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背景一

    这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和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基本生产都交给了智能机器人负责。然而要管理无数的生产用智能机器人,和各种用途的纳米机器人的精细操纵、高现实的虚拟空间模拟还有智能化公共设施,原本使用的几台巨型运算处理器已经无法负荷日益庞大的运算力需求。但是人们又不敢无休止的一直建造运算器。因为人们害怕人工智能有一日会因量变产生质变因此出现意识,巨型运算器一旦被出现意识后的人工智能控制,将成为屠杀人类的屠刀。虽然人工智能一直还没出现意识,但人类对此的防备从来没有松懈。

    就在这种科技发展与害怕的矛盾中,人类又想出了既能解决运算力不足问题,又能防止万一人工智能突然产生意识夺取所有运算器控制的方法。人们可以把自己平时生活中用的运算器连接到枢纽运算器上,提高公共或某指定机构的运算效率。这样运算能力的提升完全控制在每个人手中,让人们能感觉到未来依然掌握在人类手中。

    就连某种法定的数字货币也因此改名为“贡献币”。由于你的设备连接为运算提供了贡献,可以获得相应数目的贡献币作为工价。后来其他方面贡献和消费也都统一用贡献币结算了。

    联邦向全民提供所有的生存资料,而更高的追求就要花费贡献币了。例如证明你的理论猜想,就要花费大量贡献币购买运算力。当然你也懒点用贡献币提升你自己设备的运算力从而提高获得贡献币的效率,平时只管玩乐,这样也能愉快地过完一生。

    另外,由于之前人类协作高度分工,人类在新能源的普及后,医疗、生物、信息、宇航、食物、环境保护、制造等许多方面都出现“科技大井喷”发展到相对极高的高度。传统人类的生存威胁逐步减少,基因工程还使人类寿命进一步增加。放在人类面前的可以说只剩最后一座高山:死亡。人类坚信,科技终有一天能战胜死亡,而且目标相当接近了,谁都不希望自己就差那么一点却先倒下了,所以科技的发展还要继续加速。

    自从“科技大井喷”后,各种新理论体系变得相当复杂,各专精类目间如同沟壑相隔,极难相互理解,更难以结合产生新科技。但科技发展又岂能因此止步,人们为此创造出了一个系统来,可以匹配两个理论是否能相互兼容互相促进产生新理论。这样人们就不用先完整理解完两个理论后再开始开展工作了。

    后来系统逐渐升级居然出现了新功能,匹配两个不相关理论计算出诞生新理论的概率与完整度。人们经过测试发现虽然理论不一定是实用的,但确实出现了成功案例,又把系统继续完善,发展成多个理论匹配。一段时间后人类已知的理论都被匹配完了诞生了不少成果。

    人们尝到甜头后还想继续突破,最后出现了更强的功能根据目标计算出可行率从而推算出中间是否存在缺失了的理论。人类突然发现,原来现阶段人类的认知范围内还有许多空白理论没被发现。人们认为造成这情况的原因是过去的研究太注重实用性,都喜欢扎堆在同一个方向赛跑,对无法很快获得收益的领域忽略得太多太多了。

    为了促科技进步,联邦推出了新政策:提出任何能逻辑自洽的理论都能获得大量贡献币,以后理论得到实际运用或被其他理论确实印证了的还能参与分成或追加奖励。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争相发表理论。开始人们发现,在以往人们不受重视的领域才是利益产出最容易的。后来人们又发现原来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可能总结出经验沉淀出理论。最后人们总结经验沉淀理论渐渐成为了生活的习惯,并不像开始一样完全靠利益驱使。毕竟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里单从生活品质来看,最贫穷的人与最富有的人可以是同一级别的。人与人的不同不再简单用多少和高低来区分,所以人们开始学会用差异的眼光看待问题,渐渐形成了“差异主义”。

    理论日益增多,在又一次科技井喷后,为了更方便进一步协作,“兼者系统”诞生了,功能就是让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能实时检测出新发表的理论、想法、科技对项目的匹配度。因为虽然的确有许多立刻能用的新发表的理论、想法、科技,但是越是随时间推移可能性只有亿分之一的“胡说八道”类想法更是大量。不过这也不能忽视,假设有一亿人在提出可能性只有亿分之一的“胡说八道”,那么不就有可能有一条是真实有用的吗?只是其缺少了能与当代被证实理论连接的其他还没出现理论的支撑。例如,中医就是这样,在一段不短的时间里被许多人认为是“胡说八道”,就因为其理论确实暂时无法与当代科学直接连接。但后来随着新理论的出现,中医也逐渐被认同了。因此如果每天都有一亿个人在那“胡说八道”那么一年就有可能被忽略了36525个理论。由于巨量思想的日益积累和沉淀,使得“兼者系统”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d看小说就来</P></TD>

章节目录

差异陈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陈贺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陈贺颖并收藏差异陈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