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于”鲁迅大师”、”青年导师”等肉麻称谓,更不必说。盖起大洋楼开办什么”鲁迅艺术学院”,也已历有年所,这种政治性的揍死人,谁都明白是什么一回事,不懂得内幕的人觉得鲁迅交了死运,懂得这套把戏的感觉到太肉麻。如果站在一个严正的批评家的立场,那就感到这只是侮辱了死者,歪曲了真理。

    作为旧时代的文人,没有太多政治细胞的刘文典所想持有的,可能正是”一个严正的批评家的立场”。然而,时代的浪潮已经汹涌澎湃、骇浪惊涛,再也容不得作为个体的批评家在肆意发言了,甚至连鲁迅的家人都不能够。

    1956年10月,云南大学举行”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刘文典应邀再作关于鲁迅的演讲,”他不用讲稿,侃侃而谈,讲的内容,是鲁迅小说如何揭露国民劣根性,比如国人看杀人时的麻木、祥林嫂的砍门槛以及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质一致”。7

    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鲁迅成为”文革”中唯一得到全面肯定的知识分子。

    注释

    1白听:听刘文典讲〈关于鲁迅〉,正义报,1949年7月14日。

    2蒙树宏:鲁迅史实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第69页。

    3王彬彬:往事何堪哀,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203页。

    4孔海珠:痛别鲁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05页。

    5蒙树宏:鲁迅史实研究,第73页。

    6黄乔生: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群众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290页。

    7庄凯勋:听刘文典教授讲鲁迅,:kaixunblognbarchives200723321ht

    第72节:后记

    后记

    终于敲完了书稿的最后一个字。

    墙上的时钟,滴答滴答,指向又一个冬日的凌晨。再过两三天,新的一年就要来到了。

    这本小书,从酝酿准备,到动手写作,再到正式出版,已经过去三年多的时光。其间甘苦,唯有心知。其实,写刘文典于我是一件不自量力的事情。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纵横千里,但又褒贬不一、非议不断,确实是我的笔力所不能精准把握的。

    但这是我的一个梦。2005年3月,我作为安徽省第一个申请参与全国”两会”采访的地方都市报记者,跨越重重难关,最终如愿获准赴京采访。忙碌的间隙,闲逛北京大学附近的风入松书店,竟与刘文典先生”不期而遇”。那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名叫刘文典传闻轶事,汇编是一些出名的人或不出名的人书写刘文典的文章。

    我毕业于安徽大学,对于”刘文典”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最起码知道他是这所学校的主要创始者之一。但我所知道的,似乎也仅此而已。在大学里,从未听人过多谈到过关于这个人的故事。于是,我很有兴趣地买下了那本小册子,没想到却由此走近了一个清高孤傲、倔强**的灵魂。

    我将这个灵魂的底色称之为”狂”。在中国人的字典里,”狂”是个相当贬义的字眼,似乎总意味着浮躁,意味着无知。其实在这个汉字的深处,是一种对于命运的抗争与努力,是一种对于权贵的蔑视与逃离,是一种对于尊严的坚守与把握。我喜欢这种”狂”,我觉得,它是疗治当下日益严重的”阳痿人格”、”犬儒主义”的最佳药方。

    刘文典的”狂”,绝不是一种妄自尊大,而是建立在渊博的学识与孤高的人格基础之上的狂傲。只可惜,这位大师级的人物被历史长期地忽略了,甚至连一个相对权威准确的”人物简介”都没有。关于他的,大多是一些道听途说、自相矛盾的传闻、轶事,甚至文学虚构。

    正因为如此,当读完那本薄薄的小册子之后,我开始决定为这个理应得到彰显的灵魂,书写一个真实的人生文本。三年多来,我自费奔波千余里,先后到北京、云南、安徽等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逐渐厘清刘文典生平中的许多”疑点”,清晰勾勒出刘文典丰富而跌宕的一生。

