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电视有关的一切算是一片空白,学摄影,学剪辑,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当时的专题部业务气氛浓厚,在这里他碰到了一个叫刘学稼的老师,刘学稼当时是专题部副主任,是一个追求个性和艺术化的电视人,拍摄的专题片经常被中央台采用。谢湘林悟性高,很快就上了手,他发现搞电视其实挺有意思的,自己拍、自己编、自己写,多项全能,并很快就拿了一些奖,那个时候大家的事业心、进取心就体现在拿奖上,除了这个似乎也没有别的方式能证明你自己,自己做的节目要能上中央台或评到一个奖,就很有成就感,觉得没白干。

    当时的专题部在湖南台是个很牛的部,主任刘自成业务全面,作风干练,不怒自威,在湖南台上上下下极有声望。其人与当时新闻部的魏文彬都是湖南台政治上的新生代,被广为看好。后两人有机会提拔副台长,而刘因学历不够,没提上去。这让他一时想不通,对自己仕途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于是一走了之。

    其实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这个政策后来就没听说了。谢湘林当时认为只要刘坚持留在湖南台,别人终归绕不过这座山。试想想,如果一个主任的资历、水平、名望长期超过那些副台长,甚至台长,那台长们是不是很没劲很贬值所以他这个副台长迟早会当上的,否则大家都难受。这大概是1987年的事。

    魏文彬当副台长不久,谢跟他就有了第一次接触。他的第一条**拍摄制作的专题片这就是生活播出审片,正好管专题的台领导都不在,就由管新闻的魏副台长审。正是这次审片让谢对这位副台长刮目相看。倒不是因为魏表扬了这部新人新作,而是魏对这部片子的精到评论以及对人物专题片创作的看法,居然让陪同审片的专题片高手刘学稼、朱久阳副主任心服口服。这让谢感到惊奇,因为魏的观点只是迅速消化了刚才刘、朱先发表的评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概念极有条理地重新阐述一道而已。谢觉得这才是魏的高明之处,这种高明有多重意义,体现出老魏的政治水平和人格魅力。

    刘自成去了金蜂音像出版社,他一走,专题部就没有主心骨了。不少人离开了专题部。远的去了中央台、北京台、广州台,近的去了台内的各部。朱久阳去广告部当了副主任。那个时候全国各地都搞开发区,开发热,每个县都搞招商引资,需要拍很多宣传片,朱久阳就把谢湘林叫去了。

    采访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那部网络小说长沙飘客一个湖南电视人的另类生活,里面讲的就是广告部的故事。我觉得谢湘林对那本书的相关内容的真伪应该是有发言权的,他可以帮我一一指证。

    我能告诉你的是,那本书的作者确实曾在湖南广电工作,当时在广告部的策划部。谢湘林跟他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不知道他的行政关系是不是还挂在湖南卫视新闻部。他的书并没有并封杀,湖南广电是否跟他有交易,外人不得而知。

    据说在湖南广电光拿工资不干活的人大有人在。这固然说明湖南广电管理上有漏洞,但也说明它的环境很轻松、很宽容。有很多人刚进出的时候完全找不到北,但湖南广电可以由着你不按常理出牌,象潘礼平,就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才的人,他玩的是自己的路线,很本能地就知道观众的想法、讨厌什么喜欢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引起观众共鸣。他搞的新闻没有一点新闻腔,语言很怪,却非常生动,观众就是喜欢看。

    这是题外话,还是让我们继续说谢湘林的故事。

    谢湘林到广告部第二年就在全国拿了三个广告奖,并当上了制作部经理。

    1997年湖南广电蕴酿筹办湖南生活频道。筹办者是刘沙白,就是谢湘林以前在湖南电视台专题部的同事,据说这是非魏系里魏文彬用的第二个人,第一个是对外部的欧阳常林。与刘沙白搭档的叫做吴澧波,是谢湘林的中学同学,两个人是多年朋友,这之前与欧阳常林一起创办了湖南经济电视台,做常务副台长。两个筹办者要招兵买马,都来找谢湘林,希望他和他们一起干。谢湘林本来就是做节目出生,两个好朋友的邀请,让他做业务的心蠢蠢欲动,便很快就答应了,出任了生活频道总编室主任。

    总编室主任是个很重要的岗位,成立之际,必须协助频道道长完成整个频道定位、节目框架、组织结构和它的识别系统的确立。成立以后,负责处理的事情就更多,如频道推广、节目宣传、内部评议、人员管理等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做,是个比较锻炼人的工作。

