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别看村里的族人没什么来头,但镇里甚至县里、府里的族人,都能在一定情况下,联合起来。
打个比方,本村原家人发现自己对付不了敌人时,他们会找镇上甚至县里的族人帮忙,扩大范围之后,总会有大有背景的人,到时这些大有背景的人,一旦被族里找上,就会给族里提供庇护,这就是宗族的厉害之处了。
更何况,原大郎还是被镇上先生以及考官公认能考上秀才甚至桉首的人,这样将来可能大有出息的人,现在他身体变好了,极有可能会考上秀才,甚至更进一步,原家宗族是肯定会保护这样的优秀人才的,毕竟等他考上了,又反过来能反哺族里。
哪会让外来人欺凌到他的老婆啊,毕竟俗话说的好,强龙不压地头蛇,刘小姐再厉害,只要刘大人不出手,想收拾原大郎的妻子,除非原家宗族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才会让她得手,要不然,在原家宗族做了准备的情况下,可不一定收拾得了。
安然不但在原家说了这事,也回娘家说了这事,不过,孙家孙辈虽然也读过书,但见识显然没原大郎好,所以没想到这一点,还是安然跟他们说了,他们才想到这样解决。
当然了,为防娘家人奇怪她怎么知道这些,安然有跟他们说,这是原大郎想出来的主意。
听说是原大郎想出来的主意,想到学堂里的先生都说原大郎厉害,大家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而就像安然和原大郎想的那样,听说这是原大郎想出来的主意,再想到王家的得瑟,孙原两家族里的确重视了起来,毕竟,原大郎可是先生和考官们说,能考上秀才,甚至能当桉首的人,两家族里自然不想自己族里(姻族里)这样一个出息的人才,会因王家的缘故,被连累了,所以都答应了,会提防这事。
两家族里交际广,在县里有人脉的人,甚至跑到县里,跟县里的同族通过气了,让他们注意一下王家或刘家可在县里活动,针对原家或孙家,要有的话,让他们及时派人通知他们,让他们想办法防止这事。
安然看孙家和原家行动了起来,这便放下心来。
虽然她觉得一年内,刘小姐可能没心思找她的麻烦,而等一年后,原大郎考中秀才,且成为桉首,就不是刘小姐轻易能动的了,这样一来,不用担心刘小姐会对她怎么样,但安然向来是行事谨慎的人,所以还是做了安排。
反正安排了总比不安排好,毕竟万一用得上呢。
就在王家跟刘小姐订好了亲,两家说好了,等刘小姐及笄了就嫁过来的时候,新一年的童生试又开始了。
童生试,考中了,就是秀才。
童生试有三轮,县试,府试,院试。
以前每次考试,原大郎总是心头发憷,不是担心考不上,而是,又怕身体出事。
但这一次,他终于不害怕了,因为这一年以来,他身体好很多了,不说别的,他觉得自己浑身都是劲,力气也变大了,壮得像一头牛,他有预感,这一次,他考试不会晕倒了。
原大郎跟安然一样大年纪,今年十九岁,按理,他应该考过不少次了,但因原父过世,原大郎要守孝,不能科举,所以原大郎真正下场,只考过一次,就是两年前的那次,十七岁之前,没下场过,因为十五岁那年,他还在孝期,而再往前三年,他只有十二岁,又太小了,所以到现在,也才考过一次,还是没考完的那种。
所以对能不能考中,原大郎还没安然有信心,毕竟他的考场经验不多,只预感自己应该不会晕倒,这对他来说,就很满意了,所以他对这次考试要求不高,想着能不晕倒,完整地经历一次考试,他就满意了,能不能考上秀才,他无所谓,反正只要不晕倒,他还年轻,还可以继续考。
倒是安然觉得,依原大郎的学识,不说将来能不能考中举人进士吧,反正秀才是完全没问题的。
原大郎的预感没错,而安然对原大郎学识的估计也没错,原大郎一路县试、府试、院试上去,不但没晕倒,还全部都第一名升了上去,如学堂里的老师和以前的考官说的那样,原大郎成了桉首,还是小三元。
一开始,原大郎中了县试第一名,原家和孙家虽高兴,但也不好太得意,怕以后考的不好,被人笑话。
反正对原母来说,儿子考试顺利,没像上一次那样晕倒,那就不错了。
但接下来,原大郎府试又考了第一名。
就算原母再怎么想低调,这会儿也控制不住,跟亲朋好友报喜了,因为从儿子这情况来看,院试就算考不了第一名,秀才应该也是妥了,这让原母能不高兴,想跟周围的人报喜吗?
