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喽你要晓得哦,就有八、九万人靠你吃饭,一个人还有老婆、还有父亲、还有母亲。等于有一年经济很不景气,有一位办工厂的老板来跟我谈话,他说:哎呀我很想摆下痛苦啊想放下不干了。我说你不能放下。他说:对呀我一放下来以后,二十万人没有饭吃。他说我工厂人多少万,每个都有家眷,我如果一不干,整个地垮了。所以说赚钱就要开下去,不赚钱除非我死掉我说:哎,你这就是菩萨心肠不管如何要撑下去。实际就是人生观的道理,你要做一个什么人。所以呀,“诚身有道,不明乎善”,那么怎么样一条善路那么你把人生观的哪个是至善应该怎么样做譬如出家,出家我应该怎么样出家修持怎么样做一个高僧不管他高僧、矮僧啦,反正我要成果、证果、证道,怎么样才能证道就是需要明这个善。但是这个理搞不清楚啊,就“不诚乎身矣”,身不能诚。此身不能诚,上面一切都垮了。所以,“治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就是这个意思。现在你们看写文章,白话文也是这样作。这个文章是另外一种。这个文章你看上面说了半天,有一个东西;然后一大串,爬上高山、爬上四海,一路说下来,最后就是这个东西。比如文章的手法。你说“治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诚也。”就完了诚怎么诚人家读起来没有意思。他一路一路,像那个剥笋子一样,一层一层剥,剥到了最后,笋子露出来,然后晒一晒变笋干了,呵那就很“诚”了这个文章作法,倒转来一层一层剥,由大的说起。那么现在上面把这个大、小,一个大题,诚是个大题,这个诚字很难解释。如果说“治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诚也。”这个大题一拿出来,没有办法了。现在人写论文写文章,先把那个大的盖上去:下面第一章分八节,第一节:足指甲;第二节:手指甲;第三节:头发然后一套一套古书、白话文,苏格拉底啊、孔子啊一大堆插进来;外国人怎么样说、美国人怎么样说、日本人怎么样说,说完了以后,你怎么说我没有现在所有的文章、书本,要看你的意见是怎么样我没有。学问很好。那下面参考书列一大堆,那什么书都有,表示我看过那么多书了,你看你不能说我没有学问哦拿书来都把你压死了一笑其实啊,学问之道在自己。所以你看这个“诚”字,他用这个章法,你说了这个大的呢没有办法。他大题小做了,一路一路下来;下来以后,再把它翻过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讲诚的境界。我们晓得,尤其学各种宗教的这里很多,我们到佛教庙子上看,拜菩萨求仙三个字:诚则灵。对不对都看了。怎么叫诚呢我这么跪下来,弄根香蕉拜一拜,还不诚啊很诚了再到这个什么民权东路关帝庙,晚上去拿两百块钱买些馒头啊、米糕啊,磕个头,把头还碰得“砰砰”地响,这个总是诚啊你把头碰得响只能叫磕响头,不一定算是诚。诚是个什么境界非常难这个“诚”字也就是佛家所讲的修定,就是定的境界。定是什么境界专一、专诚、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妄想的境界。所以现在你看儒家的中庸,这个时候佛法还没有来耶所以“诚者天之道也”,诚的境界的天道的境界。这个天也是科学的、太空这个天;也是哲学的天、理念世界的天,形而上,看不见的,空灵。“诚”是一个原则,天地永远是诚。所以天地生生不已,几千万年它没有怨恨人,没有要求人报答它什么;它永远给万物、给人类生命,给万物生机。所以天道的境界,人的诚恳的心像天地一样的开阔,就是诚的一个境界。怎么样做到这个诚的境界“诚之者,人之道也。”人为什么读书做学问、讲修养,甚至于学宗教呢就是修道、成道这个境界。由我们的身心,由人道而到达同天道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同形而上道合一。所以“诚之者”就是方法,能够做到诚的这个方法这个境界呢,那是靠人的修为,靠自己修持、修行。怎么修呢“诚者”,现在告诉你“诚”。“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这个境界,“不勉而中”,一点不要勉强的。这个清净很自然就到了。譬如佛家讲空、道家讲清净,清净是他的境界的形容,佛家讲空讲的是原则。你看一般学佛人拼命地修空,打坐在那里修到空,所以永远没有修好,不能得定,不能达到。因为他都勉强在做。要“不勉而中”,一点不勉强,很自然地;空,空就是空嘛随时随地都在空,定住了。“不勉”,一点勉强都没有。我用一点力深呼吸,有些人数息观、念咒子或者做什么,那都在勉强撒所以都在用方法,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不勉而中”对了插头一样插对了。“不思而得”智慧的境界。我们普通学问、学识都是靠思想、想出来的,文章是靠想出来的。一个好的真正艺术家一辈子画画,任何一个艺术家都知道,会写字的书法家也晓得,一辈子大概只两、三件作品自己满意的。