    两个道长都是很有激情和梦想的人,体现在招人的要求上,就是标准定得非常高,决不凭关系和感情进人,除非你有真本事。这使得生活频道整体的人员素质很高,后来散布到各频道的编导都成为业务骨干。

    总编室的人由谢湘林负责招聘。他选了六七个人,其中就有我们即将非常熟悉的李卫。半年以后,当频道需要一个人搞收视率分析的时候,他又招了王伟。李卫和王伟,包括另外几个人,每人独挡一面,使得总编室成为一个非常精干的团队。

    在谢湘林眼里,王伟不仅有两个本科学位,是大学学生会主席,还是一个专业强、悟性好、勤奋积极的人,在做收视率这块很让人放心,为总编室的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建议。除此之外,他的学习能力很强,钻劲很足。尽管他学的是电子工程和管理,但是他的理科基础很扎实,尤其在对市场的敏锐度方面,更厉害。谢湘林觉得湖南电视不缺编导记者,编导记者出生的媒体管理者有着管理素养上先天的缺陷,而王伟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是电视行业最需要的。后来谢湘林做大当家栏目时,便力排众议,着力提携王伟当栏目的制片人。

    后来被合并掉了的生活频道,早期却是蓬蓬勃勃、充满生机的。大家很有创新意识,风气正,很讲团队精神,做了几档前卫、时尚又受老百姓欢迎的栏目。但是,生活频道是个软品牌,不能做新闻,定位比较边缘,先天就有些不足。再加上当时的有线台和经视频道还有后来的文体频道,互相打压、恶意竞争,发展的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平台始终没有办法上升、提升,所以会让有些人感到有劲儿使不出来,免不了要失望。

    象吴澧波,他从经视过来,本来希望把生活频道做得更好,结果却总是被限制,似乎永远赶超不了经视,失望之下就去了澳门卫视,还带走了一帮人。慢慢的,生活频道就开始不稳定了。加上吴澧波走了以后,频道的权利平衡被打破了,出现一权独大的格局,风气渐渐变了。

    简单几句话讲完的过程,不可能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了让大家更形象地了解湖南广电的气场,还是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谢湘林在总编室主任的位置上是怎样做人做事的。

    前面说过,总编室只有六七个人,管的事情却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频道本身的节目的预告和宣传片。当时王伟除了管收视率,还给他安排了一个任务,就是负责安排频道里面栏目的宣传片。有一次,有个节目部的主任,属于个性很强的那种,突然把王伟喊去骂了一顿,质问他为什么他们节目部的栏目宣传片安排得那么少王伟解释说,我们这个宣传片是统筹安排的,顺秩安排上先是电视剧的宣传片,再是广告,然后才是频道各节目部栏目的推广、宣传和预告,我们对各栏目一视同仁,不存在谁多谁少。

    那个主任并不听王伟解释,还是指着鼻子骂,让王伟很受委屈。谢湘林听说此事,赶了过去,一听原委,火冒三丈,把桌子一拍,也指着对方鼻子吼道,你有什么权力直接找我的手下是总编室大还是你大

    谢湘林的性格基本上是谦和的,难得发次脾气。在其位谋其政,谢湘林还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曾经在98年南方电视学刊上发表过一篇名为湖南电视改革趋势:合>分的论文,南方电视学刊在当时是国内很专业、很权威的一本学术杂志。谢湘林撰写和发表那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评职称,他在总编室主任这个位置,看到湖南广电、湖南电视陷入了极其严重的恶性竞争之中,而这种态势在其他省市电视台也存在,他必须为此鼓与呼,希望引起有关高层的注意并改变那种局面。

    几年后,湖南广电酝酿第二轮改革,合并浪潮把生活频道并没了,以后的广电正史提都不提生活频道,百多人的青春、梦想、奋斗、精彩,如过眼烟云,就此寂灭。这是谢湘林没想到的。

    让谢湘林感触良多的是电视剧的购买。

    经视、卫视、娱乐、有线、都市、生活频道,大家都在抢电视剧,每个台长都想通过好的电视剧争取收视率。那些卖电视剧的影视公司、发行商都特别高兴到湖南来,有意无意地挑逗各频道去争去抢,成交价比别的省份高出很多,多花掉的那些冤枉钱有多少进了个人的腰包他不敢说,但通过所谓正常渠道流失的,可都是国有资产。

    谢湘林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对外设置贸易壁垒,对内进行市场化竞争。改多头进口为统一进口,再在湖南广电内部进行二次分配。

    所谓的贸易壁垒也就是一种比喻,以防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至于内部竞价时可能会因为存在频道实力的强弱而产生的不公正,他建议采取投“暗标”的竞价方式,既要凭借经济实力,又要考验频道选剧的眼光。

