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啊,你来了”,就没下文了。然后我说“老师,我走了”,他就说:“哦,你走了”。不能不热的,让你感到冷冰冰的。到二年级了我要上临床了,我找到他,我说老师我要跟你坐坐诊了。他未置可否,却给我出了这么个病案:

    他说这个案子是某年考中医副主任医师的病案分析题,据说是全国当时有名临床名家的刘炳凡老教授出的。题如下,极简,但占一张试卷的70分。当时参考的人员有近一大半被此案考倒我们院里15参考,一大半的人没通过你做做看

    某男,患消渴证3年,进中药诊治,不效,出现呕吐,甲医诊之,予伤寒论吴茱萸汤症不缓解,乙医诊治,仍予吴茱萸汤,加三棱、莪术、制大黄,数剂证平。

    问:

    1此案病机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2为何甲医用吴茱萸汤无效,乙医用吴茱萸汤有效

    3三棱、莪术、制大黄在此案中的功效是什么

    这个案子的略加思索,便给出了老师答案。他无明确表态,只是眼中闪过一丝让人不易感到的满意,接下便是从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一直到明清著名的医家一路考下来。完了,给了我一句话,“没事的时候你来”。

    这老师从内心收了我,整整一年时间,每天晚上让我到他的办公室,对我倾囊尽受其学

    说了很多题外话,回过头来还是看看这病案该怎么分析别急着看答案,你得先想想

    如何具体分析,我想借用一位名叫“巍子”网友的论述:viey1&tpg1&age0本人喜欢在丁香园转转,看看中西病历讨论,看的多,说的少,偶然兴趣来了,便把这案子拿了出来请大家看,就有了这位网友的答案。丁香园有很多东值得一看,我希望爱友们常去看看,很长水平的括号内的字为我所加。

    “虽然前有消渴,新发呕吐,总以呕吐证为主,兼顾消渴之病理特点。

    消渴,常作热论,作虚论。虚论之中,又以阴虚为主消渴的病机特点是阴虚燥热,多表现为热证。医甲乙医也如此以伤寒论之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投之。反推之,患者必有阴寒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见证。阴寒中焦虚寒之证从何来或与前医受消渴阴虚燥热病理特点所束缚,于是过投白虎、玉女、地黄之辈,耗消中焦阳气有关。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阳明寒呕本是十分贴切,甲医用之何以无效非寒之过重,乃寒与它邪互结,滞留中焦所致。此所谓它邪,或为食,或为瘀,或三者兼而有之。中焦虚寒,脾胃失于温煦运化,寒食互结乃是意料中事。或有人云:三棱、莪术、大黄皆可行血,此它邪或为血瘀。不错,消渴日久,阴虚难免,阴伤则血少,气失载而血不行。此论亦有道理。

    不过就我个人来讲,偏向于寒食互结。三棱重于破血,莪术兼可行气,制大黄缓泻,而三者皆有消食化积之功。如果说是活血化瘀,用酒大黄岂不更贴切如果泻下为主,生大黄才是首选。可见在此用制大黄是取其缓泻消食之功。三者合用,消食化积之义可见”。

    我当时给出的答案是: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前医予寒凉药过服,遂致中阳虚则不能腐熟水谷,以致食积不化,阻于中焦,胃气上逆。甲医用吴茱萸汤已经合乎中焦虚寒病机,然未能消除积滞,积阻于中,则胃气不能下降,故呕吐不止。乙医加三棱、莪术、制大黄均为消积,且大黄能导滞,如此标本同治,治疗面面周到病能向愈

    这第二个病案其实也是在考中医的基本功,考的什么,考你的方剂、中药的基本功

    为什么参考的人有一半以上不能过关,说明什么,基本功不扎实,为什么看不好病就是这

    考副高的人都有一半不能过关,这下你还敢轻易的说自己中医的基础好学吗

    二、那如何学好中医的基本功呢

    上面两个病案做的好的人,请你再试着读一下临证指南医案,如果你读起来不感到困难,那你是中医基本功能就算是扎实了,接下来只要你能坚持实践,你一定会有所造化

    如何学好中医的基本功能呢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一要诀苦背

    熟读五大基本课程,要达到乱熟于胸,哪五大基本课程就是上面说的中基、中诊、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达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中基随便点出一点,你都能很正确地、完整地表达,比如说到卫气,卫气的概念、生成、特点、功能,一样也不能忘了。中诊也一样,说出个症状,你就要能不假思索的说出常见的病因和病理。中药你的把性味归经、功效牢牢的记住。内科学随便谈到什么病,你就要如数家珍般说出常见的证型、方药等等。

