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
“王爷!!!您快醒醒!”
“快,快去找大夫来。”
大晋开运三年十二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帅兵进入汴京城消息,传入了太原府。正在府邸议事的刘知远听说了之后,原本就发紫的脸,不多时,就由紫转黑,眼睛里也是白眼珠多,黑眼珠少,忽的就晕倒在大厅后墙正中央的宝座之上。
大将史弘肇噌的一下跃到了王座的旁边,伸手一把扶着即将摔倒地上的太原王,其后的节度使判官杨邠和苏逢吉也赶紧跑了过来,捶背的捶背,掐人中的掐人中,奔走呼号,忙了个不亦乐乎。
“先帝啊。。。先帝啊。。。”过了不知多久,在官员们集体智慧的作用下,太原王悠悠醒来,他刚睁开眼睛,就忍不住老泪纵横的哭泣道。
在刘知远赤胆忠心的感染下,一群臣子们,也是面色如土,惶惶然不知所措,有几个还配合的撒下了两滴眼泪。
杨邠两眼含泪,在一旁劝道:“大王,现在京中情况不明,国事维艰,您作为中原的擎天柱,切莫悲伤过度,您在病倒了,这万里江山,亿兆百姓,又有何人去救,又有何人能救啊。王爷,您要连心身体,切莫过于悲伤了。”其口气之沉痛,言语之诚恳,让万分伤心中的刘知远,终于化悲痛为力量,慢慢的止住了哭声。
刘知远仿佛被冥冥中的鬼神抽走了力量一样,刚刚庄重威严的大将军,一下子变成了一个颤巍巍的老人,他左手紧紧的抓住杨邠的手,半边身子斜靠在史弘肇身上,喘息了良久,方才说道:“苏逢吉,苏大人,立刻行文到代州军营,招郭威回来,代州刺史一职,暂由郭荣代领。”传了命令之后,刘知远慨然的对这众官员,说道:“三十年前,就是在这太原城,明宗皇帝(后唐第二个皇帝)招兵,寡人感念天下纷乱,决然从军。一入军中便遇到高祖皇帝(指石敬瑭),高祖待我如同手足,推衣衣之,退食食之。当日的情景,寡人现在犹历历在目,其后峥嵘岁月里,寡人跟随高祖皇帝,下河南,平陕西,唐末帝无道,寡人随高祖皇帝亲讨之,身经百战,而建立大晋江山。高祖驾崩,今上远贤臣,而亲小人,宵小当权,祸国殃民,惹来这天大的祸事。陛下蒙尘,生死不明,寡人欲举河东治兵,南下汴京,能救陛下那是最好,如果不能,寡人当付国难,绝不生还。诸公以为如何呀?”
官员们偷偷看了眼刘知远,往日威严的样子没有了,但是那神态之凄凉,语气之沉重,让他们也忍不住暗暗的叹息了几声。
一旁的史弘肇,高声说道:“大王,这石重贵这小人,太不懂事,放着大王这样的擎天大功臣不用,反而用那些无用的小辈。救他干什么,要我说啊,大王,打洞您当皇帝算了。这样咱们出兵也是为了咱太原出兵,干他石重贵鸟事。”
“史大郎,休要胡说,,,你,。。你这不是置我与不仁不义之中吗?”老态龙钟的刘知远不知道从哪里有来了力量,居然直起身来,一把推开了史弘肇,斥责道:“如此乱臣贼子之言,也是一个朝廷命官能说的话吗?如不是看在你往日的些许功劳上面,寡人现在就活刮了你。”
刘知远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下面默默无言的官员们,顿了下,重新又商量道:“刚才我的提议,各位大人如何看呢?”
太原令王俊站出来说道:“大王,此计不妥。大王忠义之心,苍天可鉴。可大王您想过没有,你这么做,全了的是您个人的忠义,却有可能置陛下于万劫不复之地。”
刘知远一愣,默默的看了一眼王俊,浑浊的眼睛中流露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欣喜之色,只是这一丝的欣喜转瞬及逝。
王俊不卑不亢的说道:“大王,您此时出兵有三不妥,第一,大晋与契丹,近来年虽屡次发生战争,可是情分上在,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念在高祖皇帝的面子上,恐怕不会对皇帝陛下作出什么过激的事情来,而此时,您突然从太原发兵,讨伐契丹,耶律德光惊怒之下,这股怨气十有八九,会出在皇帝陛下的身上。这样,大王您不就好心办了坏事,恐怕会背负骂名啊。第二,现今,天下藩镇诸如杜威、李守贞、高行周、符彦卿等人纷纷投降,而大王您却独树一帜,讨伐契丹,臣恐怕,您不但交恶于契丹,那些投降的人也会视您为死敌。这第三,大王作为大晋最后的力量,您在不明情况之下,就贸然出兵,一旦兵败,或者战局不利,那么请问大王,天下虽大,又有何人能救陛下脱困呢?”