于是很快,村里人就知道,原大郎考的很好,极有可能考上秀才了。
虽然人们总是说,穷秀才,富举人,但那是相对士绅们来说,秀才是垫底的,但对普通乡下人来说,不管怎么说,考上了秀才,以后再不济,也能开个私塾,养活自己,不用下田地干活了,这就让很多辛苦干着农活的人羡慕了。
另外,社会地位也会提高,特殊情况下,能见到县官等,并且不用服徭役,这都是实打实的好处,对普通乡下人来说,那还是很好的。
再者,原大郎要是能中秀才,就说明人家是有真本领的,这样一来,那些家中有孩子,在读书的人,也愿意跟原大郎交好,毕竟将来,无论是跟原大郎请教学问,还是科举时请秀才作保,原大郎都是他们可以合作的对象。
所以,原大郎当时虽还没考中秀才,但村里人对原大郎的热络,比当初对王家人还要高。
这也很正常,大家觉得,王三郎的未婚妻条件那样好,将来他们一家,肯定会住到城里去,至于王三郎自己,肯定会去京城,毕竟刘大人怎么也不可能,让女儿生活在这个小县城吧?
既然王家人将来会走,那对大家的帮助就会很有限了,既然如此,那众人对一个要走的人,自然没对不会走的人热络。
打个比方,本村原家人发现自己对付不了敌人时,他们会找镇上甚至县里的族人帮忙,扩大范围之后,总会有大有背景的人,到时这些大有背景的人,一旦被族里找上,就会给族里提供庇护,这就是宗族的厉害之处了。
更何况,原大郎还是被镇上先生以及考官公认能考上秀才甚至桉首的人,这样将来可能大有出息的人,现在他身体变好了,极有可能会考上秀才,甚至更进一步,原家宗族是肯定会保护这样的优秀人才的,毕竟等他考上了,又反过来能反哺族里。
哪会让外来人欺凌到他的老婆啊,毕竟俗话说的好,强龙不压地头蛇,刘小姐再厉害,只要刘大人不出手,想收拾原大郎的妻子,除非原家宗族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才会让她得手,要不然,在原家宗族做了准备的情况下,可不一定收拾得了。
安然不但在原家说了这事,也回娘家说了这事,不过,孙家孙辈虽然也读过书,但见识显然没原大郎好,所以没想到这一点,还是安然跟他们说了,他们才想到这样解决。
当然了,为防娘家人奇怪她怎么知道这些,安然有跟他们说,这是原大郎想出来的主意。
听说是原大郎想出来的主意,想到学堂里的先生都说原大郎厉害,大家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而就像安然和原大郎想的那样,听说这是原大郎想出来的主意,再想到王家的得瑟,孙原两家族里的确重视了起来,毕竟,原大郎可是先生和考官们说,能考上秀才,甚至能当桉首的人,两家族里自然不想自己族里(姻族里)这样一个出息的人才,会因王家的缘故,被连累了,所以都答应了,会提防这事。
两家族里交际广,在县里有人脉的人,甚至跑到县里,跟县里的同族通过气了,让他们注意一下王家或刘家可在县里活动,针对原家或孙家,要有的话,让他们及时派人通知他们,让他们想办法防止这事。
安然看孙家和原家行动了起来,这便放下心来。
虽然她觉得一年内,刘小姐可能没心思找她的麻烦,而等一年后,原大郎考中秀才,且成为桉首,就不是刘小姐轻易能动的了,这样一来,不用担心刘小姐会对她怎么样,但安然向来是行事谨慎的人,所以还是做了安排。
