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多容易呀,我们都是人生出来的。到现在为止,人生人究竟怎么样生的在医学上还是大问题,还在研究。所以,现在科学研究不靠人而生人,正在研究中。瓶子里头制造人,准备将来空气里头还可以制造人呢,科学家的幻想哦。你说幻想会不会变成事实都不知道。即使玻璃瓶子造出人,空气里头随时手一指就造出一个人来,在中国文化看来也没有希奇,为什么空气里头本来有人,君子之道“费而隐”啊,人本来在这里呀。拿中国文化来解释,不做科学解释很容易,“君子之道费而隐,人也本在瓶子中”啊众笑这是文学化,古文写法,那就不是科学了。但是道理的确是这么一个道理,你要知道:道无所不在。你说到处都在吗你要明心见性,你要见这个道,“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到了他最高深、最奥妙、最神秘之处,即使得道的圣人,还不能彻底地了解。“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圣人,得道的人。中国文化讲圣人,乃至老子、释迦牟尼佛都包括在内了;不过圣人他还有所不知。中庸这两句话读了几千年,这两句话就考死了人。据我所知,只有一个人答得最好,解答了这两句话。明朝禅宗的一位大师密云悟禅师,解答这两句话透彻得很,只有他。所以,后世很多的儒家都认为,唯有研究了佛法,研究通了以后,回转来读儒家的书、儒道的书,整个是豁然而贯通焉,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明朝的憨山大师等等人都注解有大学中庸啊,理由如此。那么密云悟禅师怎么答的,我们等一会再说。我们解释这两句话,刚才提到过明朝末期的时候,有位禅宗大师叫密云悟禅师,“密云”是个庙子的名字,“悟”,他也叫“圆悟大师”,也叫“天通悟”,因为他也在天通寺主持过方丈。那个时候的方丈大师是政府聘请的,不是现在的佛教;就是由悟了道、有道的高僧主持方丈。密云悟大师同六祖的故事几乎是一样,从小没有读过书,很苦,也是砍柴,也是孝顺父母。后来出家了,出家了以后学参禅,大彻大悟。一代大师影响明朝末期的历史,非常大的一个人物。这位大师啊,有人问他,他后来的皈依弟子,跟他学佛、学禅的非常多,有学问的很多。有一位大儒家就跑来问他,说:“师父啊”他中庸书、他悟道了以后什么书无书不通。他没有读过书哦,悟道了以后等于无书不通。说“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这句话怎么解释呢”他说你考功名都考取了,读了一辈子书这个还不懂啊“文字上我懂。这个道师傅啊,真不懂”他讲那句话,真是震古烁今,古今以来没有的,他说:“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嗬透彻明了道理,我们如果看过禅宗六祖坛经你就知道,六祖悟道了以后不是讲嘛、六祖真正的悟道并不是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还是小悟哦,破初关而已呦他真正悟道是后来跟五祖再叫他三更入室,袈裟围着他,再讲一次金刚经给他听,五祖亲自讲金刚经给六祖听,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六祖才大彻大悟,他讲了几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本性里头具足了天人之法,也具足了地狱恶鬼魔王的法,本性里头人可以为圣人,也可以立刻成魔鬼,也可以立刻入地狱,也可以立刻升天堂。所以具足一切法。所以密云悟禅师答复他“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他说这个东西呀,“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怎么样讲呢我们一切凡夫本来就有道,本来具足,凡夫自己不知道“道”。但是同样地,同凡夫相对是圣人了,悟了道的,“具足圣人法,圣人也不知”哦他说是圣人,得了道的人还说我有个道得了,我这个道一天抱啊像小孩子一样,我这个道是我的,不能够掉了哦你不要动,我有道哦碰都碰不得那个道不值钱的啦道是不生不灭,无所不在啊所以,他说:“圣人若知”,圣人还觉得我有个悟了,觉得我是悟了的,就不是圣人了。就是“剩”下来的“剩人”、那一个“剩人”差不多了,不是真的圣人。所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一个得道的人还有一点自己成了道、得了道的味道,你不要理他,并没有道,没有真正大彻大悟,就是凡夫。可是“凡夫若知”呢哎,凡夫就缺这一知,凡夫若是知道了,“嗯,我这个就是,当下就是”哎凡夫变圣人,悟道了。可悟了以后呢悟了同未悟,这个悟的境界是不会有的;特别还保住,“我有道哦,你不要碰我”吃饭,“我不吃了,我有道哦,修道要紧哦”那个不是。所以你看答复得多透彻人家干参禅不要读书,所以赶紧学禅,联考都不要考了。悟了什么都懂,因为他也悟了。答复,任何人都答复不出来。古今以来再没有人超过这个话。注解这个、他也不是有意去注解中庸。人家中庸学问好得很都不懂了,你看这样一答复出来,那一班读书人都反对佛教的,统统两个膝盖头就软了、就跪下来了。高明到极点了。所以,下面“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同样的道理。一个是“知”、一个是“行”。