刘知远颓然坐了下来,许久之后,他站起来,走到王俊的面前,躬身拜道:“先生之言振聋发聩,惊醒梦中人矣。请受寡人一拜。”
王俊哪里敢受这样的大礼,他连忙伸手屈服,还没来得及扶着,刘知远已经拜了下去,王俊连忙跪倒换了一礼,他这么一跪反而让刘知远伸手将他扶了起来。
刘知远说道:“先生可愿为陛下,为天下百姓,去汴京一趟啊?”
王俊连忙答应。当即就启程赶赴汴京,一路上,契丹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俊也是遇到不少诘难,只不过他默不吭声,只是一一记下。到了汴京之后,耶律德光听说刘知远的使者来了,立刻就派人将王俊给请到了宫中,徐徐问道:“自太原一别,枉然十余年,知远儿身体可好啊?”
当年后唐末帝派兵讨伐石敬瑭,大军围着太原城日夜攻击,太原城朝不保夕,无奈之下,石敬瑭派遣桑维翰出使契丹,请求救援。即称臣,又称儿,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当时刘知远就曾劝说石敬瑭,称臣就算了,不必在称儿,更不能割让土地。但是,石敬瑭不听。后来,唐军战败,耶律德光在太原城东郊正式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当时刘知远曾侍立在石敬瑭身旁。可能是刘知远长的有特色,耶律德光曾经指着刘知远对石敬瑭说道:“此人忠义骁勇,石郎应善待之。”可是刘知远对耶律德光是一点好感也没有,石敬瑭前脚进汴京城,刘知远后脚就说:“陛下,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这契丹人什么好玩意儿,当时的约定是形势所迫,现在。。。”刘知远之话说得很明显了,而当时燕云十六州除了契丹人很早之前自己已经打下的两州,其余的都还在石敬瑭手里,现在翻脸很容易就把契丹人给揍回去。结果,石敬瑭立刻接过话茬,说道:“现在更不能说了不算,下旨,把驻守燕云十六州的官兵全部召集回来,一定要和平的将燕云十六州交给契丹人。”一句话,把刘知远郁闷的要死,两人的矛盾,就由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时间久了,这话当然就传到耶律德光的耳朵里面去了,耶律德光这人贼好面子,听了以后很是不爽,到了后来,契丹和晋国交兵,几乎每次耶律德光都是并分两路,一路进攻易州、恒州,一路就进攻河东。进攻河东这一路,每次都讨不到好去。可耶律德光心里郁闷的要死。现在终于有了机会,耶律德光就故意称呼刘知远为“知远儿”,看看这个知远儿的使者是怎么回答的。
王俊连忙跪倒在地,说道:“陛下,高祖皇帝乃是陛下之义子,太原王安敢于高祖皇帝并列呢?”
耶律德光扫了王俊一眼,说道:“赵延寿、杜威等人皆是我的义子,太原王莫非就不能做朕的义子吗?”说着眼睛直盯着王俊。
王俊笑道:“陛下仁爱之名,百姓中多有传闻。可是,陛下识人之明,更是天下传送。太原王是何等人,杜威又是何等人,陛下心中想必又是自会分个高下的,就算是一母同胞,也有个长幼之分啊。”
听了王俊的马屁,耶律德光哈哈大笑,说道:“知远儿,自当与别人不同,朕就赐木拐杖,以示推崇。”
王俊知道现在不是和耶律德光翻脸的时候,于是就谢了恩,接了黑穗的木拐杖。契丹皇帝一般只对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赐予木拐杖。见王俊车头上放了这么一个黑穗的木拐杖,一路上契丹骑兵再也不敢多王俊有什么诘难,反而礼敬有加。王俊就这么平平安安的回到了太原城。
到了太原,他立刻面见刘知远,将一路上所见所闻,全部告诉了刘知远,并且劝道:“耶律德光沾沾自喜,而又残暴不仁,百姓对契丹人忍无可忍,恐怕不久必有大的变乱发生,大王应该早作准备,顺势而行,天下唾手而得也。”
“王爷!!!您快醒醒!”