    写作的过程紧张而快乐。由于我的本职工作非常繁忙,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新闻线索、新闻策划,正常的上班时间基本上无法”占用””,只好利用周末、午休和深夜来进行”一个人的战斗”。

    如今奉献在各位面前的,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刘文典的个人传记。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在写作态度上,本书尽量坚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史家态度,强调故事性与学术性并存,并大量采用第一手资料,为读者提供重回历史现场的直接途径。

    在框架搭建上,则采用以人为明线、以时间为暗线的方法,侧重于寻找刘文典学问、思想的渊源。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它没有仅仅落笔于刘文典一个人,而是重点关注刘文典所在的那个时代、所属于的那个群体,还有那个时代、那个群体所集中绽放出的”思想光芒”。

    在我看来,这与当代人苦苦追寻的”自由精神”是心脉相通的,这也是促使我坚定写作本书的根本动因。希望我的努力,会被刘文典先生感应到,更希望会给当下的读者提供一点思想飞舞的空间。

    我曾经说过,倘若这本小书能够让读者在掩卷之余,略有沉思,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

    写作一本书,看上去只是一个人的努力,其实背后集聚着许多人的关注、支持与付出,有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此,尽管略显俗套,还是有必要在这里表达一些由衷的谢意:

    感谢刘文典先生的哲嗣刘平章先生。在听说我的写作计划后,他一直给予高度的肯定与鼓励。在我到云南收集资料的几天里,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亲自开车,送我到各个目的地,并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份信赖与期待,是小书最终顺利写成的强大动力。

    感谢云南大学校史办主任刘兴育先生。我和他素昧平生,仅仅因为都热衷于刘文典研究,千里文缘一人牵。热情直爽的他,不仅将自己收集多年的资料如数奉赠,而且仔细审阅了本书初稿,提出许多具有创见的修改建议。这本小书,有他的一份汗水。

    感谢张文勋、陈红映、李作新、蒙树宏、余斌、吴进仁、闻黎明、郑千山等前辈,他们或提供丰富生动的回忆,或提供珍藏多年的手稿,或提出直言不讳的批评,为本书承受历史的检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感谢知名学者钱理群、丁东、谢泳、傅国涌,安徽省古籍办诸伟奇,安徽大学刘伯山、曹高峰、疏延祥、刘勇,安徽新华学院方铭、刘秀丽、程庆乐,合肥爱知书店崔正义,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疏利民,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成展鹏、李君、刘鸿鹤,安徽省图书馆阚华、陈春秀,合肥市政协戴健、江淮文史陈劲松、双语学习报张锋诸位前辈、好友,还有公共知青沙龙的朋友们。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图书出版顾问有限公司,以及尚未谋面的曹凌志主编。没有这个高效率的出版群体,这本小书的书稿或许还要继续待在电脑硬盘里。

    感谢远在天堂的母亲汪凤云女士。就在本书初稿刚刚完成之际,一直在城里帮我照看女儿的母亲不幸遭遇车祸罹难。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里能看到儿子写的这本书,她教给我的善良、乐观、自信、坚强,将陪伴我一生。

    感谢大哥章玉兵。他一直默默关心着我的成长,鼓励着我所有的努力。他为小书题签的书名,是他内心真实的表达。希望他早日实现梦想。

    感谢妻子陆敏、女儿章陆一杭。因为写作这本书,亏欠她们太多,无法弥补。希望她们永远幸福。

    感谢我的单位以及所有的领导、同事。正是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让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够保持相对自由的兴趣空间。感谢他们陪伴我走过生命中最艰难的日子。

    感谢我的大学,还有所有的大学师长。我始终认为,大学改变了我一生。

    感谢命运。感谢自己。

    有时候,我在想:我是一名新闻记者,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书写现实,但是为何却突然对历史情有独钟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2007年12月27日凌晨2时于淝上躬耕斋

    :一支红枫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P></TD>

章节目录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章玉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章玉政并收藏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