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的钟楼、厅堂、装饰物,那里有着太多的历史,足足可以写成几部大书。据说在英国的剑桥大学里,每个学院都有若干教授专门研究剑桥大学各个学院和整个大学的历史,甚至有人因为研究剑桥大学的发展史而成为顶尖的教授,而学生对此等事情的关注,也从来都是乐此不疲的。

    是啊,名校所以称之为名校,就是因为在学校的发展历史中,出了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些人在社会上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这样的人才越多,这个学校越有名。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责灵。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那些百年名校,只要查一下校史,就会发现很多如雷贯耳的名人原来就是你所在的学校出来的。如果你们的学校没有迁校址的话,如果你不是住在新校区的话,当你在校园里面的老树下漫步的时候,眼光一瞥,可能看到了图书馆某个角落的建筑小品,或是大礼堂前的层层地砖。几十年前,那一带可能是最有名的一位大学者最爱散步的地方,那里可能是一代代毕业生最喜欢的合影之处。没有什么炫目的东西,不过是一些留在纸上仍然在学生口中流传的记忆而已,却能保有难得的生命力,让这些人物的故事不断延续。

    是什么东西让这些故事还有生命力是历史,学校的历史,以及在这种历史里流传下来的没有断裂的传统,一代代学生来了,又去了,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然而正是这些人,在以后的生活中,给学校增添了无数的荣光,这荣光又吸引了无数的学生来到这里寻梦。

    徐志摩说”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梦寻的是剑桥,在中国的大学里,你寻的又是谁的梦

    如果你在北大,校园的变迁已经把老校园抛在了历史中,现在能看到的是早年的燕京校园。湖水荡漾,那精致的临湖轩是冰心拟的名字,临湖的石舫是当年乾隆朝的皇家旧物,西侧的勺园记录了一个明末才子的红尘旧梦,博雅塔的倒影恍惚出黄昏时爱晚的情愫。

    如果你在清华园,荷塘月色哪个中国人不知道,大礼堂穹隆上的老校徽引来了多少人文俊杰,”人文日新”、科学精神,这是学校立校的根本,梁思成、梅贻琦、朱湘,这些名字是学校的标志。

    如果你在复旦、南大、北师大、武大,或者其他学校,哪怕是那些创办没有多少年的学校里,只要你用心去查找,就不难发现,总有一些人是值得记住并回味的,总有一些校友是留下了很多东西在校园里的,也许是一个由他创办的学科、实验室,也许是他捐资兴办的图书馆,也许是一种学习精神,或者是图书馆里厚厚的作品。他们代表了学校的成绩,也给新学生更大的精神支持。

    具有辉煌历史的名校,其精髓往往不全在课堂,却在课堂外。在张中行先生的笔下,我们会看到一个似乎闪着幻影的逝去的年代,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有一些足以称为一流大学的学府:”课堂的随随便便,在校外曾引来不很客气的评论,比如,北京大学是把后门的门槛锯下来,加在前门的门槛上,就是一种。这评论的意思是,进门很难。但只要能进去,混混就可以毕业,因为后门没有门槛阻挡了。其实,至少就我亲身所体验,是进门以后,并没有很多混混过去的自由,因为有无形又不成文的**管辖着,这就是学术空气。”是啊,老北大学者的学问与社会影响力就是靠这个学术空气支撑起来的,没有这种影响力,怎么能出那么多人才

    大学故事

    说到历史,还是让我们顺着张中行的笔触来看看吧,看看那些可笑却有着异样风采的老大学。

    记得是1947年或1948年,老友曹君来串门,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每次放映幻灯片,很有意思,他听了几次。下次是最后一次,讲杂建筑,应该去听听。到时候,我们去了。讲的是花园、桥、塔等等,记得幻灯片里有苏州木渎镇的某花园,小巧曲折,很美。两小时,讲完了,梁先生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考好”听课的有近二十人,没有一个人答话。梁先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于是说:”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说着,向讲台下作一个大揖。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而散。

    一次是青年教师俞平伯讲古诗,蔡邕所作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俞说:”知就是不知。”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俞先生,你这样讲有根据吗”俞说:”古书这种反训不少。”接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六七种。提问的同学说:”对。”坐下。另一次是胡适之讲课,提到某一种小说,他说:”可惜向来没有人说过作者是谁。”一个同学张君,后来成为史学家的,站起来说,有人说过,见什么丛书里的什么书。胡很惊讶,也很高兴,以后上课,逢人便说:”北大真不愧为大。”