“快,快去找大夫来。”
大晋开运三年十二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帅兵进入汴京城消息,传入了太原府。正在府邸议事的刘知远听说了之后,原本就发紫的脸,不多时,就由紫转黑,眼睛里也是白眼珠多,黑眼珠少,忽的就晕倒在大厅后墙正中央的宝座之上。
大将史弘肇噌的一下跃到了王座的旁边,伸手一把扶着即将摔倒地上的太原王,其后的节度使判官杨邠和苏逢吉也赶紧跑了过来,捶背的捶背,掐人中的掐人中,奔走呼号,忙了个不亦乐乎。
“先帝啊。。。先帝啊。。。”过了不知多久,在官员们集体智慧的作用下,太原王悠悠醒来,他刚睁开眼睛,就忍不住老泪纵横的哭泣道。
在刘知远赤胆忠心的感染下,一群臣子们,也是面色如土,惶惶然不知所措,有几个还配合的撒下了两滴眼泪。
杨邠两眼含泪,在一旁劝道:“大王,现在京中情况不明,国事维艰,您作为中原的擎天柱,切莫悲伤过度,您在病倒了,这万里江山,亿兆百姓,又有何人去救,又有何人能救啊。王爷,您要连心身体,切莫过于悲伤了。”其口气之沉痛,言语之诚恳,让万分伤心中的刘知远,终于化悲痛为力量,慢慢的止住了哭声。
刘知远仿佛被冥冥中的鬼神抽走了力量一样,刚刚庄重威严的大将军,一下子变成了一个颤巍巍的老人,他左手紧紧的抓住杨邠的手,半边身子斜靠在史弘肇身上,喘息了良久,方才说道:“苏逢吉,苏大人,立刻行文到代州军营,招郭威回来,代州刺史一职,暂由郭荣代领。”传了命令之后,刘知远慨然的对这众官员,说道:“三十年前,就是在这太原城,明宗皇帝(后唐第二个皇帝)招兵,寡人感念天下纷乱,决然从军。一入军中便遇到高祖皇帝(指石敬瑭),高祖待我如同手足,推衣衣之,退食食之。当日的情景,寡人现在犹历历在目,其后峥嵘岁月里,寡人跟随高祖皇帝,下河南,平陕西,唐末帝无道,寡人随高祖皇帝亲讨之,身经百战,而建立大晋江山。高祖驾崩,今上远贤臣,而亲小人,宵小当权,祸国殃民,惹来这天大的祸事。陛下蒙尘,生死不明,寡人欲举河东治兵,南下汴京,能救陛下那是最好,如果不能,寡人当付国难,绝不生还。诸公以为如何呀?”
官员们偷偷看了眼刘知远,往日威严的样子没有了,但是那神态之凄凉,语气之沉重,让他们也忍不住暗暗的叹息了几声。
一旁的史弘肇,高声说道:“大王,这石重贵这小人,太不懂事,放着大王这样的擎天大功臣不用,反而用那些无用的小辈。救他干什么,要我说啊,大王,打洞您当皇帝算了。这样咱们出兵也是为了咱太原出兵,干他石重贵鸟事。”
“史大郎,休要胡说,,,你,。。你这不是置我与不仁不义之中吗?”老态龙钟的刘知远不知道从哪里有来了力量,居然直起身来,一把推开了史弘肇,斥责道:“如此乱臣贼子之言,也是一个朝廷命官能说的话吗?如不是看在你往日的些许功劳上面,寡人现在就活刮了你。”
刘知远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下面默默无言的官员们,顿了下,重新又商量道:“刚才我的提议,各位大人如何看呢?”
太原令王俊站出来说道:“大王,此计不妥。大王忠义之心,苍天可鉴。可大王您想过没有,你这么做,全了的是您个人的忠义,却有可能置陛下于万劫不复之地。”
刘知远一愣,默默的看了一眼王俊,浑浊的眼睛中流露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欣喜之色,只是这一丝的欣喜转瞬及逝。
王俊不卑不亢的说道:“大王,您此时出兵有三不妥,第一,大晋与契丹,近来年虽屡次发生战争,可是情分上在,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念在高祖皇帝的面子上,恐怕不会对皇帝陛下作出什么过激的事情来,而此时,您突然从太原发兵,讨伐契丹,耶律德光惊怒之下,这股怨气十有八九,会出在皇帝陛下的身上。这样,大王您不就好心办了坏事,恐怕会背负骂名啊。第二,现今,天下藩镇诸如杜威、李守贞、高行周、符彦卿等人纷纷投降,而大王您却独树一帜,讨伐契丹,臣恐怕,您不但交恶于契丹,那些投降的人也会视您为死敌。这第三,大王作为大晋最后的力量,您在不明情况之下,就贸然出兵,一旦兵败,或者战局不利,那么请问大王,天下虽大,又有何人能救陛下脱困呢?”