那个满意就是圣灵的境界,怎么叫圣灵“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自己也不晓得怎么画出来、怎么写出来的。等于像学中国书法,王羲之学写黄庭经的时候,酒喝醉了,写完了:这是谁写的啊写得那么好他自己都不知道了。忘我了,达到这个境界。任何艺术也好,做生意也一样啊大的工商家,一个计划下去,突然赚了那么多钱,自己想想都奇怪啊就是那么一种脑筋。你用心个个都想赚钱啊,在座我们大家都在用心想赚钱嘛一个月大概得了两千块钱还拼命节省、计算,要抠着来用,抠了半天给扒手扒走了,很可怜要发起财来的时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而且人还很舒服,“从容中道”,很从容,不紧张,不像大家现在赶公共汽车,急急忙忙大喊,一头跑啊,那很不从容。已经赶到了,汽车“嘟”开了,下面一阵烟过了,然后在那里生气。那真是“中道”,站在马路中间了呵众笑既不从容,站在中道,那很糟糕“从容中道”第6集完。玉树临风录校,二校完。然后脸色也变了,忙个几天下来不成话了,腿上工夫都垮了,这还叫什么禅呢要从容中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怎么样忙也从容中道。“圣人也”,圣人就是有道之士。你看,在中国固有的文化讲修养的功夫、得道人的境界,三句话完了。就是禅宗所谓讲开悟,悟了以后那个智慧不晓得哪里怎么来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看禅宗大宗师那个答语、答复问题,那出来他自己不要考虑的。天人合一境界。说我想想看怎么办怎么参怎么打你一棒哈那个棒打下来,也不过是面粉做的棒,一碰就不对了。所以要这样。所以“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上面讲到诚的境界、得道的境界。可是诚怎么样做到呢刚才我们听了,怎么做到诚啊善,对不对“不明乎善”,怎么叫做善呢开始第一步,“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你要选用一个真正的心理上的善的行为、道德的行为,抓得牢牢的。先求专一,使自己思想能够专一而不变。这就是大家所谓打坐啊、念佛啊、用各种功夫了,“择善而固执”。抓住了、定了以后,就是禅宗所谓讲大彻大悟豁然,豁然开朗,不勉而得、不思而中了。这个时候就是悟的境界,开悟的境界就是中庸所讲的“诚”,就是这个境界。所以啊,庙子上写的“诚则灵”很难啊我们先休息。刚才讲到这个诚的境界,与我们怎么样修养到诚的方法。开始第一步要“择善而固执”,择善而固执就是当我们这个时代一般所谓讲修定这一种方法。那么,光是诚的境界是人之道也,个人的修养,修养内圣之道。有这个道,内圣而不能外用,那也是不全的,“凡是治天下国家有九经”,诚是为第一、基本,做人需要,做事更需要。上至当皇帝为天子,下至做任何一个人,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明这个诚的境界。可是学问、本事、才能要培养。才能的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修到内圣之学,就是做功夫、得道的境界,你要各种知识了解了,各种修行的方法懂了,所以要博学。这个博学是什么都要无所不知,要书读得多。光是知识渊博了,不研究不行的,要考虑、要慎思。所以禅宗后来讲“参”,真正的参就是慎思,择善而固执。所以要博学,必须要博学;必须要博学以后,光是知识很渊博,那就变成我们经常笑过去有些人书读得很多,照学问搬字,一问就晓得。有几位老朋友,现在都过世了,大家朋友里边有一个事情忘记了,不晓得在那一本书上,找不出来:哎,找那个书柜,找那个书柜去某某人、某一位老师书读得多,叫做活的书柜,一问他哪一本书上,他可以马上答复你:哦,这是黑格尔的某一个版子、第几页,他都讲得出来;中国书,哪一本书、哪一章、哪一段他都讲得出来;非常博学。但是他自己的见解呢没有。没有自己的见解;记忆力特强。所以记忆力很强,悟力等于没有。换句话后脑长得很大,前脑大概太小,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要博学之,要审问之,要参究。参究以后,要慎思之,仔细研究。我们把审问同慎思合起来往往叫做审思,就是参究。研究以后还要明辨之,对与不对,不管是圣人之言,也有对,也有不对。不对的在哪里他当时在某一个环境对某一个人讲的,并不是一定是万古不变的名言。假设他换成现代的,再对别人来讲,他又变了。并不是不变的,他因时因地有所变动,这些地方都要明辨。然后,经过上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后,确定了真理笃行之。就是依此来修行,依一个方法来做,才能够达到诚的境界,诚的境界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所以下面要极力鼓励学问,学问就是才能的养成。