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碧华作为武圣之境,很敏锐的察觉到了李泰的变化,微笑起来。(书^屋*小}说+网)

    “没错,只要楚王李祐还没能发现我的存在,你就绝对能有一搏之力!”

    李泰和沈碧华之所以前一段时间这么老实,就是因为面对暗影的全力调查,他们及时的龟缩起来,所以最后才没被发现。

    而只要没被发现,他们就有隐藏的资本!

    ……

    至于接受了尚书令职位的李祐,自己也开始忙碌起来。

    好不容易长途跋涉的打完个仗,结果一回来就要面临繁重的事务,连半点休息时间都没有,李祐迫切的感受到建立《劳动法》的必要性了。

    而目前李祐首要操心的事情,就是科举考试。

    原本的科举考试,是李祐为了应对朝廷官员严重不足而采取的两大措施之一,只可惜刚要实施的时候,就三大灾害连番到来,15光是救灾都焦头烂额了还考个毛的科举。

    现在有了高昌国的物资,大饥荒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必担心了,自然要重启科举考试,否则的话实在太缺人了。

    关于科举考试本身,李祐当初说过要改革,但并没有具体讲怎么改革,所以现在的李祐,就是为了科举考试的改革而忙碌。

    当今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了,最开始是童生,凡应考生员——也就是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紧接着就是院试,这是由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由童生参加,只要考中了就可以称为秀才,也叫做生员,一般可称做相公。但这二者都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其中乡试的大比,每隔三年就会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都是秀才,只要考中了便是举人,也可称为老爷,而举人的第一名称做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之后的会试,则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由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最后一步的殿试,是在会试合格后,就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也是荣登富贵的最后一道关卡。

    但凡殿试合格的人都统称为进士,共分为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的第一名就是传说中的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即是探花。

    简单来说,乡试就已经是省级的考试,而会试已然是国家级的考试了,就相当于高考一样。

    目前李祐要改革的,正是这会试,因为会试是由各州各道的举人前往长安赶考,所以改革起来也比较方便一些。

    会试又被称为“春闱”,这是因为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并且基本都在春季考试,才会有此别称,不过今年的会试却有所不同。

    第632章 科举的大改革-->>(第1/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会试又被称为“春闱”,这是因为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并且基本都在春季考试,才会有此别称,不过今年的会试却有所不同。

    因为朝廷极度的缺乏人才,所以在此之前就已经昭告全天下,本次的会试将提前到冬季展开,这正是李祐改革的第一步!

    与之同样传出去的,还有楚王殿下将会以尚书令的身份和权限,改革本次会试的消息,不由得让天下读书人都议论纷纷。

    “没想到楚王殿下居然真的任职了尚书令?陛下的心思已经显而易见了啊,真不知何时能见到楚王殿下登临太子之位?”

    “我觉得快了……你看尚书令什么都能管一下,也什么都要管一下,这样看起来不就像是个小皇帝一样吗?”

    “嘘!你不要命了么?敢这么说……我看与其胡思乱想这个,不如想想楚王殿下今年打算怎么改革会试吧!”

    “这有什么好想的?会试还能怎么改革啊,来来去去不都是考那些东西么?今年肯定也不会变多少!”

    如今虽然没有八股文这种害人东西,但也有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科目,这些基本都是雷打不动的了。

    除了民间的议论之外,朝中也有不少人紧盯着李祐,想看看他这一次能搞出什么花样。

    毕竟科举这么严肃的事情,是你说改就能改的吗?

    改不改倒是其次,能不能改好才是最重要的,要不是李祐之前有太多打脸案例了,那么这个时候早就一堆大儒跳出来反对了。

    可以说,这完全是李祐以往战无090不胜积累下来的威名,成功的震慑住了所有人!

    不过在李祐开始担任尚书令之后,朝廷内部也风云涌动,许多不同的派系都冷眼观望,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李祐成功上位,因此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

    时间逐渐临近会试,从全国各地都赶来了大量的考生。

    这就导致楚王府在一波请帖大潮和礼物大潮结束后,又迎来了一波投卷大潮,在得知李祐负责本次会试后,大量才子都疯狂的往楚王府投递诗词策论,以求一飞冲天。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李祐的诗词无双之名早已传遍大唐,因此无数人都希望李祐能够点评一番他们的作品,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想借此扬名直接保送!

    唐朝时的科举制度不仅不糊名,还非常看重出身和名气,就如同以前的九品中正制一样,一旦符合要求就可以跳过会试直接保送上去,最终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这在李祐看来简直就是在胡搞瞎搞!。

章节目录

大唐之千古帝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贪玩蓝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贪玩蓝月并收藏大唐之千古帝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