    五大基本课掌握了,不能说你的基本功就行了,还有伤寒论、金匮要略、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内经知要、汤头歌诀、频湖南脉诀、珍珠囊药性赋等。你必须得背会,只掌握了五大基本课程,只能说你对杂病的治疗有一个了解,外感病、温病怎么治疗,少一样,你都不能做好中医。

    背,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但当你背了,也就在大脑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了,到了用的时候,说不定一个灵感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我说一个例子,请大家看看背诵的重要性。

    病例3特殊类型小柴胡证

    当初我在农村工作的时候,在一家乡镇卫生院工作。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我都看见一个50余岁的农民抱着被子来输液,前前后后,有20余天。

    那天下午体他的主治医生不在,我值班,这病人来开输液,我就问,怎么老看你天天来打点滴,怎么了这农民和我说,发热20多天了,一直不能退热。我就问怎么发热呀,他说,每天晚上发热,早晨退热。当时我就想,这夜热早凉是阴虚发热最典型的症状,有了这先入为主印象,也就忽视了兼证的问诊做医生最忌先入为主,随便的问了问,就说,你这病吃三副中药就会好,不信你试试那时做医生时间不长,缺少经验。呵,病人说那好呀,你给我开,看好了我要好好的感谢你什么方,青蒿鳖甲汤,有效吗要是有效我就不和大家说了,我把这牛皮给吹炸了

    三天后病人来了,只说了一句话:“医生,我的烧没退,你的方没用,害的我还卖了一担稻”

    当时我呀差点没找个洞钻进地里去

    但不行啦,既然吹牛了,怎么也得撑下去,哪儿跌倒哪爬起来呀

    于是我就为自己找脸,我说你都病了20多天了,正气早亏了,我这3付药,是先给你补正气的,正气足了我才好给你祛邪治病,要不你受得了其实,根本就是辨证不准

    面对病人,心里就发毛了,什么外感发热、内伤发热所有的证型我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那个也不象,手把着病人的脉,一副认真切脉的样子,是在切脉吗是在苦思对策呢

    这病人坐在我面前,面色极为沉默,话语极少,我不说他决不说一字。“默默然”,突然一个灵感上来了,于是伤寒论的条文立即就浮现在脑海里,“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胸协苦满,默默然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梗,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吃饭怎么样答:不想吃。口苦吗答:口苦。咽干吗答:咽干

    小柴胡证每日一发热,寒热往来的特殊类型

    当然了,结果是2剂热邪尽退

    背,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是万万不能少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对一些重要古籍背的很熟,可是因为不是学针灸的,对经络路线根本记不得,这对于临床是十分不利的,如果说某病在某个局部,你就没法进行辨证了,局部的病变不仅辨证需要用到经络,而且在选药组方时也要考虑到走经,希望大家能在这方面下下功夫以后的讲座中我会谈到具体的病例

    2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二要诀多思

    背完了,你还的多思考,在学院教学多年,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勤思的习惯,背下去的东西,你不进行思考,是很难真正消化吸收的

    在我们中医基本理论中,有一句话叫做“肝升于左,肺降于右”,为什么不是肝升于右,肺居于左,有人思考过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吗有人能回答吗问题一

    又比如说前面的第二个医案中,用到三棱、莪术,二药均有行气破血的功效,这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同都具有消食化积的功能,你想过没有,在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两味药物消食我们在临床上多采用山楂、鸡内金、神曲之类。为什么上面的乙医使用了这两味

    有一年我到全国的第一所民办中医大学义务讲学半个月九嶷山大学,象全国的著名教授朱良春等都曾到此学院义务讲学,可见老一辈对中医事业的重视,在授课中我讲到食积的治法,第一堂课我说用吐法,第二堂课在我举的例子中我讲到用泻法。于是有同学问我,老师,这食积你一会儿用消法、一会儿说要用泻法,一会儿说用吐法,到底该用什么方法治疗