刘知远颓然坐了下来,许久之后,他站起来,走到王俊的面前,躬身拜道:“先生之言振聋发聩,惊醒梦中人矣。请受寡人一拜。”
王俊哪里敢受这样的大礼,他连忙伸手屈服,还没来得及扶着,刘知远已经拜了下去,王俊连忙跪倒换了一礼,他这么一跪反而让刘知远伸手将他扶了起来。
刘知远说道:“先生可愿为陛下,为天下百姓,去汴京一趟啊?”
王俊连忙答应。当即就启程赶赴汴京,一路上,契丹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俊也是遇到不少诘难,只不过他默不吭声,只是一一记下。到了汴京之后,耶律德光听说刘知远的使者来了,立刻就派人将王俊给请到了宫中,徐徐问道:“自太原一别,枉然十余年,知远儿身体可好啊?”
当年后唐末帝派兵讨伐石敬瑭,大军围着太原城日夜攻击,太原城朝不保夕,无奈之下,石敬瑭派遣桑维翰出使契丹,请求救援。即称臣,又称儿,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当时刘知远就曾劝说石敬瑭,称臣就算了,不必在称儿,更不能割让土地。但是,石敬瑭不听。后来,唐军战败,耶律德光在太原城东郊正式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当时刘知远曾侍立在石敬瑭身旁。可能是刘知远长的有特色,耶律德光曾经指着刘知远对石敬瑭说道:“此人忠义骁勇,石郎应善待之。”可是刘知远对耶律德光是一点好感也没有,石敬瑭前脚进汴京城,刘知远后脚就说:“陛下,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这契丹人什么好玩意儿,当时的约定是形势所迫,现在。。。”刘知远之话说得很明显了,而当时燕云十六州除了契丹人很早之前自己已经打下的两州,其余的都还在石敬瑭手里,现在翻脸很容易就把契丹人给揍回去。结果,石敬瑭立刻接过话茬,说道:“现在更不能说了不算,下旨,把驻守燕云十六州的官兵全部召集回来,一定要和平的将燕云十六州交给契丹人。”一句话,把刘知远郁闷的要死,两人的矛盾,就由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时间久了,这话当然就传到耶律德光的耳朵里面去了,耶律德光这人贼好面子,听了以后很是不爽,到了后来,契丹和晋国交兵,几乎每次耶律德光都是并分两路,一路进攻易州、恒州,一路就进攻河东。进攻河东这一路,每次都讨不到好去。可耶律德光心里郁闷的要死。现在终于有了机会,耶律德光就故意称呼刘知远为“知远儿”,看看这个知远儿的使者是怎么回答的。
王俊连忙跪倒在地,说道:“陛下,高祖皇帝乃是陛下之义子,太原王安敢于高祖皇帝并列呢?”
耶律德光扫了王俊一眼,说道:“赵延寿、杜威等人皆是我的义子,太原王莫非就不能做朕的义子吗?”说着眼睛直盯着王俊。
王俊笑道:“陛下仁爱之名,百姓中多有传闻。可是,陛下识人之明,更是天下传送。太原王是何等人,杜威又是何等人,陛下心中想必又是自会分个高下的,就算是一母同胞,也有个长幼之分啊。”
听了王俊的马屁,耶律德光哈哈大笑,说道:“知远儿,自当与别人不同,朕就赐木拐杖,以示推崇。”
王俊知道现在不是和耶律德光翻脸的时候,于是就谢了恩,接了黑穗的木拐杖。契丹皇帝一般只对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赐予木拐杖。见王俊车头上放了这么一个黑穗的木拐杖,一路上契丹骑兵再也不敢多王俊有什么诘难,反而礼敬有加。王俊就这么平平安安的回到了太原城。
到了太原,他立刻面见刘知远,将一路上所见所闻,全部告诉了刘知远,并且劝道:“耶律德光沾沾自喜,而又残暴不仁,百姓对契丹人忍无可忍,恐怕不久必有大的变乱发生,大王应该早作准备,顺势而行,天下唾手而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