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也未能获效,在经济极端拮据的情况下,改由中药治疗,整个治疗期间,完全是以中医的理论作指导进行辨证施治,未使用一片西药,也未进行输液,尽管治疗过程中有曲折,但终获痊愈。你能说中医的理论不能指导临床吗我的经验是对于诊断为“发热查因”或者说“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常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我想学友们对待中医理论正确的态度是不要沉溺于争论斗嘴皮,而是学好它、用好它,毕竟疗效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4久热不退,益气升阳,两剂而痊

    在我们学习内科学或者诊断学的时候,书中都例举了每个证型的主证,次证和舌、脉。但是大家要注意,这些证型里的症状都是临床常见的,临床错综复杂,症状是千变万化,对于一些临床不常见的表现,就需要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加以分析了。不可按图索骥。

    下面来看看一个病例。

    某患者,女性,教师,35岁,病起受寒,发热,随即发热,在常德某人民医院治疗半月,经抗炎对症治疗发热不退,也未能确诊。患者十余年前因患慢性肾小球肾炎在我院住院治疗得以临床完全缓解,其后一直未发,所以患者就转来我院诊治。入院经检查,各项生化、物理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只好诊断为“发热查因”,经服用中药“银翘散”加减方,并结合西医抗炎10余日,病情依旧。

    一日我值晚班,这病人来到我的值班室寻问病情,说实在的对“发热查因”一类西医无法查明病情的疾患,我是非常主张使用中药的,为什么这类疾病尽管西医无法弄清,但根据四诊,中医很易找到症结所在,随证施治,常可获效。

    于是细细的问诊,这患者说发病以来,每日下午3时开始发热,热势很快就到40c,凌晨2左右汗出热退,热退则有虚脱之感,上午精神尚可,纳差,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这病人我当时就认为是个气虚发热了,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那是我是个小医师,不好直接对别人的治疗方案提出意见,于是我就和我的导师谈我对这病人辨证用药的个人看法,他说:“明日我去看看这病人,果如你言,我来改方。”我的导师那时是大内科主任,他有这权。

    第二天,导师看完这病人,起笔就真的开了个补中益气汤全方,另加白薇一味退虚热,结果如何,2剂热邪尽退

    就上面的症状来说,大家可能很难判断出是个气虚发热证。别急我们来一起分析,首先这病人每日在下午3时开始发热,正是未土经气行脾胃之时,由夜到午,为阳气升腾之时段,正能抑邪,所以上午不发热。由午至夜阳气下潜,加上上午的活动,动则耗气,于是正气即不足,正不抗邪了,热就起来了。“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发热之后,正气耗损,所以患者就有了虚脱欲死之感了。所以我就认为是气虚发热了。

    大家再看看内科书上的气虚发热症状群,可能和这病人的表现相差甚远,不可以症状不类同就言这病人不是气虚发热,对于一些特殊表现类型的病人,要善于使用我们所学的中基知识,加以分析,古人云: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灵魂。抛弃辨证,泥守一方一药,机械套用某药某方,或单纯使用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某种作用的药物,都难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要学会透过表面究其本质才能认识疾病,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在审证求机中做到知常达变、圆机活法,真正掌握中医辨证的实质和灵魂,然后方可做到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

    经络辨证医案精选评析第一讲肝经医案上一篇下一篇2007060422:08:51心情:平静个人分类:医案评讲

    查看372评论0

    内科经络辨证精选病案评析

    在所有辨证方法中,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多为初学者重视,唯经络辨证最易被忽视,但其为临床提高技艺必须掌握的辨证方法,精择古今经络辨证医案与大家共同学习之。本讲拟分20讲,即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每经评案一篇。

    第一讲足厥阴肝经病案评析

    一经络走向: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自足大趾背侧外际大敦起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达内踝前一寸中封的部位,再向上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相会,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到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至腘窝内缘曲泉沿着大腿内侧,分布于阴毛部位,绕过阴器外生殖器,到达小腹,挟着胃的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额部,与督脉会于巅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口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进入肺中,由此回复到手太阴肺经。

    二主病:

    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腰痛,疝气,妇人少腹肿,咽干,面色灰暗,胸满,呕逆,飧泄,遗尿,癃闭等。

    三病案评析:

    病案1呕吐肝郁胃逆案

    劳心太过,因得斯症。证见:腹中有气,自下上冲,至胃脘满闷,胸中烦热,胁下胀痛,时常呃逆,间作呕吐。大便秘结,其脉左部沉细,右部则弦硬而长,大于左部数倍。

    处方:

    生赭石一两轧细生山药一两天冬一两寸麦冬六钱去心

    清半夏四钱水洗三次碎竹茹三钱生麦芽三钱茵陈二钱

    川续断二钱生鸡内金二钱黄色的捣甘草钱半

    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版698699

    评析:“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肝气主升,胃气主降。若肝气不降,则每挟胃气上逆。此案“乃肝气郁结,冲气上逆,更迫胃气不降也。”肝气不降,迫胃气上逆,冲脉上隶阳明胃经,故见腹中有气,自下上冲,至胃脘满闷,胸中烦热,胁下胀痛,时常呃逆,间作呕吐。肝经“布胸肋”,肝以伸为用,郁则气滞,故“胁下胀痛”。胃气以下降为顺,顺则传送二便下行,今胃气逆,是以大便燥。治以舒肝理气,和胃安冲。

    方用生赭石镇肝气上逆,降胃气以止呕;半夏、竹茹降胃安冲;胃喜湿恶燥,故以山药润胃补胃,可助胃气下降;用鸡内金取其能化瘀以止痛。方中生麦芽、茵陈、川断三味最难理解。肝以伸为用,镇肝之中必佐舒肝之品,生麦芽、茵陈能宣通肝气之郁结,川断顺达肝气上升之性,使镇肝无抑遏肝主伸、主升之生理之性弊端,此为最应学习之处。

    当参考镇肝熄风汤学习之。该方组成: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板15克,生杭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15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主治:用于肝风内动,头目晕眩,耳聋耳鸣,心中烦热,躁扰不宁,筋脉拘急,手足蠕动,脑中发热,面红如醉之证。是由于气血上冲所致,故用牛膝为主,以引血下行而治其标。然阳虚则阳亢,故辅以用龟板、杭芍滋阴养血,龙骨、牡蛎潜阳熄风,以治其本。若肝阳上升,肺胃之气随之也升,故以赭石降肝胃之逆气,玄参、天冬以肃降肺气,肺胃之气行,则又可抑制肝阳之上僭作为兼制药。但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如用药过于强制,反会引起肝阳更加上升,故用川楝子、麦芽、茵陈清热疏肝,顺肝脏条达之性,自可趋于和平,甘草调和诸药作为引和药。使阴足阳潜,气血以和,其风当自平。

    病案2白塞氏综合征肝经湿热

    陈男,45岁,反复口腔溃疡,伴双眼虹膜睫状体炎年余,询知患者病前嗜酒,经几家医院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曾用激素,维生素,结合中药治疗,疗效欠佳,刻诊:双目胀痛,口苦胁胀,视物不清,口腔粘膜及舌面有多处溃疡,上有白腐,阴囊有散在小溃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土苓百合梅草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土茯苓30g忍冬藤30g乌梅8g生地20g甘草20g

    龙胆草6g柴胡6g炒栀10g黄芩10g川木通10g

    车前子10g泽泻10g

    服药10剂,诸症基本消失,双球结膜充血消失后,视力大为好转,再进10剂,追访一年未复发。

    朱良春杂病廉效特色发挥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8586

    评析:白塞氏综合症,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类似于金匮要略所述之“狐惑病”,该书以“甘草泻心汤”为正治。本病临床多为虚中挟实,阴阳不济,咎由湿热邪毒蕴结心肝脾经,下薰下迫所致。此案根据肝经经络走向,结合症、舌、脉,定位肝经,辨证为湿毒蕴结。

    案中所述发病病位主要发生肝经所循行和络属之上。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布胁肋,循喉咙之后连目系,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患者嗜酒,以致湿热内蕴,湿热之邪循经上冲,故见双目胀痛,口苦胁胀,视物不清,口腔粘膜及舌面有多处溃疡;循经下迫阴器,阴囊有散在小溃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象。方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经湿热;土茯苓、忍冬藤清热祛湿败毒;乌梅、生地、甘草酸甘化阴以柔肝,盖肝体阴以用阳也。方中土茯苓一味最宜汲取,本草正义云其“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与本症颇合。余在临床广泛使用土茯苓于免疫系统疾病、乙肝、痛风、慢性肾衰等辨证属于湿热者,取效甚好。