    我是在中等学校念了6年走入北京大学的,深知充任中学教师之不易。没有相当的学识不成;有,口才差,讲不好也不成;还要有差不多的仪表,因为学生不只听,还要看。学生好比是剧场的看客,既有不买票的自由,又有喊倒好的权利。戴着这种旧眼镜走入红楼,真是面目一新,这里是只要学有专长,其他一切都可以凑合。自然,学生还有不买票的自由;不过只要买了票,进场入座,不管演者有什么奇怪的唱念做,学生都不会喊倒好,因为红楼的风气是我干我的,你干你的,各不相扰。

    举几件还记得的小事为证。一件,是英文组,我常去旁听。一个外国胖太太,总不少于五十多岁吧,课讲得不坏,发音清朗而语言流利。她讲一会总要让学生温习一下。这一段空闲,她坐下,由小皮包里拿出小镜子、粉和胭脂,对着镜子细细涂抹。这是很不合中国习惯的,因为是老师,而且在课堂。我第一次看见,简直有点愕然;及至看看别人,都若无其事,也就恢复平静了。

    第五部分

    这个算是北京的标志性文化了。提起北京,那是不能不提话剧的,提起话剧,就要数人艺的话剧最有味道了,最好的话剧往往都在人艺剧场里演出的,以至于在北京,有这样的话,”一部话剧成功与否,要看它在北京成功与否”,”话剧不进京,不算成功”。呵呵,此话不假啊,最好的话剧演员多半在北京,每年各种老剧、新剧不断上演,每场都是人满为患,这就是北京的话剧的魅力。在北京的大学里面,学生可是话剧的忠实拥护者,只要有话剧票进了校园,很快就会被一抢而空,跑到人艺剧场去看话剧也是大家常干的事情,虽然需要大半夜走回来,却总是让人乐此不疲。

    第33节:北京到底有多少文化资源

    另一件,是顾颉刚先生,那时候他是燕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兼课,讲禹贡之类。顾先生专攻历史,学问渊博,是疑古队伍中的健将;善于写文章,下笔万言,凡是翻过古史辨的人都知道。可是天道吝啬,与其角者缺其齿,口才偏偏很差。讲课,他总是意多而言语跟不上,吃吃一会,就急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写得速度快而字清楚,可是无论如何,较之口若悬河总是很差了。我有时想,要是在中学,也许有被驱逐的危险吧,而在红楼,大家就处之泰然。

    46观看文艺演出,如电影、话剧、京剧、音乐会等

    北京到底有多少文化资源这个问题要是由新学生来回答,只怕是答不出多少的,即使是自小生在北京的,那些年用到的怕也不过十分之几罢了。当初来北京读书的时候,自以为多少是了解北京的文化与文化资源的,在这里待得久了,判断力与分析力都上来以后,眼界大开,方才发现从前的短视与虚妄。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在他那本赫赫有名的读城记中说北京是个”圈子”文化,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在北京找到相投的人,相投的生活圈子,也就是说找到根儿了。北京到底有多少个圈子,这个说不准,不过这圈子之说却也所言不虚。老北京的城市规划就是圈子,红圈圈那是紫禁城,现在叫故宫;黄圈圈那是皇城,现在只剩下残墙和公园了;灰圈圈就是老北京城,现在城墙已经没有了,那是普通百姓喜怒哀乐的地方,当然也是我们要说的文化资源的汇聚之地了。我们看民国时候那些作家的笔下,北京似乎就是永远带着闲散的文化气息。好像那些人在这个城市里面时刻都汲取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空气,倒是这些剧院、戏馆、茶楼、书肆等等滋养出这一个你,那一个他来。老北京总成了历史,现在也只活在那么多人写出的纸草上了,可是却不是像灰一样散去就没了踪影儿,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改换了形式罢了,文化的北京,还是很有魅力。

