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2次,仍为稀便,但非水样。思食、纳食明显增加,患者的精神就来,患者有了信心,这对临床医生来说很重要,患者若没信心,你的方用的再好,有时也难有好疗效

    效不更方,原方再进3剂。

    2007年1月6日患者诉昨夜血管神经性头痛再复发,感头部疼痛,时发时止,夜寐不安,寐则头部汗出,倦怠乏力,气短少言,纳差,大便日一次,便溏仍未成形,胃脘疼痛基本消除,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查:腹软,胃脘无明显压痛,左下腹压痛消失。

    很显然,现在这患者以头痛为主证了,泄泻已经基本控制。“急则治其标”,当从头痛入手辨证施治了。这组症状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这是一个中气亏虚头痛证型,久泻脾虚,清阳不能上升,清窍升养,所以头痛痼疾再发,当从头痛论治。清阳不能上升,头部卫表不固,故头汗出。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用方如下:

    生黄芪30党参15白术10当归15陈皮6升麻3柴胡5

    炙甘草15丹参20蔓荆子10葛根30百合20浮小麦10

    桑叶6x3剂

    方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加丹参和血止痛,蔓荆子为止头痛之要药。加葛根升清止泻,百合、浮小麦、桑叶相伍益阴敛汗。

    1月7日,服方1剂,头痛止,然大便次数增加到3次,便溏,腹不痛。头汗仍未止,遂在前方中加入赤石脂15固涩止泻。另用五倍子打粉碎醋调外敷神厥穴敛汗、止泻。

    1月8日头痛未再发,大便日一次,质偏溏,头汗无明显好转。

    为什么服方后又出现腹泻加重呢脾虚久泻滑肠之病人,当归、百合为性阴柔之品,与脾虚不宜,故泻再加重,复再加入赤石脂加强了固涩止泻之力,故病又向愈。

    3胸膺头汗不止,证属大气下陷,升阳举陷汗止

    1月9日查房,患者情绪很紧张,诉寐则胸膺以上汗出不止,醒来头发湿如水浸,气短,动则感提气不上,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畏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从腹泻到目前汗出不止,患者的病情主症是连接发生变化,其均与中焦脾胃虚弱有关,那为什么又出现在胸膺以上部位寐则汗出不止呢是因为营卫出中焦,脾胃亏虚,卫气化生无源,久泻常导致中气有下陷之势,所以上焦卫气更虚,以致胸膺以上部位寐则汗出不止。或云“盗汗属阴虚”,此不可胶柱固瑟,张介宾说过:“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当合四诊而辨治。

    生黄芪30党参15白术10当归10陈皮6升麻3柴胡5

    炙甘草15桂枝10防风6生白芍药10怀小麦30大枣10

    生姜3片x3剂

    这方子其实是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玉屏风的复方了。方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桂枝汤调合营卫,患者有汗出、畏风之证,当有营卫不和证候了,合玉屏风散意在益气固表以止汗。

    炙甘草、怀小麦、大枣组成了甘麦大枣汤,为什么我会在方中用到甘麦大枣汤呢请大家思考。

    1月12日再诊:患者精神很紧张,诉说非常害怕入睡,在眼将闭似闭之时,总感到心气欲脱,唯恐睡去不再醒来,入睡总要小女儿坐在床边,抓着她的手方敢入睡,其女告诉她,入睡则头汗出如豆粒大,很快就湿透头发,上衣尽湿,醒来则有欲脱之感。心悸、气短不足以息,动则尤甚,少气懒言,极感疲倦。大便已成形,日1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当时我的辨证是大气下陷了,为什么这样辨证,上一讲我说了大气下陷的辨这要点。提几个问题请大家先思考,然后接着向下看。

    1辨证为大气下陷的要点是什么

    2这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大气下陷了呢

    3又为什么出现了心神不宁的症状呢

    根据四诊合参,当时疏方如下:

    白参10g生黄芪30g升麻3g柴胡5g

    桔梗10g知母6g山萸肉30g怀山药15g

    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浮小麦30g麻黄根10g

    酸枣仁15g炙甘草15g大枣10枚x5剂

    现在我们来看看我是怎么分析这病人的,先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玉屏风散以止汗,为什么没取得好疗效,问题可能出在没有加用敛汗药物,敛汗的力度不够,没有做到标本同治,竟管辨证不错,以旧难以取得满意疗效。汗为心之液,久汗不止,必耗心气,心神失养,也就出现了精神紧张、心悸不宁的症状了。气随汗泄,肺气不足,故出现了气短不足以息症状,同时,气耗卫表更加不固,所以汗出加重,少气懒言,极感疲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气虚之征象。四诊合参,以心肺经气虚为突出表现,宗气司呼吸以行心脉,心肺气亏,当责之于大气亦即宗气,所以选用了升陷汤加减。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固涩止汗,同时龙骨、牡蛎具有重镇安神的功效。佐入酸枣仁养心安神,标本同治。佐入甘草、大枣内含甘麦大枣汤之方意,对于精神紧张属心气亏虚者,用该方甘润缓急,常能获得满意疗效,此为个人临床心得。

    这病人服方的第二天汗就止了,精神慢慢好转,气短乏力逐渐减轻,心悸消失,服完5剂复诊时已判若两人,唯服药5日内未大便1次,腹无所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先不告诉我的处方,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1为什么患者会出现便秘

    2便秘使用什么方法治疗好,请大家开出处方来。

    4大便秘结不通,证属气虚阴亏,益气润肠得通

    1月27日患者复诊,说服前方,第2日汗止,精神好转,心悸慢慢消失,气短乏力、神疲肢倦明显减轻,思食,饭量明显增加,唯自服上方5日来大便未解大便,问其腹无所苦,视其舌,舌质淡红,苔薄白,诊其脉细弱,较前明显有力。

    为什么患者会出现便秘其因有二:一是汗出过多伤阴,肠道失润;二是使用了煅龙骨、煅牡蛎等收敛之品,肠道更加失润。六腑以通为用,尽管患者腹无所苦,亦当通其便。但大家要注意,通便之法,不唯是泻下。此等病人中气亏虚,久泻才得痊愈,若攻下,必泻下不止。唯当以益气润肠为正治。此为爱友们必需牢记的地方。随疏方如下:

    白参10g生黄芪30g升麻3g枳壳6g

    当归30g白术30g怀牛膝20g肉苁蓉20gx4剂

    方以白参、生黄芪、白术益气健中,升麻、枳壳升清以降浊,清气升、浊气自降,大便易通,此为虚证便秘治疗要之一。复入当归、白术、怀牛膝、肉苁蓉、怀牛膝润肠通便,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几味用量特别大,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此几味用于通便,量小则难以获效。临床亦当牢记。

    患者带药出院,第3日电话告诉我便畅,很正常,食欲再增,唯偶有胃部隐痛,持续时间短,嘱其服药完再诊。

    药完更方为参苓白术散进一步巩固疗效,西药在抑胃酸药的基础上加用了灭滴灵、氨必仙抗杀hp,为什么,胃炎病人大部分并有hp感染,嘱其使用1周。

    后电话随访,一切安好。

    此患者入院后,很快停用了抗生素,西药只予能量作支持治疗。其疗效当为中药之疗效无疑。住院期间,病情一变再变,先是腹泻,再是头痛、接下来为头胸汗出不止,最后表现为便秘。仔细分析,其脾气亏虚贯穿病之始末,但每一主症出现其辨证角度均有不同,先从泄泻辨治,健脾祛湿固涩;再从头痛辨证,治以益气升清止痛;接下来是从汗证辨证,治以升阳举陷敛汗;最后从便秘入手,治以益气润肠收功。尽管益气贯彻始终,但随着证的变化,选方各有侧重,法随证转,方从法出。虽有曲折,终获全功。

    看完我的这篇稿子,不知大家对“知患何逆,随证施治”是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若如是,则不枉我之辛苦

    第十六讲如何突破西医思维对中医辨证的影响

    前一讲我们说过,目前青中年中医在临床上进行辨证施治的时候,很难逃脱西医思维的干扰,为什么

    一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中医基础还没扎好,就开始大量的学习西医的知识,西医课的设置课程常常不少于中医课。对于初学中医的人来说,过早的接受了西医的线性思维,常常阻碍了中医复杂辨证思维的形成。

    很不客气的说,二是目前我们大部份的青中年中医临床课教师多是从书本走向书本,由于缺少临床实践经验,对中医缺少理性的认识,如果就按步就班的照着课本讲下来,我想教堂里睡觉的人一定不少,因此课堂教学热衷于把中西医病对照进行讲解,甚至少数教师为了回避学生的炒鱿鱼,干脆本末倒置,把中医的课变成西医的课了,在课堂上少谈中医,大谈西医热衷于1234点的机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能把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培养出来吗于是乎,一谈到辨证,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西医的“病”,然后才会想到中医的“证”,这不能怪学生没天赋,实是教育需要改良。