    白塞氏综合征辨证属于心脾两经湿热者,可予甘草泻心汤;脾胃伏火者,宜予泻黄散;脾胃虚寒者,当厚土以敛火,予理中汤加减;阴虚火旺者,选三才封髓丹化裁,诸般治法,总当辨证。

    病案3阳痿寒伤肝阳

    石男,年届而不立,因寒冬行房时突闻意外惊叫未穿衣而开窗观看中寒,此后即感**短缩,阳痿不举,阴部发凉,多方求治,服多种男性壮阳成药或100余副补肾壮阳中药半年未效。刻诊证见:少腹发凉,腰腿酸软,心情忧郁,舌淡苔薄白,脉沉带细弦。证属外寒伤及肝肾阳气,治以温肝散寒,补肾壮阳。

    知蜂丸花蜘蛛30只微焙、炙蜂房60g,熟地黄90g,紫河车60g,仙灵脾60g,淡苁蓉60g加吴茱萸30g、干姜30g

    共研散,分40包,每日两次,用蜂蜜调成糊状,早晚各一次,嘱其夫妻分床,服完一剂,即愈,追访一年无复发。

    评注:灵枢说足厥阴之脉“过阴器”,足厥阴之别“结于茎”,足厥阴之筋“结于阴器”,又云“阴器不用,起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本例属寒邪外袭,以致寒伤肝肾之阳,而致阳痿。故方以花蜘蛛、吴茱萸、干姜温散肝经寒邪,熟地黄、紫河车补肾精,仙灵脾、淡苁蓉、炙蜂房性柔之品壮肾阳。全方融温肝、补肾、壮阳于一炉,故收佳效。

    方中花蜘蛛用法最值得学习,金匮要略蜘蛛散治阴狐疝气,实取其破结通利、温肝散寒。蜘蛛性阴而历,其功在壳,专散沉阴结气,温肝之功最著。新修本草云露蜂房:“治主阴痿”,二者相伍,温阳散寒壮阳之功相得益彰,此系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之临证心得。

    花蜘蛛可于山林、果树处寻得,用沸水烫死后烘干即可入药。

    病案4:头痛厥阴寒浊上壅巅顶

    杨某,女,4o岁,1976年2月28日就诊。於去年11月10日卒然头顶痛,有沉重感,服藁本、羌活、防风,则痛剧目眩;服熟地黄、枸杞山茱萸,则痞闷呕恶;服柴胡、川芎、白芷,则头痛如裂。近周胀痛难忍,自觉头顶处如冷风吹,呕吐清涎,呃逆频作,纳差,神疲,大便稀,日2次,小便清,舌质淡,苔白滑,脉细弦迟证属厥阴寒浊,上壅巅顶,治宜暖肝降逆,化浊和中。用医学见能加味吴茱萸汤增损之:

    吴茉萸6g党参9g茯苓9g桂枝9g法夏9g

    代赭石l2g白芍6g沉香3g后下麦芽9g

    甘草3g大枣3枚、生姜3片。

    服6剂,头顶痛除,沉重及冷风吹状大减,呕呃俱平,精神不振,纳食略增,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滑,脉细弦缓,以原方去代赭石、沉香、法夏,加当归12克,进5剂而愈。

    彭述宪。头痛治肝医案八则,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2,151:38

    评按:“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脉与督脉会于巅顶,厥阴肝经寒浊之邪,循经上壅巅顶,清阳不展,脉络凝涩,则头顶作痛成方切用说:“厥阴之脉夹胃,干呕吐沫,里寒内格也;厥阴之脉上巅,头痛寒气上逆也。用加味吴茱萸汤去细辛,加代赭石平肝降逆、沉香温中降逆、麦芽舒肝健脾。二诊为寒邪未尽,气血已亏,去代赭石,法夏、沉香之沉降,加当归12克,补血养肝,病趋痊愈。

