挟“买卖回回”,双方共同组建了一个庞大的使团,人数号称有三千五百九十八人,由瓦剌正使太尉完者帖木儿、副使平章乌马儿率领,浩浩荡荡来到京城,经礼部核查,发现瓦剌使团共虚报人数一千零七十四人,这关系到一大笔赏赐,更关系到泱泱上国的颜面,于是,皇上命礼部查实使团人数,验口给赏。
这一历史事件被现代学界过度解读,可悲的是,现代文人比古人还要怯懦,竟说大明不该较真,因验口给赏,交恶于瓦剌,最终招来战端,太不应该!
可悲之处不止于此,还在于现代学界再次曲解历史,只提及一点而不及其余。
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在于大明戍边武将的玩忽职守颇令人生疑,当时瓦剌使团的人数是由山西都指挥使马义和居庸关署都指挥佥事李景具奏呈报上来的,二人如此大幅虚报使团人数,有暗通瓦剌之嫌,故而朝廷不能大意。事实上,正统皇帝事后赦免了居庸关署都指挥佥事李景,但下令巡按监察御史执拿山西都指挥使马义问罪如律。
那么,大明的这次较真是否就是引发战端的诱“因呢?当然不是!
下旨验口给赏后,正统皇帝担心此举会惹怒瓦剌,便留瓦剌使团在京中好吃好住款待数月之久。翻过年来,在瓦剌使臣陛辞时,他还采取了两大补救措施。
其一是致书瓦剌汗脱脱不花。试想,大明天子只与皇室宗亲偶有书函往来,平时的只言片语都是诏敕,连写份检讨书都是“罪己诏”,何曾有“致书”这样低三下气的时候?洪武年间大明致书所谓的“日本国王”良怀,彼时的“致书”是由礼部尚书具名的,根本就轮不到堂堂明太祖亲自署名。
正统皇帝放低身段,平等对待瓦剌汗脱脱不花,且在书函上十分诚恳地表达了善意,尊称脱脱不花为“可汗”。“自朕即位,重念可汗和好至诚,以其管治迤北人民,特以鞑靼可汗称之,且朕与可汗和好在有诚意,不必论此虚文也······自古和好之道利于君长,不利于小人,盖和好长久,人民安乐,君长永享富贵,其小人欲为恶,无隙可乘······”
书函上满纸都是“和好”二字,简直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正统皇帝还屡屡提示脱脱不花,劝他不要受好战小人的蛊惑,可谓是好话说尽,也隐含着离间的意味。
其二,给脱脱不花和也先以巨额赏赐。这次的赏赐远远超出了常例,赏物的价值堪比一次中型“纳贡”。
我们不妨看看赏赐中都有些什么:织金蟒龙文绮彩绢一百八十四匹,五百斤重的金银锭各五锭,塔纳珠五千六百颗,金银厢木椀各二,织金九龙蟒龙浑金文绮三十八匹,纻丝衣一袭,绣金衣五件,靴袜、乐器、账房、药材无数。另对可汗妃、也先妻各赏织金文绮彩绢三十二匹,锦袍一袭,织金衣三件,此外,靴袜、针线、脂粉、丝绒俱全。
与如此丰厚的赏赐一比,瓦剌人因大明核实虚报人数而少得的赏赐根本就不值一提!脱脱不花与也先只怕嘴都笑歪了,岂会因怒而兴兵?
“使团事件”不仅不是招致战祸的诱因,而且它还以铁的事实昭告世人:忍辱求和求不来和平,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未来某一天外寇大兵压境时,你会发现之前忍受的所有屈辱、不计代价的利益输送全都万分的不值,大明与瓦剌最终还是要以战争的形式决一雌雄,要么丢疆弃土直至灭国,要么击败瓦剌获得重生!
而且,因为大明在幻想中错过了革除积弊、化解内忧的良机,等战祸临头时,必将付出百倍的代价!
大明接连遭受瓦剌的公然羞辱,年深月久,习惯成自然,文武百官的精神状态愈发的萎靡不振,背地里及时行乐,明面上虚言粉饰,这成了士子的生活常态。
可那么多的饱学之士,总会有人不甘忍受屈辱,那些备受压制的侍郎级有识之士,还有大批的青壮士子,他们胸中的怒火在与日俱增,终有一天会像岩浆一样喷发出来!
在此之前,庙堂之上依然是暮气沉沉,不少人在权术搭建的迷宫中不断沉沦。
正统皇帝也忍受不了这样的屈辱,待瓦剌使团离京后,他传来郕王,与之宴饮。
“郕王,如今大明的国力千倍于太祖开国前后所能支配的财力,而瓦剌的兵力根本就不足与当年的元兵相提并论,为何却是攻守易势?”
此言与其说是在问郕王,还不如说是在问皇上自己。郕王心中有数:内政不修,江南还在血战呢!但郕王岂能实话实说?他也不想粉饰太平,放下酒爵,未开口先带三分笑。
“臣弟不问朝政,不能作答,请皇兄恕罪。”
“社稷不宁,你也该留意朝政了。”皇上再饮一爵,眼珠充血,看上去有几分醉态。
他放下酒爵,脑中不知为何竟浮现出了朱祁铭的身影。将近半年来,朱祁铭一直呆在营寨中,不出营寨寸步,不上表上书,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般,连锦衣卫派去的暗探也不知他终日在做些什么。
皇上因此落得了个耳根清净,但瓦剌使臣扰乱了他的清净,陛辞时,完者帖木儿说,越王一向放任不羁,有他在宣府,双方万一再起冲突,瓦剌与大明的和好大局恐怕不保。
“让越王赴藩,你意如何?”皇上茫然道。
郕王心中一惊,定定神,勉强端住了一张笑脸,“越王有勇有谋,此时赴藩似乎······不合时宜,当然喽,兹事体大,臣弟思虑不清,还望皇兄谋及朝中九卿。”
皇上眼中闪过一道透着醉意的光芒。他对自己展开的和平攻势颇为自信,有了那分无比诚恳的书函,再加上厚重的礼物,不怕瓦剌人不领情!
可是,既然瓦剌人开了口,皇上就不能不考虑如何打发呆在龙门川营寨中的那个烦人的家伙。
唉,留在京中添堵,放在北境添乱,干脆把他打发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