    这学生我可以说他基本功不好,但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勤于思考,慢慢的他会对中医理解很深。

    为什么会出现一病三法,我在这儿不解释了,请各位爱有回答。

    问题二为什么食积会出现在吐、消、下三种治疗方法在病机上这三法对应的食积病机病位上有什么区别临床上各自都有什么些典型表现

    3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一要诀多练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学了基本理论之后,你的进行实际的练习,怎么练有些同学说,我们很少看中医,很少在临床上用到中医。练法有两种,一是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的病例进行练习,开出处方来,通过临床的实际疗效,判断你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是否正确这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你那儿没多少中医的病号,进行补缺的方法,大量的读古今医案。有些同学说,我看过很多病案,可我的临床水平就是提不高。我要问你,你是怎么读的

    读医案,首先你的仔细的看完案子,然后自己根据医案提出的信息开出处方来,再和作者对比,看看是否一致。不一致你的思考为什么不一致一致了,为什么作者会对原方进行加减,为什么要选用方中的几味药物,加减的理由是什么

    读医案入手最好读有点评的。

    我曾要求我的学生看一本医案,然后告诉我学到了什么那学生一本医案像看小说一样几个晚上就看完了,你说他能学到什么我告诉大家,我是医案从不离枕边的,但有时候花上一个小时,一个案子都看不完,为什么,要思考,弄不明白的你得查资料,要不看了也白看

    还有入手学中医要多看医话,医话看起来比一般地的医案入手快,为什么,因为医话多对治疗的认识、疾病的转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关于疾病的治疗要点、用药关键也都有点出,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也最能启迪人的思维。像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就是一本非常值得学的一本书,当然其他的还有很多。

    从书本上看,到临床上练,你就会增加不少信心。

    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没有大量的进行医案的学习、练习,是很难的。

    建议阅读的医案:

    全国名医医案类编

    柳选四家医案

    名医类案

    寓意草医案

    杏轩斋医案

    王孟英医案

    吴鞠通医案

    潜斋医话

    黄文东医案

    蒲辅周医案

    章次公医案

    岳美中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等等。

    另外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闻过喜医案,这本书是我的一位启蒙恩师写的,和一般地医案不同的是,在卷六记载了很多失治、误治的案子,很能给人启迪。

    4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四要诀多反省

    提高中医基本功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要多反省,很多人在临床上工作多年,可是你看他的处方,你不难看出他的中医基本依旧很差,学了那么多年,实践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基本功就是扎不好,关键的一点,就是缺少反省不能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

    一个病看完了,你的跟踪疗效,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出了错,错在哪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多写一写临床笔记,写作过程也就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有些人看一辈子的病,就是不长进,为什么没效的,不再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不进行总结,这样是不行的。

    反思、写作,这对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理解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看我的临证笔记一则。看一看你在这个失败的案中是否能学到一些东西,是否对中药“石膏”的作用功效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道少集医话节选误用石膏,残阳消息而忘

    神农本草经云石膏甘大寒。但到明清以后,部分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石膏清热非大剂不能取效,轻则四两,重则半斤八两,清末民初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石膏为甘微寒之品。其后一直争论不休,以至初学中医者莫衷一是,笔者现从一临床医治失误案谈一谈个人对石膏性味的体会,或许对理解石膏的性味有所俾益。

    余曾治一余某患者,患肺心病,3级心衰,喘息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心悸心慌,周身浮肿,并有大量胸腔、腹腔积液,经西医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曾连续静滴硝普钠月余不能缓解。后经病案讨论用大剂参附汤加丹参、葶苈子、黄芪、车前子等味进退治疗十余日诸症皆平。时为炎暑,患者贪风取凉,遂又发病,证见恶风发热,喘息,咳嗽咯痰、痰白质粘,口干思饮,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先予柴胡、葛根、防风、薄荷、前胡、杏仁、桔梗、甘草等味辛凉解表、化痰止咳。服方二剂,恶寒症除,发热益甚、口干口苦、思冷饮而饮之不多、咳痰黄稠、难以咯出,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此为表证已解、肺热壅盛,欲用苦寒清解肺热,虑其本阳虚,苦寒有伤阳之弊,故改用甘寒之竹叶石膏汤加减。方用石膏甘微寒清肺热、麦冬甘寒养肺阴,半夏化痰有石膏、麦冬监制其辛燥,虽痰热亦可用之,竹叶甘淡质地轻清透热外出,粳米、甘草顾护中土。自认方药对症,岂料一服热退,两服而大便溏泻不止,喘息气短,气息渐微,肢冷脉弱。后虽经中西医结合抢救终不能力挽狂澜,阳气衰亡而殁。