所以后来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行,就是菩萨修道,悟了道的人才能修道。但是修道的人,儒家来讲就是圣人,圣人说我是天哪、地呀我讲一句话就是大人哦我看你一下子是意呦那个圣人不是圣人,那叫做“神人”神经病的人。那就不是圣了。圣人非常平凡,爱人是理所当然,帮人忙、所谓拿佛家行菩萨道,没有什么叫菩萨,做人应该做的事,慈悲也是人应该做的事,爱人也是人应该做的事,救人都是人应该做的事,人做到了极点是佛嘛。佛与人只不过是名称不同而已。一个知、一个行。所以,你读这里四句书不要连起来哦,“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男女之间笨到极点,男女之间本来是笨到极点,这个讲到恋爱就是“爱爱爱”爱就是一个最笨的事,人啊做最笨的事是最高兴的事,这是不可思议,叫做“夫妇之道费而隐”也。那么“夫妇之不肖”呢男女之间做的行为都是莫名其妙的,“可以能行焉”,莫名其妙的事他会去做。但是莫名其妙的行为呀,圣人的行为也莫名其妙明明晓得众生度不完,偏要度众生,你说这个度也度不完,还要度;说度不完,还要下地狱度,说“地狱未空我不成佛”,你看这个不肖呀,那比夫妇之愚还要愚。可是他是愚,这就是圣人。所以一个是行,一个是知。这个道理我们拿密云悟禅师这几句话一解释了以后,中庸不必讲了,就是他两句话,解释,悟道,大彻大悟,同行道,都讲完了。“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圣人一知,圣人有个道貌岸然、犹是自己有道那个样子,那个道一毛钱一个,都可以买得到的。有道的人不会有有道的样子,很平凡。可是凡夫如果知了,凡夫本身就是圣人,就是佛,所以众生即佛,真的悟道了以后还变成人。就是“凡夫若知,即是圣人”,这一知禅宗叫做“转语”,他这样一转,就把整个的道理就搞清楚了。禅宗这个叫做转语,所谓“机锋转语”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有些人学外国学禅,天天打机锋、说转语,转了半天转不出去,那有什么用这叫做转语。密云悟禅师给中庸下了一个转语,大家统统看懂了,就悟了。那么这个道理,知与行也讲过了。那么讲这个道体,道为什么费而隐,无所不在,尽虚空遍法界本来人在道中,可是我们找不到啊大而无外,为什么找不到“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他说这个天地、这个宇宙,是无限制的、无限量的扩充,大而无外,庄子叫做“大而无外”,大到没有外。你说大,这个叫大,那样更大,天地大,宇宙更大,银河系统外面大、大,总有个边吧没得边。所以,没得外,大到没得外,就是最小。“小而无内”,小到没得再小的了,没得再小,就空完了嘛,那就是大。所以,大小是人为的假定,真正大小是没有大小。在中庸里头的道理也同庄子一样**。所以讲到大,这个道尽虚空遍法界,佛经的形容。这两句话你给它一想想,多大呀十方虚空,那个佛说的话越大越好,“十方虚空”,最后是没得影子可见了,大到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有多大那不能“大而无外”。所以,他说以大来讲,道之大,体大,所以我们佛经里佛学大方广佛华严经何以称大体大。形而上道体,大到宇宙所不能、装不下来,就是楞严经有一句话,这个人,天地生在人的心念中间,“如片云点太清里。”“虚空生汝心中”,明心见性的人,你见到自己本性的,虚空生在你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等于一片云在虚空里飘一样。整个宇宙在你的心体上就是那么渺小,你看心性之体有多大你们在座很多青年学佛的,你要晓得这是佛说的话哦,也同中庸所说的是一样,“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可是大家打坐闭起眼睛就在那里玩小的,闭起眼睛在里头玩,里头玩玩又玩不了,一个念头都抓不住;在那里按,然后靠呼吸来抓,呼吸嘛一下来一下去的,你怎么去抓都是理不明,所以怎么能够修道哦儒家、道家、佛家都一样的。所以,“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呢“天下莫能破焉”。小得没个小,没得一个小。所以你们学道、学佛的做观想,观明点、观亮光,观到小到多小呀我说小到没得小。就这么小就是大了。“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哪有小有大小大只是两边相对的话。去掉两边相对也没有绝对,这个才是真正的“中”。有个绝对,绝对就不绝对,绝对跟相对两个、跟边两个对起来的呀你说“我这个是绝对的。”“真的呀”“哎绝对”你看他已经相对了,因为绝对这个观念是跟相对两个对立的。等于说:“我这个绝对没有主观的啊”“你没有主观”“没有,客观啊”“你的很客观”“很客观”已经主观了主观什么了主观的客观,客观的主观,就是这个东西。所以,中无中可中,有一个中已经不中了。所以,“语小天下莫能破焉”。那么把道体都告诉了我们。这一下告诉我们很清楚,道在哪里修呀哪里去见道、去找个中庸换句话拿佛家来讲,你哪里去明心见性、去找啊“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哦道在吃饭中。庄子更讲得彻底:“道在屎溺”,大小便里都有道。但是不要去把大便找来化验,没得道的。