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璘猜想各种可能的时候,那个公公上前搀扶起了陈璘,脸上带着笑容的说道:“陈大人,快快请起,手下的人不会办事,让陈大人受苦了。”
被搀扶起来之后,陈璘看着太监问道:“不知公公怎么称呼?”
“咱家东厂柳林!”年轻的太监笑着说道:“这些手下真是太不会办事了,来,陈大人跟着咱家走!”说着对陈璘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出了小院,陈璘被柳林请上了一辆马车,穿过几条街之后,陈璘放下手中的车帘:“这里是京城?”
柳林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是啊!手下的人不会办事,让陈大人受惊了。”
“不过陈大人可以放心,咱家已经问过了,他们通知了你的好友,也通知你的家人,他们只是知道你是进京公干的。”
陈璘点了点头,心里面的情绪还是没平复。
被绑的这一路上,陈璘都在琢磨自己到底是被谁绑架了,难道是以前的仇家?可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居然被东厂的人给绑了,这也太扯了。
“公公,你这是带我去哪里?是谁要把我请到京城来?”
说起这个问题,陈璘着重咬了一下这个请字,明显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
柳林笑着说道:“陈大人,能让东厂请陈大人来的,当然是皇上,咱家这是带着大人去东厂给你安排的地方,先洗漱休息一下,不然这样一身风尘,也不好去见皇爷。”
虽然心里面早就有了猜想,可是得到这个消息,陈璘还是没想明白。
皇上要见自己,那一道圣旨,自己还不得屁颠屁颠的跑过来,何苦把自己绑过来?即便是要下狱,那也用不着这么费事啊!抬头看着柳林,他准备从这个太监这个套点话。
不过让陈璘失望了,无论他怎么问,对方也不开口回答他。
紫禁城,文华殿。
朱翊钧得到陈璘来的消息之后,舒了一口气,吩咐道:“安排他先休息几天!”
“是,皇爷!”陈矩答应了一声,恭敬的道。
转头看了一眼陈矩,朱翊钧笑着说道:“朕准备把兵仗局并入武备司,过几天会有人来接手的,你也别再兵仗局了,回司礼监!”
“先在司礼监挂一个秉笔,到朕的身边伺候!”
“张鲸有东厂,朕身边需要一个人伺候着。”
陈矩一愣,他没想到皇爷今天叫自己进宫是为了这件事情,连忙回答道:“奴婢知道了。”
自从去了兵仗局到今日,九年了,在别人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反而陈矩一直在兵仗局苦熬苦业,这次也算是熬出头了,同一辈的太监之中,他第一个入司礼监。
虽然心里面对兵仗局那边也有不舍,毕竟是一点一点建起来的,可是陈矩还是知道该怎么做。
朱翊钧点了点头:“传旨到内阁,明日廷议!”
内阁对于廷议这个词有点过敏,这一段时间的廷议,没一次是好事情,每一次都被皇上叱责。不过既然皇上叫了,那也不能不去,只不过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很复杂。
第二上午,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尚书全都到了,不过大家的表情都不怎么好看。
朱翊钧进来之后也没有太多的废话,直接开口说道:“今天有几个事情找诸位爱卿商量一下,首先就是武备司和武库司的主管官员。”
“朕想以一人掌管这两个衙门,加侍郎衔,但是这个人只掌这两个衙门事。”
听了朱翊钧的话,在场的人都是一愣,不过也明白了朱翊钧的意思。
这是在提拔掌管着两个衙门的官员的级别,同时也是在控制。原本的武备司和武库司不过是一个五品的衙门,主官也是五品,现在直接加侍郎衔,虽然比真正的侍郎职权小,但是下一步跨入侍郎肯定没问题。
原本大家对两个郎中的职位并不是很感兴趣,这可是刚杀了一批啊!
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那可是侍郎,大明有多少侍郎?
朱翊钧见没人反对,便点头说道:“诸位爱卿既然觉得没问题,那就推举一下人选!朕把丑话说在前面,这两个衙门朕是非常看中的,庸才就不用推荐了。”
“臣举荐都察院御使李植!”