    对此案之变化之急骤,余颇困惑。遂请教于师,师闻详细治疗之经过后云:此患者心衰反复发作,屡用参附而起沉疴,心肾阳气式微十分明了,汝今用大寒之石膏清热而伤阳,正犯

    第三讲浅谈如何提高个人临床技艺

    从实例谈谈个人治疗经验的积累

    这一讲临时改一下题目,暂时不谈心衰的治疗,谈谈如何提高临床技艺。

    有爱友在发贴中说到:“大家别总拿破烂教材当圣经,行不这种西医模式的中医教材,能治好病才怪。多看看古人的书,尤其是刘力红力推的内经伤寒郑钦安三种医书阐释等”,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依旧强调学好教材的重要性,古人说的好“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教材便是入门的台阶,当然不只指五大基础课,而且包含我前面说到的伤寒论、温病学及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内经知要等,最好你还要能系统的看看古代医籍如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阴证略例、丹溪心法、儒门事亲、素问病机十九式、景岳全书、医贯、医学心悟等等,只有系统的阅读了古代医籍,才能具备较扎实的基础。

    我前面在谈到如何扎好中医基本功的时候就提到,如果你能读临证指南医案就说明你的基本功扎实了,为什么请看临证指南医案凡例一段话:“看此案,须文理清通之士,具虚心活泼灵机,曾将灵素及前贤诸书参究过一番者,方能领悟其中意趣,吾知数人之中,仅有一在知音者,潜深默契。若初学质鲁之人,未能踏等而进,恐徒费心机耳”。

    我为什么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说明什么我不须加以分析,诸位爱友即能看的明白。说真的,在校时我就知道,学中医的人都读读临证指南医案,等我好不易弄到此书,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想买到一本古代中医书很难。我就看的一头雾水,大部份的医案根本弄不清白,于是我便去请教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便把这段话在我的书上画出,给我开出一个读书清单,说等你读完了这些书,你再读临证指南医案吧,于是我便苦苦是读了几年古代医家家医书。后来再读这本书的时候便有了很大的收获。

    此是闲话,下面我谈谈个人提高临床技艺的一下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还是从读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说起吧,叶氏治疗中风以“阳化内风”为总旨,认为本证基本上是上虚下实,在治法上提出以“质厚填阴,甘味息风,节劳戒饮”为治。具体的治法有:“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为宜”;“肝肾脏阴本虚,镇补之中,微逗通阳为法,以脏液虚,不纯爱温药耳”;“清凉固是正治,然须柔剂,不致伤血,且有熄风功能”;“气火升腾所致,以苦寒酸润酸泄,少佐微辛为治,议进补阳明、泄厥阴法”;“痰火壅盛之火,火灼有形之痰,甘寒生津,痰火风兼治也”。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评价其说:“指南所载泄木安胃、镇阳熄风、浊药轻投、辛甘化风,种种妙义,直驾古人之上。

    关于叶天士治中风的学术思想我不想深谈,大家看看这本书便能知道。我只想说一下我在读案时遇到的一个疑惑。叶氏治疗中风常在方中加上“火麻仁”一味,因叶案精简意赅,很少详细的描述症状,所以对于叶氏的用药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对于叶氏用火麻仁一味治疗中风,多数医家都认为火麻仁在方中的作用是“滋阴熄风”,现在的中药学教材中火麻仁有滋阴熄风的功能即出于此。诸味不知想过没有,火麻仁滋阴不及生地、首乌等味,熄风不及天麻、钩藤等品,叶氏真的是使用火麻仁滋阴熄风吗我一直非常怀疑,但在十余年内问过不少前辈,答案都一样

    ...  </P></TD>

章节目录

步入中医之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毛以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毛以林并收藏步入中医之门最新章节