诚的境界是德业的养成、内圣道德的养成。有德无才能,照样不能做事。假使一个人非常聪明、有才能,没有内养的德性是不能用的,连他自己都靠不住啊所以才学、知识越高的人越不可靠,因为他没有一个东西,“不诚无物”,中心没有个东西。中心有了这个东西、有这个学问,就对了。所以下面是鼓励求学的重要:“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些知识我们所不能到达的,天下事有其事我们不明其理,那是自己知识不够,这个理在哪里找不出来,那是知识不够。譬如我们做一个电气的东西,我们做得起来,出了毛病不晓得原因在哪里,这一门的学问没有够。“学之弗能”,既然学就要把它学通,学了不通不放手,“弗措也”,不要把它停掉。“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就是要研究,要审问,乃至问老师、问同学、问前辈,再不然问书。天下的书是什么就是比我们早的前一辈人他一生留下来的经验,所以不读书是很可惜,别人活了一辈子的经验,我们不能接受这个是占便宜的事啊所以要审问。问之而不知道、还不彻底,不要摆下,要努力地研究。“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他说有些问题是你不去思考它,多去想想就会通了。想不通,你说反正我是个笨蛋、不想了,那永远是不通。非要把它研究通。当然你想得神经的时候是要休息一下,不要再想了。“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就是说,这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每一个道理、每一个阶层,就是鼓励我们,到某一个阶层,也许看到自己的智慧打不进去了、停顿了。这里有个原则告诉你,人的体能有年龄的限制,体力也有年龄的限制,智慧不一定有年龄的限制。有诚恳的真修养,智慧是越老越开发得厉害,这是很特殊的事情。所以要慎思明辨。“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他说,理论上做到了,用功夫老是不上路要好好去修行,实行之。那说我实行也没有办法,就摆下了,那你活该其实你实行没有彻底。真去修行,没有做不到的事。换句话,一路下来说,天下没有做不到的事。圣人、佛都是人做的,只要你努力去修与学,一定做到的。那么有时候觉得自己很不如人,那么告诉我们一个办法:“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不要看自己笨,不要有自卑感。别人学一下、想一下就懂,我承认笨,我来一百下总会懂吧他只要一下就懂了,我来一百下。人家一分钟懂,我一百分钟总把它弄懂。“人十能之”,像有些人也笨一点,十下、十分钟才懂,我来一千分钟总会懂吧一千分钟还不懂,一万分钟好不好不要自馁,不要自卑,不断地努力、学习,总会成功。所以这个道理懂得了,“虽愚必明”。纵然是最笨的人,最后是最高明的圣人。纵然是最没有出息、柔弱的人,最后是强人,永远是高人。这是学问与修道。看了这一节完了,就是告诉我们,不断地努力,内圣之道修养到诚,是根本。外用的学问、才能,任何一种才能,不管你学哲学、科学、宗教、做生意、做官,四个原则、五个步骤不能变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不能变动,这是外用。有内圣之道,没有外用之学,那只能做个罗汉、自了汉而已罗汉者,自了汉。有内圣之道,又有外用之学,可以成佛,为圣人。光有学问,而没有内圣之道普通人,普通一个学问家,不能成就为圣人。必须有内圣而有外用之道、有学问,才能成圣人。这是这一段。下面翻过来是二十一章,中庸的中心来了:“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哈,不晓得讲些什么那现在用白话一翻,就是“自诚明,叫做性;自明诚,叫做教。诚就明了,明了就诚了。”就是白话文。你说是说些什么话“自诚”,上面晓得什么叫诚:“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它的方法是怎么样专一来的,用一个方法择善而固执,一念专精到达了极点,豁然而开悟,这是诚的境界。由诚专一做功夫,乃至你们学打坐的,修静、定,做功夫做到了极点,开悟了,“自诚明”,渐修的方法,这就是佛家所谓禅宗讲渐修,叫做“性”。“自明诚谓之教”,一闻千悟,一说就开悟了、懂了。懂了以后,不经过定的修持不行。由明白了而转修持到诚,这就是顿悟。第一句话,“自诚明,谓之性”,由渐修而到顿悟。“自明诚,谓之教”,由顿悟,悟后起修,就是教。实际上,修与悟这两个东西,功夫与智慧,两个是一个。“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功夫到了,智慧自然开;智慧开了,功夫一定到。就是这个话。