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喜冷饮,但每天饮水只有500原为2000,唯动则短气,汗出如雨未减,舌质淡,无苔,但舌质上满布津液,脉沉细。

    制附片先煎6g桂枝6g山药15g山萸肉20g熟地30g黄芪30g防风6g白术10g煅牡蛎30g煅龙骨30g凤尾草15g苦参30g

    另用五倍子研末外敷神阙穴,收敛止汗。5剂。

    三诊:汗出止,唯小便频,但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小便时感较前顺畅且量量增加,轻度畏寒,不再渴饮热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制附片先煎6g桂枝6g山药15g山萸肉20g熟地30g丹皮10g云苓15g土茯苓20g苦参30g怀牛膝20g菟丝子15g黄芪30g防风6g白术10g5剂

    另用温针: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

    四诊:尿频症状除,小便顺畅,仍感轻度乏力,畏冷,舌质淡,脉沉细。

    命其朝服补中益气丸,暮服金匮肾气丸,遂予出院。

    这个案子我不加以解析,请爱友们自己思考治疗的思路

    第十讲莫把“炎症”当“热证”

    从病案浅谈中医药在感染性疾病中运用的误区

    很久没有给大家写稿了,很忙,今天接着给大家写一点随谈。就“炎症”中药的运用说说个人的看法。

    可能大家一提到感染性疾病,可能就会想到西药的抗炎治疗,在病房工作过的同志可能知道,特别是在西医院转到中医院求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很多患者由于长期的抗炎治疗,伴发了霉菌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西医的治疗都是针对细菌来,有细菌感染,就要抗炎,忽视了人体自我免疫功能的调节,即治疗病也致了病,呵呵

    前面我说过中医的治疗关键在于平衡阴阳,有是证用是药,最后达到阴平阳秘,这和炎性疾病有什么关系炎性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法则是清热解毒,这话是对的,但不要忘记就中医外科来说,有消、托、补三**之分,为什么,疾病的阶段不同,人体的气血阴阳存在着不同病理变化,所以呀,还是最强调辨证施治,尤其是要把握人体的正气,即阴阳气血的盈亏。

    下面通过几个病案来加以讨论。

    病案一、对口疽

    这是我做学生时跟随老师看的一病例,某患者,60余岁,患糖尿病多年,三月前患对口疽,也就是项后毛际处患蜂窝组织炎,经西医抗炎治疗病情未能控制,溃后,疮口不敛,有少量干燥脓性分泌物,疮口干红,疼痛难忍,舌质红,少苔,脉数。

    首诊老师要我开方,上课时老师说过清热解毒药有良好的抗炎作用,遂予五味消毒饮加减,服方10剂,患者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二诊,老师予知柏地方汤,服方7剂,疮口红活,有收敛之象,服方20余剂,疮口得平。

    这案子大家从中看出了点什么

    按大家的想象,可能是清热解毒的力量较强,应该是五味消毒饮比知柏地黄汤效果好,可能还有人会问,就外科书上也没有用知柏地黄汤治疗对口疽的说法,呵呵,别急,我们来慢慢分析一下。

    患者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并发感染,西药抗炎效果不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的范畴,其病机特点是阴虚火旺。足太少阴肾经“贯脊属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患者肾经阴火沿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上冲,客于项部,损肌化腐为脓,发为对口疽。其病机属虚火。五味消毒饮是针对实火来的,故使用五味消毒饮效果不好。知柏地黄汤则是针对肾经虚火,滋阴降火,故其取得效果也在情理之中了。由此可见即便是炎证,也当注重阴阳的平衡,分清虚实,有是证用是药,千万不能陷于炎证必用清热解毒的误区不能自拨。

    病案二骨髓炎

    这个病案也是我做学生时所见的,大家可能会问道少斋主人你会看病不,怎么都说别人的案子,不说自己的,呵呵不是这样说,凡是给大家的案子都要有代表性,所以还接着说一个别人的案子。这个案子是我跟随皖南外科名医徐少熬开门大弟子肖波医生学习时亲眼所见并记录的。一肥东县14岁小孩患右胫骨骨髓炎年余,多处治疗,病情未能控制,家中已经变卖了住房,最后x片显示有大量死骨,窦道也常有小块死骨排出,安徽省立医院告诉家属只能截肢了。家属不死心啊,于是打听到皖南有个名医叫徐少熬,看外科疑难杂症很有水平,于是就千里迢迢来到皖南名城芜湖,到了芜湖中医院一打听,徐早已死了,患者家属绝望了,在挂号大厅就嚎陶大哭。于是有热心告诉徐死了,他有门人在,可以找他的门人试试,于是就找到了肖波,当时我就在跟他抄方。患者已经不能不能站立,下肢肌肤发暗,窦道口流出清稀脓质,无臭味,患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已是五月天气,还穿着夹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看完病,这肖老师开出了个阳和汤,呵呵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温阳通络散结,效果如何,服方30剂,患者气色红润,窦道口无死骨排出,变的红活起来,3月窦道口收,x片显示已无死骨,患儿后来就能慢慢的自己行走起来。后来小孩的父亲来到医院,一进大门就跪着举着一面锦旗,是一步一叩头的送到外科诊室,大家肯定不信,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那个时候中国的农村老百姓纯啊