张四维最先开口说道:“李植为人耿直不阿,嫉恶如仇,武备司初立,武库司贪污案刚过,需要一个正直刚正的人为官,臣觉得李植很合适。”
在场的人都知道,这个李植是张四维的门生,还是他的乡党,他们都是山西人。
虽然都知道他会举荐自己人,可是谁也没想到他会举荐李植,这个李植的资质根本不够,以一个御使转而为侍郎,实在是升的太快了。
虽然这个侍郎只能算半个,可是那也是侍郎啊!
张四维也实在是没办法,他也很想提拔自己的人,可是现在朝堂内外全都是江陵党,一时间想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哪有那么容易。这要放几天消息,肯定会有合适的人选的。
“臣觉得户部郎中陈启礼合适!”申时行开口说道:“陈启礼在户部多年,为人稳妥,他所掌管的事情从来没出过问题。武备司新立,还是有一个老人坐镇合适一些。”
申时行也看不惯张四维举荐李植,你这个太过分了。
其他人也提出了几个人选,等到他们说完了,朱翊钧直接摇头道:“不合适,这些人都不合适,朕准备选一德高望重之人,朕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众人叹气,瞬间明白了朱翊钧的想法,果然皇上早就想好了。
“朕觉得南京工部尚书潘季驯很合适。”朱翊钧直接提出了自己想要提拔的人。
对于潘季驯,朱翊钧觉得他是有大功的,不说其他的,单单是治理黄河和运河的功劳,他就是一个大功臣。只不过现在不用治河了,他被弄到南京去当兵部尚书了。
这显然就是用到的时候拿过来,不用的时候放出去。
朱翊钧怎么可能让朝廷把他放在南京,这样的人才要用起来了。
大臣们都是一愣,随后余有丁就说道:“陛下,潘季驯曾担任过刑部尚书,现在又为南京兵部尚书,怎么能做工部侍郎呢?这不和规矩啊!”
朱翊钧一愣,随后点头说道:“爱卿说的有道理啊!”
“那就加个尚书衔!”
随后朱翊钧的一句话让他们差点跌掉了下巴。
朱翊钧没管他们,继续说道:“反正只是掌武备司和武库司,既然侍郎衔不合适,那就加一个尚书衔,反正他现在是南京兵部尚书,也是有尚书衔的。”
见他们还要说什么,朱翊钧直接说道:“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咱们说下一件事情。”
众人无奈的叹气,互相看了一眼,他们心里面忽然生出一种不妙的感觉。
自从张居正去世之后,内阁基本上快成皇上的应声虫了。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他们不清楚,可是现实是,他们真的快成应声虫了。
曾省吾就是其中感触最深的一个,虽然每一次都是廷议,可是每一次都是按照皇上的意思办了。
他们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朱翊钧却明白,其实这也是张居正的原因。张居正选的这些人,其实都是能够很好办事的人,但是却不是刺头。
那些刺头全都被张居正给赶出去了,他们在张居正手下多年了,早就习惯了听张居正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基本上都是“按阁老所言”,尤其是最后这几年,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张居正死了,在这些人当中又没人能够做到张居正的地步,他们自然又把这种听话的属性转向了万历皇帝。
加上张居正培养的接班人就是万历皇帝,这让他们有一种理所当然的错觉。
这也是朱翊钧想要的,也是他一直以来都在慢慢让这种转变发生的,等到转变完成,朱翊钧就会提拔申时行,而在朱翊钧的时间线里面,这个时间就是张四维他爹死的时候。
“朕在看奏折的时候,发现了一件事情,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那就是各地的减免钱粮,一个学子,考上秀才之后家里面就会有土地免税,然后举人也有,进士也有。每次科举之后,朝廷收税都要核实这些土地,很麻烦。”
“其中还有贪污的问题,隐匿土地的问题,朕觉得这样不好,太麻烦了,白白耗损了人力物力。”
“朕就想,不如把这种免税转为补贴,按照免税的钱粮,每年发给士子,包括勋贵在内,免税的钱粮直接折算成钱粮加在俸禄里面。”
“朕觉得这样很合适,朕还给这笔钱粮起了一个名字,就叫养士银。”
“当年杨慎不是大喊‘大明养士五十年,仗义死节就在今日’,朕的这个养士银就是取自这里,你们觉得怎么样?”
这是名字的事情吗?
在朱翊钧说出口的瞬间,大家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虽然看起来这和太祖的免税政策一样,只是由免税便为发钱粮,似乎还更好一些,毕竟种地也不一定每年都丰收。可事实上,这条政策早就不是太祖时候的样子,大家用了这么多年才弄成现在这样,皇上你这是想全拿回去啊!