反正安排了总比不安排好,毕竟万一用得上呢。
就在王家跟刘小姐订好了亲,两家说好了,等刘小姐及笄了就嫁过来的时候,新一年的童生试又开始了。
童生试,考中了,就是秀才。
童生试有三轮,县试,府试,院试。
以前每次考试,原大郎总是心头发憷,不是担心考不上,而是,又怕身体出事。
但这一次,他终于不害怕了,因为这一年以来,他身体好很多了,不说别的,他觉得自己浑身都是劲,力气也变大了,壮得像一头牛,他有预感,这一次,他考试不会晕倒了。
原大郎跟安然一样大年纪,今年十九岁,按理,他应该考过不少次了,但因原父过世,原大郎要守孝,不能科举,所以原大郎真正下场,只考过一次,就是两年前的那次,十七岁之前,没下场过,因为十五岁那年,他还在孝期,而再往前三年,他只有十二岁,又太小了,所以到现在,也才考过一次,还是没考完的那种。
所以对能不能考中,原大郎还没安然有信心,毕竟他的考场经验不多,只预感自己应该不会晕倒,这对他来说,就很满意了,所以他对这次考试要求不高,想着能不晕倒,完整地经历一次考试,他就满意了,能不能考上秀才,他无所谓,反正只要不晕倒,他还年轻,还可以继续考。
倒是安然觉得,依原大郎的学识,不说将来能不能考中举人进士吧,反正秀才是完全没问题的。
原大郎的预感没错,而安然对原大郎学识的估计也没错,原大郎一路县试、府试、院试上去,不但没晕倒,还全部都第一名升了上去,如学堂里的老师和以前的考官说的那样,原大郎成了桉首,还是小三元。
一开始,原大郎中了县试第一名,原家和孙家虽高兴,但也不好太得意,怕以后考的不好,被人笑话。
反正对原母来说,儿子考试顺利,没像上一次那样晕倒,那就不错了。
但接下来,原大郎府试又考了第一名。
就算原母再怎么想低调,这会儿也控制不住,跟亲朋好友报喜了,因为从儿子这情况来看,院试就算考不了第一名,秀才应该也是妥了,这让原母能不高兴,想跟周围的人报喜吗?
于是很快,村里人就知道,原大郎考的很好,极有可能考上秀才了。
虽然人们总是说,穷秀才,富举人,但那是相对士绅们来说,秀才是垫底的,但对普通乡下人来说,不管怎么说,考上了秀才,以后再不济,也能开个私塾,养活自己,不用下田地干活了,这就让很多辛苦干着农活的人羡慕了。
另外,社会地位也会提高,特殊情况下,能见到县官等,并且不用服徭役,这都是实打实的好处,对普通乡下人来说,那还是很好的。
再者,原大郎要是能中秀才,就说明人家是有真本领的,这样一来,那些家中有孩子,在读书的人,也愿意跟原大郎交好,毕竟将来,无论是跟原大郎请教学问,还是科举时请秀才作保,原大郎都是他们可以合作的对象。
所以,原大郎当时虽还没考中秀才,但村里人对原大郎的热络,比当初对王家人还要高。
这也很正常,大家觉得,王三郎的未婚妻条件那样好,将来他们一家,肯定会住到城里去,至于王三郎自己,肯定会去京城,毕竟刘大人怎么也不可能,让女儿生活在这个小县城吧?
既然王家人将来会走,那对大家的帮助就会很有限了,既然如此,那众人对一个要走的人,自然没对不会走的人热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