    这个病案我不加以分析了,大家复习以下阳和汤的功效、主治,可能就能明白,可是要是在现在,可能大家不会这样去做,为什么有炎症了,当然就要清热解毒,现在的中药药理研究证明,清热解毒药才具有良好的的抗炎作用,可是你别忘记,中医的精髓就是辨证施治,违背了中医的要点,盲目的跟从西医或者所谓的中医现代研究成果,可能你就会误入岐途,这病你要是用清热解毒药,效果会这样吗我想,对中医有所认识的人,可能会给你一个明白的答案看一下中医外科的消、托、补三**,你可能会有新的认识

    病案三大叶性肺炎

    前面说了我跟老师所见的病案,现在我说说我看的病案,要不大家认为我这道少斋主人真的就是个教师,口头的临床医家,呵呵

    这病人是20年前我在一个边远地区看的病,这里请大家注意,中医的优势。这病人70余岁,发热恶寒,咳嗽,咳痰黄稠,咳吐不爽3天入院,当时是舌质红,苔黄,脉数。x片显示大叶性肺炎。农村里条件差,老百姓没钱,怎么办啊用点青霉素,320万单,静滴,每日两次。当时我们那有上级医院来指导工作的主治医生,看了我的医嘱,说你会把这病人看死,呵呵你说,这话你听到是什么味,那时我年青,刚从学校毕业两年,初出牛犊不怕虎,我才不信他的呢,一边用西药,一边开个麻杏石甘汤,呵呵两剂体温从40c下降到378c,可是就这378c的热接着三天就退不了,病人没钱就要出院,你不能看着病人死啊,我就给病开方,当时病人口干,不思饮食,低热,咳嗽痰少难以咳出,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给病人开出个益胃散,当中并没有加任何的苦寒泄热的药物,病人带方出院,没有再用任何的抗炎药,服方3剂,第四天病人来复诊,说吃完方,食欲就来了,热也退了,精神头也来了,呵,或许你不信。外感温热篇说的好,热病“不耗肾液,必伤胃阴”,对啊,你实践了,你就知道了。大家在学习温病学的时候都知道保护胃阴的重要性,真到了临床,有几人能做到这病人最后就是养阴益气,病就痊愈了总共不到50元钱,当然是那时候的钱了,呵要是现在,一个大叶性肺炎你就用5天青霉素,还是老年病人,你敢吗你绝对不敢这样做

    上个月我们病房从骨伤科转来一支气管肺炎的病人,就是个肺胃阴虚的病人,在骨伤病房什么抗生素都用了,十几天就是无效,不思饮食,发热不退。到了内科,抗生素比骨伤用的低多了,唯一的就是给病人加了个益胃散加鱼腥草、芦根的中药方,第三天病人热退,思食,调理一周就出院了,你说这是中药的效果,还是西药的效果,可能众说不一,当然我认为中药是起了起了对的作用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告诉大家,中医在热病的治疗当中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不要只相信西医的抗炎治疗对炎症才有效果,更不能把中医的清热解毒和西医的抗炎等同起来中医只要你辨证正确,你同样会取得极为理想的效果。治疗上不要把“炎症”当作热,有人说“炎”是两个“火”加在一起的,只有清热泻火才是正治,如是,你是个庸医无疑了

    病案四流脑

    呵呵大家一看这病案的题可能就有点不信了,可是我告诉你说完了,你就信了,这是我的硕导看的病,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一个15岁的小孩,患流脑在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一周,病人就是昏迷不醒,高热不退,汗出热而粘手,面部有垢一层,西医院治疗无效,有人告诉患者的家属,说找找中医吧,有人就介绍我前面说的导师,当时我跟着去,时撬开病人的口,见舌质红,满口白苔,脉细数当时我的导师就开个方来,诸位可能会问,病人昏迷不醒怎么服药啊,呵呵病人插有胃管啊第二天病人醒来了,他的主治医生和病房主任都感到吃惊,为什么啊,他们告诉患者家属,没希望了,呵呵,醒来了,当然要问,问了,这主任带着主治医师就到了我们医院找到我的导师,要求传授此方,哈哈我的导师要我拿出方剂书来,翻到甘露消毒丹,递给来者,就此方尔