    三是临床实习的带教老师们,特别是青中年一辈,大多热衷于西医的讨论,为什么啊还是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导致的,由于从一开始就热衷于西医的学习,热衷于西医的经验积累,反倒忘了中医本身的专业知识的研究,临床数年,很多人对中医的辨证施治毫无心得,你让他如何结合实际病例给学生讲中医的辨证施治啊学生在刚接触临床的时候,就泡在西医西药的环境中,当然也就很难形成好的中医辨证思维了甚至于到毕业还根本不知道怎么入手对疾病进行正确地辨证也大有人在

    所以啊,目前的中医状况真的就是后继乏人

    但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不管你怎么努力,你都不可能成为一流的西医名家,为什么啊,既使你的西医水平再高,但你的出身不对啊你的唯一出路就是学好中医,用你的中医长项去解决一些西医没办法看好的疾病,那样,你就不再会因为成为一名中医的接班人而自卑。而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要看好病,最重要的就是要真正地掌辨证施治,离开了辨证施治,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中医。

    以我的临床教学中经验来看,教会学生如何打破西医思维束缚,正确地、合理地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辨证施治是最关重要的,这关系到学生中医辨证思维的形成。

    哪如何能做到不受西医思维的影响,做到正确地辨证施治呢这是我们做老师的要教会学生的,在目前这种处于西医围困的环境下最好重要的。

    我们还是来结合具体的一个病进行讲解。

    以西医的脑梗死为例,西医分为两大类,一是脑血栓形成,二是脑栓塞,相同点是血管不通。于是老师们根据部颁的标准,讲课中就把西医的脑梗死叫做中医的缺血性中风,十分强调活血化瘀的治疗,为什么啊,血管不通等同于中医的血脉瘀阻啊,不信你去看看现在的有关中医血瘀证的研究,多是以脑梗死或者冠心病为观察对象的。可以这么说,目前中医的科研已经走于了一个十分严重的误区,就是不能离开西医病的约束,研究一个证一定是以一个西医的病为前题的,这本身就是违反中医的辨证思维的,这种研究作为学术探讨可以,但其研究成果一推广,必然对中医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副面作用。刚上临床的学生、以至于很多青中年中医,治疗脑梗、冠心病就摆脱不了活血化瘀的桎ku。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病案的中医治疗。

    1脑梗死睑废

    首先我得说明,这病人是我导师看的,病人系我省已退休的卫生厅某领导,我还不够那格,呵呵这案子的辨证非常精彩,思维非常值得一学。

    这患者患脑梗死5个月,肢体功能恢复的较为理想,语言无明显障碍,神志也很清晰,但就是两下眼睑不能闭合,患者本身是学中医的,知道这病西医后期的康复治疗没什么好办法,于是就中药治疗,看了很多名家,用方虽然不同,但活血总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则包含在内。当然了效果不好,好了我们也就看不到这精彩是辨证思路了。

    我的导师竟然在四诊合参后开出了一个补中益气汤来

    为什么会开出这么个方来请大家思考以后再接着向下看。

    补中益气汤属于补益剂,功能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反推之患者当有脾气亏虚的证候,那与下眼睑不能收缩闭合有什么关系呢

    在中基里我们学了眼科“五轮学说”的基本理论,眼睑即中医的胞轮,胞轮属脾所司,“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下眼睑不能收缩闭合,同时又见到脾气亏虚的证候时,当责之于脾气虚升举无力,所以眼睑废而不用。

    脾气虚有哪些症状,不需赘言,大家尽知。

    这个案子是摆脱西医思维的干扰的典范,在进行辨证时,只从中医的睑废入手辨证,中医得出的辨证结果就是一个中气下陷,升举无力的信息,“陷者,使其升之”。全然没有西医的脑部某根血管不通的束缚,也没有使用一味化瘀的药物。

    此等用方,非学验俱丰者不办

    第十七讲从中西医病名对照说起节选上一篇下一篇2007030315:31:01天气:晴朗心情:高兴

    查看615评论9评分50

    在病房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中医现在的病历就是这样,下一个西医的诊断,就必须给出一个中医对照的相关诊断,说实话,在临床操作中很困难,有很多西医的疾病由于临床表现的不同,很难给出一个贴切的中医诊断来。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诊断常常误导中医的临床辨证思路,从而导致理、法、方、药的错误。

