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淖十八年,寒国的军队经过了六年的休整,六年的时间足够下一代的孩童成长为一个勇猛的战士。※>

    夏王姒相面前有两个大诸侯,这两个诸侯势力雄厚,正是他们将寒淖的军队死死地挡在姒相面前。他们两个人正是寒淖面前最大的敌人,如果拔掉了这两个钉子,夏王姒相就是一只软弱的绵羊。

    六年前的战役虽然让寒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两大诸侯的力量,但是六年的时间双方都在休养生息。

    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寒淖采取的依然是分而攻之。寒淖命令他的长子寒浇率领着主力去攻打斟灌氏,不过斟灌氏的首领姒开甲在面对寒浇时中计遭到了寒军主力的埋伏。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斟灌氏首领姒开甲和所有的士兵全部战死,毕竟寒国的军队将他们四面包围,而寒浇的大军自然也不会讲什么人道主义。

    而城中百姓的下场自然也不会太过乐观,寒国的军队在城中大开杀戒,斟灌氏的国土也被寒淖全部占领,而侥幸活下来的大部分百姓也成为了寒国的奴隶。

    华夏的大部分历史中,奴隶这个词都不断地穿插其中,华夏的奴隶制从夏朝开始,而大多数奴隶都来自战争中俘虏的平民。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才渐渐消亡,但是奴隶却从未消失,虽然宋朝的法律中明确的规定了雇佣关系不再等同与良贱关系,但是私奴现象并不少见。

    即使是清朝初期,奴隶制一度又兴盛起来,直到雍正时期才真正的废除。而奴隶这个词的真正消失是从一九四九年的开国大典,在华夏存在五千多年的奴隶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词语。

    寒淖十九年,寒浇率领大军向着另一个拦路虎进发,斟鄩氏首领姒木丁闻姒开甲战死,正欲兴兵为其报仇。双方乘船在潍河(今山东潍坊境内)上展开了一场激战,而防守的夏军中的很多人却不懂水性。

    或者这是最早的赤壁之战,但是进攻的一方却占满了优势,周瑜采取火攻,而寒浇采用水攻。在开战之后,寒浇派人凿穿了敌人的战船,不懂水性的夏军自然遭到了大肆屠杀。

    而姒木丁也死于这场水战,这场战役淹死的夏朝士兵远多于被寒军击杀的士兵,不得不说这是作战指挥的一次重大失误。

    而失误的结果就是灭族,国本全部被寒国占领,而城中的大多数百姓自然也是或被杀或称奴隶。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活下来的,因为他们在战败之后就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件财物,一件主人的财物。

    寒淖二十年,失去了左膀右臂的夏王姒相也即将迎来他的灭亡,寒军兵分三路向着夏朝的帝丘前进。

    此时寒军所要做的只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情就是屠杀,第二件事还是屠杀。虽然夏王相率领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姒相终究是身单力薄,首先遭到屠戮的就是夏朝的皇室成员,紧接着就是朝中的大臣和他们的家人。

    残忍的屠杀之后,灌溉了鲜血的帝丘变成了人间地狱,血流成河已经不能用来描述当时残酷的景象。

    对寒淖来说,这似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为了防止夏朝的“死灰复燃”,也为了震慑其他诸侯,这几场大屠杀势在必行。

    寒淖此时真正意义上吞并了夏朝,夏朝的统治区域全部被寒淖控制在手里。

    夏朝自此亡国!

    在后人看来,寒淖的行为有点“野蛮”,不过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时候,道德这个词并不存在。

    在那个时候,百姓的日子并不怎么好过,除了天灾还有**,一不留神就成为了奴隶。很多人或许想象不到被当作一件货物是怎样的体验,人的存在和牲畜并没有明显地区别,或许在主人的眼里,牲畜和奴隶并无二致。

    此时的寒浞自以为已经把夏王朝的子孙斩尽杀绝,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夏王相已经怀了身孕的妃子后缗,人不知鬼不觉地从城墙下的水洞子爬了出去。后缗本是有仍氏之女,她装扮成农妇逃回了母家有仍(今山东济宁市南)。

    这个孩子叫做姒少康,讲完了太康失国的典例,接下来就是少康中兴的故事。

    姒少康,生于公元前1972年,除了少康之外他还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名字——杜康。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大家首次听到这个名字或许就是在曹操的《短歌行》中,而他或许可以被称为酿酒业的祖师爷。

    夏朝的开端是在夏启杀益夺权,这个益就是大禹的第三次禅让人。而后经历了太康和仲康,等到姒相这第四代夏王的时候夏朝就已经失去了过半的国土。

    这些都说明夏后氏对于中原地区统治不稳定,后羿篡权三十多年,寒淖花了二十年吞并夏朝,然后占据了四十多年,这两位非夏后氏的天子占据了历史上夏朝存在时期的四分之一。

    但是两人“辉煌”的战绩并没有得到后世的承认,特别是儒家文化的认同,所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他们在史书中都是一笔带过,而且给他们的定义并不是帝王而是诸侯。

    司马迁的《资治通鉴》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历史的一件“神器”,它是一部相对公正的纪传体编年史,但是司马迁所在的朝代是汉,也就是那个“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

    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司马迁和大儒们怎能容忍得了后羿和寒淖这两位的“反贼”行径?

    不过这两位枭雄的下场都不怎么好,一个七十多岁被“分而烹之”,另一位八十多岁被处以极刑(也就是凌迟)。

    或许这就是报应吧,两位枭雄即使到了最后也没有得到善终,第一位消亡的原因是贪图享受而不知体恤民情,第二位消亡的原因则是“失德”。

    如果翻译为唐太宗的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军事斗争的成败都在于是否得到人民拥护。

    后羿借着太康不修民事、不恤民情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以此推翻太康,而寒淖也借着同样的原因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推翻了后羿,而少康也接着几乎相似的原因得到拥护而中兴夏朝。

    历史是何曾的相似。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华夏历史五千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自旋粒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自旋粒子并收藏华夏历史五千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