被搀扶起来之后,陈璘看着太监问道:“不知公公怎么称呼?”
“咱家东厂柳林!”年轻的太监笑着说道:“这些手下真是太不会办事了,来,陈大人跟着咱家走!”说着对陈璘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出了小院,陈璘被柳林请上了一辆马车,穿过几条街之后,陈璘放下手中的车帘:“这里是京城?”
柳林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是啊!手下的人不会办事,让陈大人受惊了。”
“不过陈大人可以放心,咱家已经问过了,他们通知了你的好友,也通知你的家人,他们只是知道你是进京公干的。”
陈璘点了点头,心里面的情绪还是没平复。
被绑的这一路上,陈璘都在琢磨自己到底是被谁绑架了,难道是以前的仇家?可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居然被东厂的人给绑了,这也太扯了。
“公公,你这是带我去哪里?是谁要把我请到京城来?”
说起这个问题,陈璘着重咬了一下这个请字,明显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
柳林笑着说道:“陈大人,能让东厂请陈大人来的,当然是皇上,咱家这是带着大人去东厂给你安排的地方,先洗漱休息一下,不然这样一身风尘,也不好去见皇爷。”
虽然心里面早就有了猜想,可是得到这个消息,陈璘还是没想明白。
皇上要见自己,那一道圣旨,自己还不得屁颠屁颠的跑过来,何苦把自己绑过来?即便是要下狱,那也用不着这么费事啊!抬头看着柳林,他准备从这个太监这个套点话。
不过让陈璘失望了,无论他怎么问,对方也不开口回答他。
紫禁城,文华殿。
朱翊钧得到陈璘来的消息之后,舒了一口气,吩咐道:“安排他先休息几天!”
“是,皇爷!”陈矩答应了一声,恭敬的道。
转头看了一眼陈矩,朱翊钧笑着说道:“朕准备把兵仗局并入武备司,过几天会有人来接手的,你也别再兵仗局了,回司礼监!”
“先在司礼监挂一个秉笔,到朕的身边伺候!”
“张鲸有东厂,朕身边需要一个人伺候着。”
陈矩一愣,他没想到皇爷今天叫自己进宫是为了这件事情,连忙回答道:“奴婢知道了。”
自从去了兵仗局到今日,九年了,在别人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反而陈矩一直在兵仗局苦熬苦业,这次也算是熬出头了,同一辈的太监之中,他第一个入司礼监。
虽然心里面对兵仗局那边也有不舍,毕竟是一点一点建起来的,可是陈矩还是知道该怎么做。
朱翊钧点了点头:“传旨到内阁,明日廷议!”
内阁对于廷议这个词有点过敏,这一段时间的廷议,没一次是好事情,每一次都被皇上叱责。不过既然皇上叫了,那也不能不去,只不过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很复杂。
第二上午,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尚书全都到了,不过大家的表情都不怎么好看。
朱翊钧进来之后也没有太多的废话,直接开口说道:“今天有几个事情找诸位爱卿商量一下,首先就是武备司和武库司的主管官员。”
“朕想以一人掌管这两个衙门,加侍郎衔,但是这个人只掌这两个衙门事。”
听了朱翊钧的话,在场的人都是一愣,不过也明白了朱翊钧的意思。
这是在提拔掌管着两个衙门的官员的级别,同时也是在控制。原本的武备司和武库司不过是一个五品的衙门,主官也是五品,现在直接加侍郎衔,虽然比真正的侍郎职权小,但是下一步跨入侍郎肯定没问题。
原本大家对两个郎中的职位并不是很感兴趣,这可是刚杀了一批啊!
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那可是侍郎,大明有多少侍郎?
朱翊钧见没人反对,便点头说道:“诸位爱卿既然觉得没问题,那就推举一下人选!朕把丑话说在前面,这两个衙门朕是非常看中的,庸才就不用推荐了。”
“臣举荐都察院御使李植!”
张四维最先开口说道:“李植为人耿直不阿,嫉恶如仇,武备司初立,武库司贪污案刚过,需要一个正直刚正的人为官,臣觉得李植很合适。”
在场的人都知道,这个李植是张四维的门生,还是他的乡党,他们都是山西人。
虽然都知道他会举荐自己人,可是谁也没想到他会举荐李植,这个李植的资质根本不够,以一个御使转而为侍郎,实在是升的太快了。
虽然这个侍郎只能算半个,可是那也是侍郎啊!