    试问这甘露消毒丹中有几味药是清热解毒的

    无独有偶,我们这儿的一个全国知名的教授熊继柏教授,有一次到贫困地区支边,在某县医院会诊一“乙脑”6岁患儿,6天昏不醒,诊治完毕,开出个菖蒲郁金汤,并未加任何现代研究证明能抗病毒的中药如板兰根、大青叶、贯众等品。开完方,老教授傻了,怎么么服进去啊,还是病房的护士长出了主意。说老教授,开方是你的事,服药是我的事,鼻饲呵呵第二天,患儿就清醒了,当地的西医对熊老教授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老教授每谈及此事,就说,还是吸取点现代的东西,要不我的方再好,也没办法喂进去,当然了,这菖蒲郁金汤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中西医各有所长,取其善者而用之

    举这两个例子同样告诉大家,中医的治疗关键在于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

    不要把中医的清热解毒药和西医的抗生素等同起来,中医对于炎性疾病的治疗同样要讲究辨证施治,离开了辨证施治,你想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的不能的

    “炎症”不等同于“热症”,希望所有爱爱医的朋友们跳出这个圈子这一讲和以前一样,我没做深层次的中医理论讲解,希望大家通过我所说的病例能悟出点东西,能于是,我心足矣

    刘新祥教授医案选评一盗汗

    刘新祥教授,即前文中所述笔者所师者之一。不足弱冠,先师承湖南浏阳中医伤寒名家陈意范,临证数年,复入湖南国医进修学校学习,后跟随全国中医内科名家曾绍裘伺诊五年,尽得其传。治病多宗李东垣、张景岳之说,强调从脾肾入手治疗内科杂病,每每应手效验,出奇制胜。现日诊中医病号五、六十余人,用方精而简。甘于平淡,重临床而少于著述。摘其临床验案,加以评析,供诸位学习耳。

    盗汗1

    女性,59岁。患者长时间夜间湿衣湿被。苔薄黄,脉小弦。

    黄芪30g浮小麦30g五味10g白芍15g茯苓15g西洋参5g百合30g苏叶3g熟地10g甘草5gx7剂

    按:此案汗证,属心肾阴亏,“心在液为汗”。方以生脉散以西洋参易人参重在益心阴。佐以生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素问评热论云:“汗者,精气也”。温病条辨汗论云:“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吴鞠通说:“用甘凉润入肾,培养其阴精材料,以为正汗之地”。故用熟地益精。复佐入黄芪益中固表止汗。百合、苏叶日开而暮闭,引阳入阴,患者有失眠一证,病案中省去也,当细心体会。

    盗汗2

    女性,39岁。夜间湿衣湿被反复发作,口干,大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方拟当归六黄汤加减。

    黄芪30g熟地15g当归10g黄柏10g煅龙牡各15g白芍15g麦冬15g莲心5g丹参15g甘草5gx7剂

    二诊盗汗次数减少,大便仍结。舌红,少苔,脉细。

    拟上方去莲心,黄柏,加枣皮15g五味10gx7剂

    按:此案亦属阴亏,与上案相比,有虚火上炎耳。方以当归六黄汤滋阴降火,固表止汗。佐以生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滋汗源,煅龙牡收敛止汗。汗为心之液,故佐入麦冬、莲子心、丹参清心火。二诊虚火折,去黄柏,加枣皮、五味滋补肾阴,五脏之阴精皆根于肾也。

    盗汗3

    男,27岁。腰酸痛,冬春季节经常盗汗,脱影。

    黄芪30g茯苓15g西党参15g浮小麦10g麻黄根10g五味10g巴戟天10g肉苁蓉15g甘草6gx5剂

    二诊盗汗好转

    上方加熟地30gx7剂

    三诊汗止,前方巩固。

    按:张景岳说“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医原说:“卫气赖下焦阴中真阳,以外出中、上焦,故卫气出于下焦”医宗金鉴中说:“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可见肾是通过卫气而司汗孔开合,从而实现对汗液的调节作用。腰酸痛,冬春季节经常盗汗,肾虚而卫表不固也。方以巴戟天、肉苁蓉温肾阳,黄芪、党参、茯苓健脾益气,中气足,卫阳生化有源,卫外自固。经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浮小麦、麻黄根、五味酸收敛汗,全方标本同治,二诊证好转,再入熟地益肾精,“汗者,精气也”。