就是说那个行为,哪一行心在动啊念在动啊就在这个里头去找。吃饭、穿衣、大小便,念佛、跌倒都是道。“费而隐”,你要找到了,所以拿禅宗的公案,有许多人跌倒一下开悟了。有许多人头碰了一下开悟了。为什么那么快呢“君子之道费而隐”啊无所不在,就是你找不到。所以,这个原则告诉我们,你不要去找去哦你一找啊,“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我们大家修道就是靠自己一点鬼聪明去找所谓一个道,去造一个道,所以,找不到。那真是“费而隐”,本来道很明白,倒给你隐起来了,闭起来了。那么他说道在哪里他引用诗经,我们上古文化的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漂,他说这就是道。换句话说,生机天机是活泼泼的,道不是死板板的,你闭起眼睛坐在那里盘起腿,那是给你修修静练习一下,把你心念习气初步改变改变而已,不要认为这个是道哦。这不是见道之道,这个是学修道的一个姿态而已道在哪里宇宙之间无所不在,尽虚空遍法界,哪里不是道啊所以,禅宗祖师的话: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李翱,韩愈的那个大弟子,来见药山禅师老和尚,他问道于老和尚,最后老和尚给他手一指;其实老和尚一定读过中庸,“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嘛,就是道,不过他没有讲出来。后来李翱就问,“师傅啊,我不懂啊,你就明白告诉我嘛”药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所以李翱认为自己悟了,悟了以后马上下山就做了一篇文章,叫复性书。复性,恢复本性。这一篇文章一出来以后,宋朝后来理学家讲了半天都在李翱的复性书里头转了,儒家宋明理学的根源这样来的,复性书的影响最大。所以“云在青天水在瓶”。“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所以,中庸上引用这两句话,也就是药山禅师所谓讲的。但是,“言其上下察也”,道在哪里抬头一望,低头一看,无处不是道,哪里都是道。明心见性,你把眼睛瞪死了变镜子了也见不到呀。眼睛在不开不闭之间就是道嘛。“言其上下察也”,他说道,处处皆是。最后给我们结论,中庸这一篇是中心、传道的:“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他说中庸之道在哪里,就在人生、男女夫妇之间,一男一女、一阴一阳,平常生活之间,就是极平常的生活,我们认为极朴素、极低级的生活,夫妇之间、人生之间,普通,“道”,基本就在这里,没有什么。修道就跟人生打成两片,变成两样,那不是道。修道非要入山不可,那不是道。山里哪里有道山里头马路都没有一条,哪里来的道哦小路都找不到一条。道就在那马路上,大道。所以,“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就是人生本位开始,由人生本位你体悟了,就够了,了解了自己,也就是佛家说自己认识、明心见性。“察乎天地”,最后通法界,整个就了解了。比如在你自己心念之间先了解起,这就是道。道的境界呢真得了道的境界,那个胸襟气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包含宇宙,那个胸襟就是宇宙,自己个人胸襟就是宇宙,气象万千。一边学道,坐在那里打坐,愁眉苦脸,然后熬着,牙齿啊,那个腿酸的,那个就是要把诗经要改,“腿酸于定,牙咬眉痛”,那还是道的境界啊牙齿咬到眉头痛,腿嘛在凳子上坐到酸得要命哪还有“鸢飞戾天”呢什么都没有了。不是道。道是非常自在的,非常扩大,所谓“如坐春风中”,活泼泼的,这是道的境界。跟着下来引用孔子的话,深刻加以解说:“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孔子说,道人之初,性本善,道就在你这里。你看,这句话,你们读过六祖壇经,就看到了吧慧明禅师来追六祖,追到了,六祖给他赶得没有办法,把衣钵一丢,自己躲起来。慧明禅师先还是衣钵要紧呐,尽命尽力拿衣钵,拿不动,大概那个时候六祖身上带的强力胶,把它粘住了。神通。衣钵,一件衣服一个碗他就端不动了,也许虚脱了,跑高山爬上去,拿不动。然后他就叫了,他说“我是为道而来,不为衣钵。”六祖就出来,“真的”“请你传我道”所以,他叫他“不思善,不思恶”,就在这个时候,“哪一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所以慧明禅师这样开悟了。开悟了以后最后还有一点点怀疑,去问六祖,他说五祖啊,老师、师傅传给你除这个以外,还有秘诀没有呀还有密法没有六祖说,有呀他说怎么叫密法他六祖说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里呀什么叫密宗个个有个密宗,密宗就在你那里。告诉你,你就是心了,心就是佛,你的心就是佛心,你找不到心嘛。所以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里,也就是孔子的话,“道不远人”,道就在你那里,“人之为道而远人”。人,一般人学道、学圣人,一听,第一反感;第二呢相信,就会找一个道,没有事找事情做,在那里闭眉闭眼的,那真是很苦呀咬起牙根在那里熬腿。他不知道,道并不远人,“人之以为道而远人”,拼命去找这个道,越离开你。所以,佛经上说:不增、不减。你超过了中庸讲录第三集南怀瑾先生讲述