张四维也实在是没办法,他也很想提拔自己的人,可是现在朝堂内外全都是江陵党,一时间想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哪有那么容易。这要放几天消息,肯定会有合适的人选的。
“臣觉得户部郎中陈启礼合适!”申时行开口说道:“陈启礼在户部多年,为人稳妥,他所掌管的事情从来没出过问题。武备司新立,还是有一个老人坐镇合适一些。”
申时行也看不惯张四维举荐李植,你这个太过分了。
其他人也提出了几个人选,等到他们说完了,朱翊钧直接摇头道:“不合适,这些人都不合适,朕准备选一德高望重之人,朕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众人叹气,瞬间明白了朱翊钧的想法,果然皇上早就想好了。
“朕觉得南京工部尚书潘季驯很合适。”朱翊钧直接提出了自己想要提拔的人。
对于潘季驯,朱翊钧觉得他是有大功的,不说其他的,单单是治理黄河和运河的功劳,他就是一个大功臣。只不过现在不用治河了,他被弄到南京去当兵部尚书了。
这显然就是用到的时候拿过来,不用的时候放出去。
朱翊钧怎么可能让朝廷把他放在南京,这样的人才要用起来了。
大臣们都是一愣,随后余有丁就说道:“陛下,潘季驯曾担任过刑部尚书,现在又为南京兵部尚书,怎么能做工部侍郎呢?这不和规矩啊!”
朱翊钧一愣,随后点头说道:“爱卿说的有道理啊!”
“那就加个尚书衔!”
随后朱翊钧的一句话让他们差点跌掉了下巴。
朱翊钧没管他们,继续说道:“反正只是掌武备司和武库司,既然侍郎衔不合适,那就加一个尚书衔,反正他现在是南京兵部尚书,也是有尚书衔的。”
见他们还要说什么,朱翊钧直接说道:“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咱们说下一件事情。”
众人无奈的叹气,互相看了一眼,他们心里面忽然生出一种不妙的感觉。
自从张居正去世之后,内阁基本上快成皇上的应声虫了。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他们不清楚,可是现实是,他们真的快成应声虫了。
曾省吾就是其中感触最深的一个,虽然每一次都是廷议,可是每一次都是按照皇上的意思办了。
他们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朱翊钧却明白,其实这也是张居正的原因。张居正选的这些人,其实都是能够很好办事的人,但是却不是刺头。
那些刺头全都被张居正给赶出去了,他们在张居正手下多年了,早就习惯了听张居正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基本上都是“按阁老所言”,尤其是最后这几年,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张居正死了,在这些人当中又没人能够做到张居正的地步,他们自然又把这种听话的属性转向了万历皇帝。
加上张居正培养的接班人就是万历皇帝,这让他们有一种理所当然的错觉。
这也是朱翊钧想要的,也是他一直以来都在慢慢让这种转变发生的,等到转变完成,朱翊钧就会提拔申时行,而在朱翊钧的时间线里面,这个时间就是张四维他爹死的时候。
“朕在看奏折的时候,发现了一件事情,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那就是各地的减免钱粮,一个学子,考上秀才之后家里面就会有土地免税,然后举人也有,进士也有。每次科举之后,朝廷收税都要核实这些土地,很麻烦。”
“其中还有贪污的问题,隐匿土地的问题,朕觉得这样不好,太麻烦了,白白耗损了人力物力。”
“朕就想,不如把这种免税转为补贴,按照免税的钱粮,每年发给士子,包括勋贵在内,免税的钱粮直接折算成钱粮加在俸禄里面。”
“朕觉得这样很合适,朕还给这笔钱粮起了一个名字,就叫养士银。”
“当年杨慎不是大喊‘大明养士五十年,仗义死节就在今日’,朕的这个养士银就是取自这里,你们觉得怎么样?”
这是名字的事情吗?
在朱翊钧说出口的瞬间,大家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虽然看起来这和太祖的免税政策一样,只是由免税便为发钱粮,似乎还更好一些,毕竟种地也不一定每年都丰收。可事实上,这条政策早就不是太祖时候的样子,大家用了这么多年才弄成现在这样,皇上你这是想全拿回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