    两三年以后湖南广电成立了统一的节目营销中心,在电视剧采购上对外实行限制价格。

    谢湘林在购买电视剧方面所做的文章,这才刚刚开了一个头,他接下来做了两件让自己得意让同事叹服的事情。

    先说第一件。当时西安有个公司拍了一部涉案剧,叫真实再现,属公安干警侦破刑事案件类型的,就由侦破案件的公安干警真人出演,完全是一种纪实手法,有悬念,有罪犯的做案手法,有一步一步逼近真实的侦破过程。一开始,这部片子并不被看好,甚至差点被频道领导否定掉。领导的意见有道理,因为这部片子节奏太拖沓,比如说,为了突出领导,一出场要介绍这是某某领导,到了下一个破案地方,又把上面的领导再介绍一圈,诸如此类,确实让人烦不胜烦。但是,如果你把这些跟故事情节关联度不大的繁文缛节统统去掉,将会是一个演绎得非常到位的精彩故事,非常惊险,非常好看。

    谢湘林这一点看得非常准,他以极低的价格把片子买了下来,然后把总编室同事叫拢来,自己亲自动手剪了一集做样本,然后把任务分下去,每人几集。又叫李卫重新做了片头和片尾,还找了一首歌放在里面,经过这样的删减、包装和再创造,放到频道一播,一炮打响,创造了非常高的收视率。

    另外一件事是关于是否购买电视连续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是一部由刘恒的优秀小说改编成的一个非常好的电视剧,已经在北方不少电视台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谢湘林看样片的时候非常感动,感动得流了眼泪。

    但是看完以后,他冷静一想,结论却变了:不能买。

    为什么

    有两个原因,第一,这部剧的幽默不符合南方的幽默逻辑,湖南的幽默文化跟北方的幽默文化是不一样的,北方观众认可贫嘴张大民在辛酸中夹带的那种幽默,湖南人就不接受这种东西,湖南人不喜欢这种自虐的、窝囊的东西。第二,经视在抢这个剧,已经把价格抬得很高了;以谢湘林的判断,这是个赔本的买卖。

    频道领导知道谢湘林的意见后急了,亲自做他的工作,不理解这么好的一部剧为什么不买。谢湘林说了自己的理由,却没有把领导说服,领导说他看走眼了,如果这部剧被经视拿走,收视率肯定会非常好,这对我们会非常不利。

    在原则问题上谢湘林也是不轻意让步的,他强调湖南观众的欣赏习惯,强调价格已经被经视抬得高得离谱。但他也没能说服领导。领导说:“那这样,我们在频道里面抽几个人,作为普通观众来看看这个剧,听听群众的意见。”结果就抽了几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看,因为那个时候两个人意见相左的情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你说最后由群众来决定,群众又不傻,既不想担责任,也不想得罪人,结果所有的表态都是很含糊的,哎呀,好像也还可以,哎呀,又怎么怎么就是很暧昧的态度。再说了,他们当时确实把握不准,他们不是干这个的,知道什么观众受众心理啊,收视率啊领导没办法,就逼谢湘林,说“如果经视播了这个剧,收视率又很高,你要负责任那个时候谢湘林已经豁出去了,就拍胸脯向他保证,说我来负责。

    后来这个剧还是被湖南经视拿去了,播出以后,反响平平,收视率创了湖南经视的新低。付出了高昂成本的湖南经视感到莫名其妙,完全懵了。

    生活频道定位边缘而软性,本来就不好做还经常被湖南广电领导部门批评,说他们跟家庭、生活贴近得不够。谢湘林很不服气,就想自己亲自做一档节目,做一档与家庭、生活、情感有关联的节目。

    当时在湖南经视做体育节目的苏建华是谢湘林在湖南台专题部时的同事和朋友,也被请来当策划。

    谢湘林设计了三个板块:

    第一,“萝卜白菜”版块,专门围绕一个生活中的主题来讨论,现场有很多观众,台上有几个嘉宾、加上两个主持,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比如说他们曾经策划过的话题之一是关于借钱的,谁都碰到过,都有话说。他们给现场的每个观众都准备了一个按钮的,大屏幕上当场就会出现调查结果,赞同的多少人,不赞同的多少人,很快被分成两派,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再加上嘉宾或专家的评点总结,便能展示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

    第二,“比较生活”版块,两个含义:一个是提供一个很故事化很生活化的标本,另外一个是让大家进行互相比较、互相参照、互相关照,就是“比较生活”,这是一个专门做个人的故事或者说是怎样做人的故事。比如这本书前面提到过的“走进戒毒所”、“为婚姻辨法”等等,通过一些特殊人群或个体的故事,折射到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引起观众的关注与共鸣。