你看,这个时候佛教没有来哦,什么都没有,这是固有的文化,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对于此道早就通了。“自诚明,谓之性。”由诚到明,性地的功夫。“天命之谓性”嘛,中庸第一句话。所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这个反复告诉我们。所以,中庸的中心一个是明,一个是诚。怎么样到明诚呢就是要去悟它。“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国文化讲人生的价值,所以刚才讲,我说有许多朋友活了一辈子没有人生观的。妈妈、爸爸生你,你活在世界上做一个什么东西嘛所以,常常有人说骂人:你是什么东西我也碰到过人家说:哎,你是什么东西我说我也不晓得我是什么东西真不晓得不晓得你们诸位晓不晓得自己是什么东西要晓得自己是什么,就晓得人生观,那就“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你可以跟上帝两个并行,可以跟佛两个并坐。人的价值要到这个境界,就是叫做圣人。实际上做圣人之道,先要做到至诚,修养到了至诚。“唯天下至诚”,你到达了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你智慧开了,一通百通。禅宗后来就是这个路线。所以一悟了以后啊,一悟千悟,无所不知。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走的就是这个路线。“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性、物性就搞清楚了。所以明心见性,要怎么做到明心见性没有定力、定力不够不行的,必须要定。定而后得慧,天下之至诚,才能尽其性。所以打坐是修定的一种方法之一,并不是说打坐同禅宗、同悟道、同诚有什么关联;有关联,但是它并不是天经地义的,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不一定,也可以明诚。有人不打坐,一下就悟了,悟了以后再修,一样到。二校完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把自己明心见性明白了,才能够一切众生就是都清楚了。所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无有不知的。他就能够知人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人性统统了解了,宇宙万有的物理之性都清楚了。释迦牟尼佛走的就是这个路线,他从菩提树下悟道以后,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事情他都清楚了,所以“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所以把人性弄清楚、彻底大彻大悟以后,物理世界的宇宙的来源都搞清楚了。“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到了这个时候,帮忙了天地。这个宇宙有缺点,人悟道修养到了这个地方,那就是道家所讲的“宇宙在手,万化由心”,整个的宇宙把握在自己手里。不但个人的生命,宇宙的生命、一切的变化、造化,宇宙的整个的造化,操纵在自己的念头中,操纵在自己的心灵中。所以道家所谓讲“宇宙在手,万化由心”,可以起变化作用。所以儒家不向人比的,人力的这一方面讲。儒家的好处,他只向人道最平凡的路上去引导。做到了一个真正平凡到极点的很诚恳的平凡人,就是最高明的圣人境界。所以说尽物之性以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个天地生长万物,万物都在宇宙的怀抱中。宇宙天地生化了万有、养育了万有、教育了万有、保护了万有,它没有要求什么回去。他说人到达了这个境界,可以赞助天地之化育。人这个是所谓拿佛家的名词来讲就是功德,悟道以后有他的功德了。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最后功德圆满,就是佛家的诸行圆满。你看拿佛学来比较,自诚明、明诚,觉性、证得菩提、自觉觉他。下面,所谓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功德圆满,福德也圆满;福德圆满呢,可以与天地参矣,此所谓如来。不生不灭,与天地长存。所以中庸这个境界是伟大得不得了

    ...  </P></TD>

章节目录

中庸讲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南怀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怀瑾并收藏中庸讲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