    叶天士医案导读

    前言

    爱爱医的很多热爱中医朋友很希望我能重新接着大家写点什么,由于工作过于繁忙,一直没有新稿和大家见面。偶然和紫竹在网上碰面,她希望我能继续为爱爱医的朋友说点什么,说实在的,尽管我临证20多年,先后从师多人,但真属于自己的心得还不多,应该说,还是认真读书的时候,著书写文章的资历还不够。紫竹建议我给大家讲一点叶案,想想也只能如此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临证指南医案应该是不错的主意。不敢说是讲座,只能把自己学习叶案的一点体会告诉大家,权且将本项讲座称之为叶天士医案导读。

    怎么学呢,我看和大家一起按照中医内科学的体例一个病一个病的共同学习叶天士的医案,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医案和大家一起共讨论叶氏的临证经验,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

    第一章叶氏生平及著作简介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先生,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享年八十岁。其先世自安徽歙县迁吴,居苏州上津桥,即今阊门外渡僧桥下塘。家系世医,祖叶时,父叶朝采,皆以医术闻名。

    天士幼受家学熏陶,兼通经史子集,聪明颖绝。年十四父丧,即习医,从学于父之门人朱某。叶天士博览勤学,兼采各家之长。朱君以平日朝采叶氏之父之教教之,天士很快深得其蕴,见解渐至朱君之上。又在居住苏州的歙人陈敬通诊所学习中药的炮制与司药。天士好学不倦,闻某人善治某病,即叩门求教,如当时名家王子接、马义元、周扬俊、张路玉等均等。深得“周扬俊四名家之精”,“学余杭陶华、旁及东垣、子和、丹溪,于是乎医道大进,察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症结,临证立方,不执已见,故而治疗多奇中常常择善而从,凡闻悉有擅长医道者,不论山遥路远,必前往师以礼事之,执业未久。已闻名于时,十余年时间其先后拜师十七人。”

    世人皆知叶天士在温病学上的贡献最大,为清代著名温热吴门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脱却传统的伤寒论诊疗体系,主张温病与伤寒分论,并创立了有别于六经的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施治纲领,其学术思想及治疗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然叶氏贯彻古今医术,对内科、妇科、幼科、眼科亦都有丰富临证经验。一生诊治不辍,著作甚少。世传之书,均由其门人或后人编辑整理而成。现存的著作主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未刻本叶氏医案、叶案存真、种福堂公选良方、叶天士晚年方案存真等。其中幼科要略为叶氏手订。

    叶天士身居苏州,与徽商过往甚密。徽州新安名医辈出,医著浩繁,其常与徽州人氏相互考订药性。据民国歙县志义行载:歙县潭渡黄晟字东曙,号晓峰,兄弟四人以盐商起家,时居扬州,请叶天士到其家中,聚友人共同考订药性。黄氏兄弟有“青芝堂”药铺和木刻园,即佐天士使城中百姓疾病得以治疗,又为天士刻制临证指南医书。由此可见,叶天士在医学上的成就,与新安医学不无渊源关系。

    叶氏一生行医,深知医命关天,不可草菅人命。叶天士临终之际告诫后人“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其子奕章、龙章,门人吴蒙、陆禹川、毛丕烈、王钟岳、吴正学、周仲升、吴坤安均能传其学。

    关于其医疗事迹,在苏州府志、清稗类钞等均有记载。

    第二章叶天士治疗感冒经验解析

    感冒是指以感受风邪为主导致的卫分表证,请大家注意,尽管内科学讲的很复杂,但若能提纲挈领,也还是容易记忆的。

    首先看病因,请记住两句话,一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的是人体在特定在环境和状况下,抵抗力下降,风邪易挟寒挟热侵袭人体,导致肺卫失调而发病。二是“邪气过旺,正不御邪”,指的是正气不虚,但邪气过于旺盛,以致于不能抵抗外邪而发病。

    大凡分型,首先当明白,风为百病之长,易挟六淫而为患,故有风寒、风热、风挟湿邪为患,故有风寒、风热、暑时感冒之分。然人有正气之不足,阴虚、阳虚、血虚、气虚之不同,复感风邪而为患,故体虚感冒分为四型,即阴虚感冒、阳虚感冒、血虚感冒、气虚感冒。

    大凡治疗,汗法为不移之法,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

    ...  </P></TD>

章节目录

步入中医之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毛以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毛以林并收藏步入中医之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