    现在的大学和从前很不一样了,从前的大学,战争让大家很难安静下来、闲散一下的,所以大家都很紧张,于是出大师;现在是和平年代,大师是出不来了,但生活却也闲散多了,你只要看看校园就知道了。大凡好的大学,多是有一个礼堂的,学校里的学生活动比较热烈的,那各种希奇的东西都比较多了,自然各种演出的机会就少不了。像北大早先没有礼堂的时候,有一个大饭厅,虽然一样是看电影、听讲座,可是在没有散去饭菜的荤味的大厅里面,多少让人有些不舒服。现在的大礼堂很堂皇,虽然没有了从前那些震慑学界的讲座,但整日的电影、音乐会、戏剧表演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见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毫不犹豫的扑上去吧。

    关于话剧

    这个算是北京的标志性文化了。提起北京,那是不能不提话剧的,提起话剧,就要数人艺的话剧最有味道了,最好的话剧往往都在人艺剧场里演出的,以至于在北京,有这样的话,”一部话剧成功与否,要看它在北京成功与否”,”话剧不进京,不算成功”。呵呵,此话不假啊,最好的话剧演员多半在北京,每年各种老剧、新剧不断上演,每场都是人满为患,这就是北京的话剧的魅力。在北京的大学里面,学生可是话剧的忠实拥护者,只要有话剧票进了校园,很快就会被一抢而空,跑到人艺剧场去看话剧也是大家常干的事情,虽然需要大半夜走回来,却总是让人乐此不疲。

    关于电影

    这个时代,少有学生不爱看电影的,而追捧那些电影明星的,基本上也都是年轻人,大学生自然不在少数了。可是在北京的高校里,看电影则容易多了,不仅各高校的礼堂常年放电影,甚至有的电影将首映式放在高校,校园里的学生社团也会变着法儿的放电影。但是,最可以称得上电影大餐的就是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电影节。它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多所高校合作的一个活动,在短短的若干天内,在北师大、北大等校园里,会放映数十部精彩的老片、新片,而票价却只有五元,同时有演员和影迷的见面会,以及各种各样的学术讨论,凡是喜欢电影的粉丝,都不会错过的。

    关于京戏

    京戏是北京的标志,在国外的同仁眼中,京戏简直是中国的代表。北京是京戏的家,这里有最好的演出、最棒的演员,同时,在学校里也有最广泛的京戏爱好者。如果你喜欢这门国粹,进了北京的高校,你就找对门了。琳琅满目的演出与交流会让你大开眼界的,结识票友自不必说了,与名角成为朋友也不是不可能哟。再有,就是这几年开始抬头的昆曲艺术,懂得的人不多,但昆曲自来被目为贵族艺术,爱之弥切的人,在北京是大有人在的。这几年红透大江南北的青春版牡丹亭令多少年轻的大学生感叹,”爱可以那么缠绵”却不是出自成熟的人,正是那些活蹦乱跳的年轻人,虽然那节奏令他们很不习惯。

    关于音乐会

    北京的音乐会因为有若干最好的剧院而独具风骚,同时,国内最好的艺术类院校几乎全部汇聚北京,方方面面的文化人也到处都是。人文传统很深厚的几所高校坐落在北京使这些音乐会拥有了广泛而固定的听众,不要说那些大型音乐会,即使是校园里小小的以及那些很少见的音乐会也有广泛的参与者。在大学里待得久了,你会发现大家都很有才,很多人在音乐上有一技之长,甚至不乏水平达到相当程度的人,

    第34节: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

    当然,这是北京了,这些都是北京所特有的资源,有些在别的地方也有,甚至更加受人欢迎,可是,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则将所有的东西包容在一起,身处高校中的你,在这扇窗户下,怎么能不探一探头呢。

    提示

    观看文艺演出有讲究

    1、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许多资源多是与个人兴趣与情趣有关的,与专业的关系不大,要是时间安排不当,恐怕就要耽误功课,这就不太好了,在学校里,功课仍然是最重要的。

    2、北京的资源很多,校园里的资源也很多,刚一接触的时候,很容易有急躁的情绪。也看不清楚这些活动宣传的口径,总以为这一次机会非常难得,甚至以为是最后一次,所以即使是很高的票价也要去凑热闹,甚至是用不菲的价钱买来自己并不需要的所谓”文化载体”,这种情况在大一新生中屡见不鲜。其实,所谓北京文化资源多,不仅仅是有非常好的话剧、音乐会、书店、讲座、电影等等,更在于在别的地方难得一见的演出,在北京一年有好多次机会可以欣赏到,所以,尽可静观其变,不必着急。