    自己把道理没有搞清楚,以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啊因此一般人不是加了一点,就减少一点,以这种方法来认识这个道,修这个道并不是在修道,错了道就在你那里,这本来就是道哦

    下面引用了诗经,引用中国上古文化诗经: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伐柯是干什么砍木头。“柯”也是木头,木头的枝杈把它砍下来削好了以后,把它做斧头的、砍木头一个大斧头的把子,“柯”也是木头。古人作的诗,很妙,你不要看古人做的诗,就是不需要读书的,有什么感情在就自然表达出来。在山里头砍木头,换句话说,“伐柯伐柯”,我们用白话说:“砍啊砍啊”就是那么作的。你不要看到诗经哦哟古诗啊经典呀经典是记载的古人“砍啊砍啊”那么你再用白话来写“伐柯伐柯”,写成“咔嚓咔嚓”是一样道理;你这样懂了,读古书很轻松。你要是跟着古人看注解,什么叫“伐”“伐”者,砍也;什么叫“柯”“柯”者木枝也;什么叫“枝”“枝”者,树干也;什么叫“树干”“树干”者,树杈也哦,要写它几十万字,那就叫做书呆子我是不会读书,我也不敢读书,对书呆子没有兴趣。所以我读古诗啊,我觉得很好,古人诗真做得好,“伐柯伐柯”,砍木头啊砍木头啊就是这个事,就是在山上砍木头。

    “其则不远”,怎么说呢他说法则呀就在这里。砍木头砍惯了,看到这种木头,拿起斧头“咚”一下子就砍下来,砍惯了熟能生巧。那么在山里头砍木头,一个人影都看不见,嘴里一边念“嘿嗬”就砍下来了嘛这很简单,就是“伐柯”,就是这样。你以为做诗没有特别的,就是这一套,因为我也会作诗,诗作会了以后开始是真在作诗,学做诗,这个字要换那个字,那个字要换做会了以后,诗者“嘶”也,乱嘶就嘶出来了用脑子想一想不是好诗,真的好诗不用脑子想的,想出来那是诗匠的诗,不是诗人的诗。诗人的诗不用脑子想,所谓灵感;什么叫灵感就是“伐柯伐柯”,就是这样一件事。

    “其则不远”,他说这个法则呀,摆在前面。那么怎么解释呢

    “执柯以伐柯,睨而

    ...  </P></TD>

章节目录

中庸讲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南怀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怀瑾并收藏中庸讲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