    下面说几个这方面的典型病例,希望喜爱中医的朋友们在读完后能从中吸取一些教训,正确地看待中医规范化研究的一个“成果”中西医病名对照规范。

    1冠心病胸水查因

    这是一个8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病人胸闷气促反复发作10余年入院,胸闷曾常因劳累而诱发,近一年常在夜间静息状态下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35分钟,含服**可缓解。长期服用**、欣康、肠溶阿斯匹林,病情尚稳定。1月来,不能平卧,动则气促,胸闷呼吸不畅,入院时高枕卧位,呼吸稍促,咳嗽、咯少量白痰,纳差,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体查:r20次np82次nbp13870gh,颈静脉不充盈,左中下肺呼吸音消失,叩诊呈实音,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心界不大,心率82次n,律齐,未闻及瓣膜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轻度凹限性水肿。心电图示:1、2、v1、v2st段斜行下移,胸片示左胸中等量积液,右胸少量胸腔积液。这病人6年前因上额窦肿瘤做过手术和化疗,近期常鼻出血。入院诊断:1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3级,2胸水查因,心衰肿瘤转移3上额窦肿瘤术后。中医诊断:1胸痹,2悬饮。这儿为什么下个胸水查因,我们说冠心病心衰虽可见到胸腔积液,但一般的说是右则比左侧多,左侧多于右侧有时候不好解释,况且病人有上额窦肿瘤病史,现在又反复的鼻出血,肿瘤转移也要考虑。只是有些检查患者及其家属拒绝做,所以难以明确。

    现在我们来看看治疗方案,西医的治疗予以欣康、肠溶阿斯匹林、倍他乐克等口服,静滴**等。中医辨证:先辨证为胸痹之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加桑白皮、葶苈子泻肺利水,治疗半月胸闷气促症状无明显改善。改从悬饮治疗,予以苓桂术甘汤等方数易治疗月余而无效。这病人就是不能平卧下来,动则气促,而且由于服药过久,口味日差,每日进食很少。胸片示:胸腔积液没什么改变。家属不干了啊,说到医院这么久,钱花了一大把,没见到任何效果,意见就大了啊。

    怎么办我就直接关注这病人的病情了,和管床的医生讨论、重新共同制定中西医治疗方案了。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病的前期治疗犯了错误没有

    这里犯的就是典型的以中西医病名对照进行治疗的错误,“冠心病胸痹,胸腔积液悬饮”。

    先从胸痹治疗而无效为什么让我们来看看患者的主要证候。胸痹怎么说金匮要略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所以中医的胸痹是有胸痛、短气这一主症的,这病人入院时并无胸痛为主症,只是以不能平卧、动侧气促为主症,兼有下肢水肿、纳差、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等症状,主要表现为脾虚湿滞的证候,并无典型的血瘀证候,为什么辨出个胸痹、气虚血瘀来,就是受了西医的影响,西医说冠心病就是冠脉狭窄或痉挛所致,血供不好,中医书上现在都说心血瘀阻是胸痹的共同病机,这是从西医来的观点。胸痹的病机是什么啊“阴微阳弦”啊,说的是“胸阳不振,阴邪乘袭阳位”。从中医角度讲,辨病不适当,辨证也不对,所以效果就不好。

    中医的胸痹不完全等于西医的冠心病,当你把中西医病名进行教条地对照了,并在辨证时受其束缚,你也就不能正确地运用中医的辨证思维了,你的中药也就在无意中脱离了中医的辨证施治轨道了。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这悬饮有时候临床症状确实与胸腔积液的病症有相似之处,但也绝非只有苓桂术甘汤一法,为什么虽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饮为阴邪,易伤阳气,或阳气亏虚,气化失司,津液易代谢失常聚而为饮。但在临床上,饮之形成,非只有阳虚饮停一证,大凡肺、脾、肾之功能失常,津液输布代谢失常均可导致水停为饮,当合四诊而参,治疗当谨守病机。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病人的接诊主要症状:高枕卧位、短气,动侧气促,少气懒言,不思饮食,每日进食很少,便溏日行3

    ...  </P></TD>

章节目录

步入中医之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毛以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毛以林并收藏步入中医之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