    3、上面说的是北京的情况,其实北京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里的文化资源太多太好,过于集中,在别的城市,自有当地的文化资源,只要是对艺术感兴趣的有心人,都会在所在的城市与校园中发现自己的天地。

    47与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同学交往

    人生最无奈的就是你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但是人生之路却是可以选择的,你和什么人交往也是可以选择的。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里的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因此大家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接人待物的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与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同学交往,会从中受到很多的触动和教育,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

    某大学英语系的女同学晓颖,父母是从事服装经营的,她的衣服有几大箱子,而且每个月父母还要寄一两次衣服来。尽管如此,她每天早晨起来常常发愁地说:”穿什么衣服好呢”

    同宿舍女同学看到她有那么多摩登、休闲、淡雅、庄重不同风格的衣服,都非常羡慕和感慨,”哇塞,这件衣服好漂亮,借我穿两天好不好”晓颖总是热情地说:”没问题,你穿嘛。”

    读高中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晓颖经常到学校旁边的店里买东西,因为那家店与她父母的公司有业务关系,每次买东西她都记账,每月要花300500元。除此之外她还经常去茶吧、音乐吧、卡拉ok、玩具吧、蹦迪。高二时,她甚至怀揣几万元钱去香港和东南亚旅游一趟。

    进入大学以后,她渐渐地变了。让她第一次感到不安的是和同寝的三个女同学一起吃饭。

    她们中有来自农村的,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家庭条件都比她差,她们每顿饭都很节俭,尽量吃素菜或者荤素搭配。开始时,她是不好意思总买好的吃,后来发现周围很多同学都很少乱花钱,渐渐地她也”变得节省了”。每天到食堂吃绿豆芽、菠菜,还告别了茶吧、音乐吧、卡拉ok等等,”别人不出去玩,我也不出去,因为一个人出去很傻。”

    晓颖让家里不要再给她寄衣服来,因为那些衣服穿到毕业足够了。每当她学习上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时就想:”我怎么这么没出息呢”为此,她很敬佩贫困家庭出来的同学,因为她们比自己坚强的多、有毅力的多。她还发现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学**生活的能力都很强,许多她认为自己根本不敢想的事情,比如调专业、贷款、换寝室等等,她们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每当她想买零食的时候,每当她想要买化妆品的时候,看到家庭困难的同学在食堂吃饭舍不得买菜干啃馒头的背影,她便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再不能乱花钱了。”

    大一的时候,每个月家里给她寄1000元的生活费都不够花,现在大三了反倒800元就可以过得很好。晓颖的父母也说她变了,变得懂事、变得节俭、变得体谅父母和家人了。

    ”他人是自己的镜子”。把别人作为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自己的某一面;从别人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心灵中自己看不到的侧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每个人对你都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在你手中,就看你怎么去使用了。古往今来的成事者莫不是因为使用成功了这面镜子,凭借着它来判明自己在变革着的大千世界中所处的命运轨迹和在瞬息万变的时空中所处的最佳位置,从而取得成功的。

    48做一件令老师和同学都感到意外的事情

    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

    一向性格内向保守的她突然在一次晚会上大秀自己的舞姿;

    总不见上课发言的他突然有一天报了学校的英语演讲比赛;

    整天不修边幅吊儿郎当的小子忽然变得焕然一新彬彬有礼;

    平时疯疯癫癫的小丫头突然成为淑女而不再听到嘻嘻哈哈,

    这一切,带给别人的除了意外,更多的是惊喜。

    同顶湛蓝的天空,共踏金黄的大地。我们和别人的生命一样丰富多彩,可每个人为什么每天都扮演着一成不变的自我当卑怯的从众心理、狂妄的自以为是、工业化标准化在无声无息地腐蚀着我们的个性时,我们的生活变得拘谨、单调无味。偶尔换一种装扮,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精彩

    性格因人而异,但每个人并不是很满意自己的性格,性格内向,我们渴望与人交流沟通,看着别的同学之间打得火热一片,自己因为封闭只能徘徊于友情之外,苦涩只能自己品尝。性格外向,我们忙于交际和参加各种活动,可也盼望有一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或者未来。

    第35节:大学校园十大意外事件

    通常说来,人生没有遇到大的变动,性格很难改变,但稍微的调整

    ...  </P></TD>

章节目录

大学时期要做的50件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陈衷/佳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陈衷/佳帆并收藏大学时期要做的50件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