    病案第二讲足厥阴肝经病案精选评析续

    病案五:附件炎性包块气滞血瘀湿热内阻

    陈某某,女,36岁,已婚。患者9年前出现少腹两侧疼痛,曾经某医院诊断为右侧附件炎性包块,屡经中西医治疗,腹痛时轻时重,疗效不显。近半年来病势日重,月经量少。现月经已净2日,右侧少腹疼痛,黄带多,口渴便结,舌暗红、苔薄黄,脉弦。

    urx2c小包块,质软,压痛,b超探查:子宫右后上方见一35c24c小暗区回声,边界模糊,壁厚。提示:后侧附件炎性包块。

    8p1g2g”r1k0此为热郁血瘀,积久成症,治宜疏肝清热,活血消症。方用柴枳败酱汤加味:柴胡9g,枳实9g,赤白芍12g,甘草3g,三棱9g,莪术9g,败酱草30g,红藤15g,丹参15g,香附12g,牛膝9g,大黄9g,玄胡12g,乳没各15g,生水蛭6g,生内金9g。煎服。加红藤液灌肠。治疗1个月,共服药25剂,诸症消失。妇检:子宫后位常大,无压痛,右侧附件增粗无压痛,左侧附件-。“b超”复查:右侧附件未见异常。

    刘云鹏医案江西中医药1994年第4期

    评析: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妇人少腹肿”。盆腔炎性包块,属中医°癥瘕范畴,多见于已婚妇女,一般有急慢性盆腔炎史或妇科手术史常表现为:两少腹疼痛,按之明显,常伴腰痛,或伴有月经失调、痛经、不孕、带下等症。妇科检查:一侧或两侧附件增粗增厚,可触及包块,压痛明显。°b超示可见炎性包块回声。因此,盆腔炎性包块临床表现与足厥阴肝经所病症状相一致,宜从足厥阴肝经论治。结合黄带多,口渴便结,舌暗红、苔薄黄,脉弦,当为湿热内阻,气机不畅。一侧或两侧附件增粗增厚,可触及包块为久病入络,积瘀为症之象。

    方用四逆散疏肝理气,加三棱、莪术、大黄、丹参、玄胡、乳没、生水蛭、生内金活血消症;予败酱草、红藤清热化湿;香附理气止痛。张锡纯曰:°三棱、莪述非但以之消癥瘕也,而水蛭°善破冲任中之瘀,用其°治妇女月经闭、癥瘕之证,又谓°无论脏腑何处之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癥癖,女子癥瘕,久久服之,都能治愈医学衷中参西录。此三味当谨记。临床所见也证明腰痛可从肝经论治,如男性前列腺炎、疝气,妇女附件炎、盆腔炎等疾病见腰骶胀痛、痛引少腹、脉弦均可从肝经论治。

    病案六面唇水肿

    王某男性。23岁农民。月余前始固婚姻不遂,郁郁戒疾鞠脘满闷张痛。口苦、纳呆,便秘、面颊及口唇浮肿新至口角糜烂,张口不能。首先后服用活血化瘀,利水及抗过敏中西药物无显效。诊见i面部浮肿口唇肿甚,唇周色紫暗口角糜烂渗水舌质泼红苔黄干,脉弦数。证属肝郁化火、脾胃蕴热。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柴胡12g、川芎log、香附15g、枳壳log、大黄9g、

    黄连、香椽12g、佛手12g、丹皮15g、紫草l2g、

    栀子12g、防风9g、黄柏12g

    服药5剂。面唇肿胀明显减轻,大便通畅,胸脘满闷请失,后以本方为主加用苍术。薏米等渗湿收敛之品调服半月。病获痊愈。

    评析:

    该病发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能载津行水,气郁则水湿停聚为肿。水停面唇,乃因“足厥阴肝之脉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之故。肝郁日久导致淤血内结故见唇周色紫暗,肝郁化热侵及脾胃,故胸脘满闷胀痛,湿热交结胃腑,腑气不通故便秘口苦,纳呆。用柴胡琉肝散疏肝理气解郁为主佐以清热泻水之大黄、黄连、黄柏、山栀及凉血活血之丹皮、紫草,使郁除气行则肿自消,郁解火泻则热自清。

    病案七突发性呃逆

    患者,男,81岁。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史。于2004年5月4日入我院治疗。6月5日,患者在与家人争执后突发呃逆不止,伴右胁胀满,饮食难进,痛苦难当。经针灸治疗无效。舌淡黯,苔薄

    ...  </P></TD>

章节目录

步入中医之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毛以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毛以林并收藏步入中医之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