    第三,“当家理财”版块,这是对前两个版块的补充,除了满足观众的情感需要和对某个话题认知的需要,还要给观众一个实惠的东西,怎么样精打细算过日子。他们当时联系了阿波罗超市,针对某一款商品进行价格竞猜,低于原标价又最接近原标价的现场观众有奖,他猜出的价格,将成为该超市该商品在这一周内的优惠价,很好地实现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他们把这个节目统称为“大当家”,这个名字是苏建华提出的,谢湘林觉得非常好,又贴切又响亮。

    这档由潘峰和贾芳共同主持的节目后来很有影响力,开始却差点胎死腹中,因为台里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谢湘林是总编室主任,他牵头做节目等于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显失公平。

    谢湘林是个坚持梦想,敢于舍得的人,便去找频道道长刘沙白,宁愿辞掉总编室主任的职务,也要把节目做起来。刘沙白见他决心很大,只好同意。谢湘林振臂一呼,原来总编室的几个人就跟着他走了,包括李卫和王伟。

    谢湘林担任栏目组总制片人比总编室主任矮一级,大家开始叫他谢老师,他勤于律己,施惠于人,让十二个人紧紧地团结在他周围,非常上进、非常愉快,用活了频道的优惠政策和他们自己制订的奖励机制,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大家拿的钱比别的栏目组高出不少,年底还能奖励大家到海南、泰国去玩,这让大家的辛苦有个盼头,集体出去旅游也增加了团队的感情和凝聚力。

    谢湘林把每个人的潜能都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节目不仅在生活频道收视率总是名列前茅,而且还获得了“湖南省最佳原创电视节目”奖。

    正是在这里,王伟逐渐成长为栏目的制片人,在与潘峰、贾芳、李卫、王谅、封继承等策划制作了“走进戒毒所”、“为婚姻辨法”等大型系列活动、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之后,王伟的心里就埋下了活动运营产业这么一个种子。

    谢湘林做节目做得风风火火的时候,他空出来的总编室主任的位置却是几易其主,前后换了三四个人,人员也臌胀很快,多时大约二三十个,是谢湘林当主任时的三四倍。人多不一定力量大,但肯定力量杂,反而把真正干事的力量给抵消了。

    吴澧波走后刘沙白也走了,他去湖南电广传媒在北京的子公司远景东方当总经理去了。

    生活频道的力量一下子就弱了下来,到2004年,频道间激烈的内部竞争让魏文彬觉得该整合了,湖南广电把经视、都市、生活三台合并,统称湖南经视,原来生活频道的员工一下子变成了“三等公民”,大家都感觉到没着没落的。

    三个台的节目合并在一块儿,时段是有限的,有些节目就得下,“大当家”被认为不适合在经视做,就停掉了。谢湘林的团队面临解散。他和栏目弟兄们一起想辙,很快策划了一个“铁嘴童牙”节目,是讲小孩子的。

    谢发现七到十岁的孩子,对世界的看法是很新奇的,介于童趣与少年老成之间,有很强的语言表达**,但表达能力又不充分,其语言呈现便会具有一种独特性,不同于成人的逻辑,往往出乎意料,做成语言类的节目应该非常有意思,会让成人观众觉得很娱乐很生活。

    他们很快就做了一个样片,经视领导审查的时候看得哈哈大笑、前仰后合,可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节目没有通过。节目上不了,意味着团队赖以存在的理由失去了。

    当时的他们,制播分离的条件基本不具备。中国电视就是发展到了今天,**的节目制作公司也走得非常艰辛。谢湘林只好看着大家各谋出路。

    他的团队散了,这让他无奈并且愧疚。王伟成立海南天娱后,谢湘林曾告诉他两句话,一是要抓住团队,二是要抓住资源。

    就在这个时候,谢湘林个人生活中出了件大事,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了。

    其实1999年11月,他的妻子就查出了卵巢癌,这几年谢湘林一边要陪妻子做各种治疗,一边要兼顾工作,很不容易,也让他对生命,有了更加丰富复杂的感悟和体认。

    妻子的去世对她打击很大,三台合并又让他失去了团队和施展的舞台。这时,有几个朋友劝他改变一下环境,邀请他去工作。

    谢湘林找经视台长吕焕斌请假,吕台表示理解和支持,还主动提出将他经济节目中心副主任的职位保留一年。

    他选择去了朋友老游的公司,因为老游的公司是做影视剧的,当时热

    ...  </P></TD>

章节目录

非常媒·戒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浮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浮石并收藏非常媒·戒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